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寫給似曾相識的朋友 4
錢並不能買到幸福
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反饋出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進而引起學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培養目標以及今後畢業分配製度、人才使用等方麵的改革,但這種信息反饋的媒介絕不應是學生經商這一方式。固然,勤工儉學與社會實踐應大力提倡,但應以一種科學的態度與戰略性的眼光來重新認識勤工儉學的社會功能,選擇其理想的模式與正確的途徑。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造傳統農業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的時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大學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應將眼光死盯在錢上,而應追求知識的價值。如何能使熊掌與魚兼而得之,既有利於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又能鍛煉自己的能力;既能獲得一定收入以緩解家庭壓力又不影響自己的學業,這才稱得上是勤工儉學的理想模式,也是走出金錢誘惑的最優方式。
大學生勤工儉學應采取科研型,知識應用型,勞務型三種形式並舉,每種類型又包含多種具體模式。它是基於大學生的內在能力知識水平和其他素質的差異,同時各學校性質及專業性質的不同而得出的必然結論。這三種類型中,適應性較大的為知識應用型和勞務型,但值得提倡的應是科研和知識應用型。因為這兩種類型不僅符合國家高等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而且能為學生盡早接觸社會,適應社會提供機會。另外還能夠強化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科研氣氛。
有錢不一定有文化,有品德才有文化。用金錢衡量一切的社會,是墮落的社會。
當你把錢拋在腦後,當你不再為錢而錢地生活,當你對錢輕描淡寫時,你的生活會一下子變得富麗堂皇起來,你的幸福是清貧求知者的欣慰。
孤島沉陷
在芸芸眾生的人海裏,你卻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的人們鬧騰,你卻漠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的沙漠裏,不願向微風吐馨?
——雪萊
“匆匆地過了20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地笑,別人的啼笑也看過無數了。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見淚,自己的熱淚也好,別人的嗚咽也好;對於幾種笑我卻驚心動魄,嚇得連呼吸都不敢大聲,這些怪異的笑聲,有時還是我親口發出的。當一位極親密關切的朋友,忽然說出一句冷酷無情,冰一般的話來,而且她自己還不知道說的是使人心寒,這時我們隻好哈哈地莫名其妙地笑了。”
梁遇春如斯說。
友誼,生活中的一盞明燈。
哲學家培根說:“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世界不過是一片荒野……”
在《西塞羅之錄》中提到:“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了,他看到宇宙的大觀,他看到群星燦爛,但他並不感到快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道:“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哪個人能失去友愛呢。連魯賓遜的荒島上還要個“禮拜五”作他的夥伴呢。
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轟動世界的新著《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指出:社會發展到當今之世,從經濟上看,全球性的互相依賴將加強,這就要求我們考慮問題時要胸懷全球。經濟上的這一變化,必然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變化。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高技術必然會引起高情感,而高情感又必然會引起人們“對相聚在一起的需要。”
《大趨勢》一書的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20世紀90年代,甚至以後的21世紀,友誼、社交將成為對人類自身研究的重要課題。
今日校園裏的女大學生總體來說,對待友誼是健康的,然而有那麼一小部分卻在孤寂之中不能自拔。
陽光明媚的春天,她們(極少數女大學生)在寒光閃耀之下走向孤島。校園無法停止她們的喧囂與畸變,在一種內張外壓的驅策下,她們之間的平和之線在拉緊,發出錚錚的響聲,終於“乓”地一下,所有的維係生命之弦都斷了,她們各自向一個荒漠的地方滑去。
她們雖然沒有孤獨於人類之外,卻也在人心的寂寥的郊野外徘徊。她們對近距離的溫馨、關切、交流、理解之感情渴望而得不到滿足,她們滋生了孤獨感,這是一種不堪忍受的痛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