第一章 人生幸福 1
十字路口
外在的事物不會傷害到我們,隻有自己,自己的心理障礙,才是我們最迫切需要克服的敵人。既然快活的心情以及積極的態度能拯救一個人的性命,你為什麼還要鬱鬱寡歡、心灰意冷呢?既然樂觀行事能帶來幸福,你為何還要陷自己和周圍的人於不幸呢?
幾年前,在一個廣播節目中,播音員采訪卡耐基說:“至今,你獲得的最寶貴的教訓是什麼?”
這個問題並不難,卡耐基所獲得的最大的教訓就是知道“思想”的重要性。如果卡耐基能知道各位的想法,便能了解諸位的人格。思想形成了人類的人格,心思與意誌更可說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第一要素。卡耐基說:“不論晨昏,思考正代表個人的存在。”
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規律很簡單,不要坐失良機。
——[蘇]高爾基卡耐基毫不含糊地說,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選擇正確的思考方式!倘能如此,在解決問題方麵無異是敞開一條光明捷徑。羅馬帝國偉大的哲學家奧雷斯皇帝曾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一生。”
誠然,若我們心存樂觀,自然能生活愉快;若怨天尤人,生活也將黯然無光。想起恐怖的事,勢必心有餘悸;擔心生病,難保不因此真的生病;害怕失敗,恐怕也難逃失敗的命運;對自己太過寬大,他人勢必敬畏而疏遠你。卡耐基說:“並不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你的思想決定你是屬於那一類型的人。”卡耐基所主張的並非消極的人生觀,而是要諸位養成積極的態度。也就是講,你當然必須兢兢業業,但是卻沒有必要煩惱。那麼,“開心”和“煩惱”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比方說,每當你通過交通阻塞的街道時,你應該更加全神貫注。每當你費神注意,便能看到問題的本質而冷靜處理,至於一味煩惱,隻不過算是自作多情。最終反倒落個枉費心機的下場!
隻要你能全力以赴,問題通常能迎刃而解。例如羅威爾·湯瑪斯就是個有力佐證。自他公開放映一次大戰作戰的影片起。在他帶回的傑作中有勞倫斯和阿拉伯士兵的生活紀錄,當他以“阿拉伯勞倫斯”為題在倫敦演講時,倫敦歌劇院甚至為他延期六個禮拜,隻為放映他的影片及令人捏把冷汗的冒險經驗談。倫敦的成功之後,他便巡回各地展出,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褒獎。然後他花費兩年去拍攝印度和阿富汗的生活紀錄片。但不幸這次努力卻等於白費心機。
他就這樣跨倒了,當時卡耐基和他在一起,若非他向朋友借了些錢,他們可能連廉價餐館都不敢光顧。而盡管他債台高築,但卻無憂無慮,吃著香、睡著甜,這是因為他深知如果被逆境打垮了,便無顏麵對一切,所以每天在出門前必定買朵花別在胸前,然後目不轉睛地朝著正前方趾高氣昂。他積極而果敢,絕不輕易向失敗低頭。卡耐基說,失敗不過是遊戲人生的一環,更是鼓勵人向上地有效訓練。我們的心誌有左右身體行動的不可思議的能力有例為證:
在三個男人清醒時測驗的平均手握力是四十五公斤。
然而,讓醫生對他們施以催眠術,指示他們想像自己在脆弱情況下,再用手握測力計,結果平均握力隻十二點三公斤,不到平常的三分之一。三個人當中有一個是一流的拳擊手,但在催眠中接受軟弱的指示後,他卻自知自明:“我的手腕好柔好細就像嬰孩的一般。”
後來,讓他們做了第三次測驗,在三位受試者接受想像自己強壯的暗示後,測得的平均握力高達六十四點四公斤。當他們想著自己非常強壯時,握力竟然提升了五成之多。這就是卡耐基所相信的所謂精神的力量。
為了說明意誌力的神奇作用,且讓我們來看看美國曆史上令人驚歎不已的一個故事。
那是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後不久,在天寒地凍的十月,有天晚上,一個流浪到馬薩諸塞州無家可歸的女子,敲韋伯斯特家的門。
韋伯斯特太太打開門,一眼看見一個麵色蒼白,酷似蘆柴棒的女子,她自稱是古勒芭。韋伯斯特太太卻很陌生,她說自己無家可歸,後來韋伯斯特太太對她說:“何不住在這裏!這偌大的房子就我一個人而已。”
發現的曆史表明,機遇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麵,即使在那些因機遇而成功的發現中,機遇也僅僅起到一部分的作用。
——[英]貝弗裏奇接著,密協斯·古勒芭就這樣一直和韋伯斯太太住在一塊,有一次主人的女婿從紐約來度假,看到古勒芭便說她是無賴,而把她攆走。當時外麵正下著傾盆大雨,她在雨中楞了兩三分鍾,便另尋棲身之所了。
但是,故事的發展很具有戲劇性,這位被趕出來的女士古勒芭,後來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聞名遐邇。古勒芭生活不外乎疾病、怨恨、哀惋與悲傷。第一位丈夫婚後不久便去逝,第二位丈夫棄她而和人家的妻子私奔,最後在救濟院咽下最後一口氣。
後來,她因貧困、病痛,不得已放棄了僅有的一個4歲的兒子以後便消聲匿跡了。原來病弱的她,對老早以前的“精神療法科學”感到興趣,然而,人生的悲劇卻在馬薩諸塞州發生了。有個寒冷的早上,她走在街上,不小心滑倒跌在凍裂了的人行道,頓時失去知覺,脊椎骨也因強烈撞擊而痙攣,在現實麵前,她的雙腿難以再站立行走。躺在床上的她靜靜地翻開聖經,在神的引導下,念馬太福音中的“人們將中風者安排在床上,而耶穌對中風者說:‘孩子,一定要堅強起來,你的罪已得到寬恕……起來吧!離開病榻,起來吧!’”
耶穌的話感動了古勒芭,使她內心產生了一股力量,借著這種激奮的信仰力量,她幾乎是跳躍般地彈起,離開病床走回家去。
她又說:“由此經驗,我發現了如何恢複自己的健康,及幫助他人維持健康的方法……所有的關鍵都在精神狀態上。也就是我們的精神意誌左右著一切,這在科學上是可得到確切印證的。”
古勒芭基於這種新的體會而對基督教的科學意義有了新的詮釋,發明了“基督教信仰療法,成為唯一的女性宗教創始人,而將教義傳遍全球。
對此,你也許會說:“卡耐基簡直就是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宣傳者嘛!”其實,卡耐基並不是基督教信仰療法的信徒,隻是他深信精神具有神奇驚人的力量。生活經驗告訴他,如果需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則不論任何人都必須驅逐煩惱、恐懼,甚至疾病的克服都是輕而易舉的。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跡,簡直是司空見慣了。例如,卡耐基的一位學生。他原是個容易煩惱的人,患有神經衰弱症。他說:“所有的事都令我煩惱,擔心自己太瘦、頭發是不是快掉光了、擔心沒有錢結婚、害怕不能成為一個好父親、害怕失戀、對自己的人生虛無縹緲,還擔心別人對自己不懷好意、害怕會得胃潰瘍而最後連工作也無法勝任,等等。內心無限緊張,就像沒有安全栓的熱氣鍋爐一樣,當不勝壓力時,必定會發生不良後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