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生資本之智慧篇 4
豐富你的心靈
一個美國商人到非洲去尋找商機,他遊曆了非洲的許多地方,也拜會了非洲許多的公司和工廠,但都沒有找到能令自己感到十分滿意的一筆生意。
一天,商人到了一個十分偏僻的村落,見到有一種木雕工藝品,那木雕古樸、大氣,又匠心獨具,很有非洲那粗獷、神秘的特色。商人一見頓時愛不釋手,打聽了一下價格又十分地便宜,商人頓時欣喜若狂,如果能購買到大批量的木雕工藝品,運回美國去,轉手就可以大賺一筆啊。於是,商人馬上找到這種木雕工藝品的雕製者,那是一個又老又窮的老頭,正坐在樹下跟一群人練習草編。商人對老頭說:“你的木雕工藝品很好,我想和你談一筆生意。”
老頭看了看商人,笑笑問:“那幾件您全都要買嗎?”商人點了點頭,又很快搖了搖頭說“不,僅這幾件太少了,我要買更多的木雕,希望能長期和您做這筆生意。”
“更多的?”老頭笑笑說,“可是就剩這麼幾件了。”商人說:“你可以再做呀。如果你一個人做得太慢,你可以招一幫人跟著你做,甚至可以辦一個木雕工藝品廠或公司,批量地製作。”
老頭很疑惑地問:“就做這幾種木雕嗎?”
商人說是的,就做這幾種就行了。
老人說:“可是我正在練習做草編呢。”商人問,是不是搞草編比木雕更賺錢呢?老頭笑了,說:“就我這草編製品,別說賺錢了,隻要不被別人看了笑話就行了。”商人不解地說:“既然草編不能賺到錢,那您幹嘛要練習草編呢?為什麼不多製作一些您拿手的木雕工藝品呢?”
老頭說:“做那麼多木雕幹什麼?老重複那一樣工作,乏味死了。”商人說:“可是那樣做您會賺到許多許多錢的。”
老頭搖了搖頭說:“那太沒意思了,一個人怎麼能曠日持久地重複一樣工作呢?一輩子就在一件事上打轉轉,那麼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商人當然沒能說動老頭和自己合作,沒能和那位老人談成一筆生意。相反,商人卻被那個非洲老頭打動了,回到美國後,商人放棄了一筆又一筆他十分得心應手的生意,他先到一所學校當了兩年多教師,後來又做了幾年一家慈善機構的募捐員,然後,又徒步周遊世界,創作了大量介紹世界各地風俗民情的文章,成了報刊專欄作家。這個人叫哈溫·斯曼,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受歡迎的風情專欄文章作者,也是美國最受青睞的一位散文作家。
在一篇文章裏,哈溫·斯曼說:“我們不能因為沉醉於一朵花而丟掉了整個春天,我們不能因為沉迷於一件事情而消耗掉自己一生的時光,不停地讓自己豐富,那才是讓生命幸福而歡樂的唯一方法。”
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認識到這種人生的真諦呢?我們隻是把自己牢牢係在一個生活的木樁上,重複啃食著自己腳下的那一圈青草,生命的盛宴我們僅僅能嚐到自己身邊單調的一小片兒。
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才是讓我們的心靈充實而豐盈的唯一捷徑。
人生的習慣
以色列的一家社會研究機構曾經邀請了20名猶太裔富翁和20名猶太裔窮人,給他們每人一支筆一張紙,要求這40個人認真思考,然後每人寫出一條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習慣。
很快,40個人每人都列出了自己認為是自己生活中最突出的一個習慣。經過整理,20位富人的突出習慣是:
一、勤奮
二、節儉
三、馬上就做
四、不怕失敗
五、樂於思考
其中,勤奮和節儉是公認最多的兩個習慣,“馬上就做”排名第三,“不怕失敗”和“樂於思考”緊隨其後。而20個貧困者列出的自己生活突出習慣是:
一、等待機會
二、滿足
三、害怕失敗
四、悠閑
五、不把自己逼得太苦
六、從不想那麼多
其中,有6人都把“等待機會”作為自己生活的突出習慣,而5人都列了“滿足”,“害怕失敗”排位第三。
調查結束後,研究者很快就公布了這兩種不同的答案和結果,並總結說:“一個人的富裕和貧窮是由個人的生活習慣決定的,優良的習慣造就了富翁,而錯誤的習慣,則誕生了貧窮。”
難道不是嗎?
勤奮和節儉的結果,是收獲和積累;不怕失敗和馬上就做是一種勇氣信心和對機遇的把握。而“等待機會”從來都是一種對生命的空耗,“滿足”則是一種心靈的停滯,“害怕失敗”更是一種信心和勇氣的貧乏。
優秀的習慣是一台成功的發動機,不良的習慣則是成功路上的一根絆馬索。
丟掉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壞習慣,這是一個人使自己“富”起來的最根本方法。
兩口水井
村子裏有兩口水井,一口在村南,一口在村北。
村子裏的地下水位很高,地下水也十分豐富,因此那兩口井都是好井,井裏的水清冽、甘甜,像瓊漿一樣,掬一捧喝下去,又甜又爽能沁到了心裏去。開始的時候,村南的人汲靠近村南這口井裏的水,村北的人汲靠近村北這口井裏的水。兩口井裏的水都很旺,總也汲不涸。後來有一天,村北的水井裏落進了許多井台旁白楊樹飄落的葉子,村北的人到井上汲水,往往汲上來許多樹葉,有些村北的人便不再來這口井汲水了,他們挑著水桶,吱呀吱呀往村南去。他們想,反正村子也不大,村南村北也就不到半裏地的路,到村南汲水,也多費不了多少的力氣。
慢慢地,村北的人汲水都到村南的那口井去了。村北的那口井就閑了下來,他很高興,自己終於不再擔心那水桶咕咚咕咚吊到自己心髒深處的討厭汲水聲了,自己想多安靜就多安靜,可以悠閑地仰望頭頂上的那一片藍天,可以幽靜地蕩著輕輕的漣漪想自己的心事。他覺得村南的那口井太傻了,整日裏忙著向地底的泉源引水,又忙著把引來的水讓別人汲去,討厭的水桶上上下下的,連片刻的安靜也享受不到,除了忙著接納和給予,自己又能得到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