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庭白手起家,靠經營百貨業,迅速走上發家致富,靠的是一套“中西合璧”的管理辦法,用他的話說:“經營之首應融合中國人的感情、美國的製度和日本對細節的重視”。根據這樣的宗旨,經過三十多年的經營,吳耀庭走出了一條經營百貨業的獨特之路。經過考察和研究分析,吳耀庭認為經營管理工作,世界上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中國傳統的“感情激勵”模式,二是日本的講究“嚴謹細微”模式,三是美國的現代“嚴密製度”模式。
中國傳統的“感情激勵”模式強調是感情。“人非草木”,人的一切行動都受著感情的影響。對人的管理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達到發揮被管理人的積極力量。吳耀庭認為,這一點是中國悠久曆史文化的結晶,是優於別的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企業管理的行之有效辦法。但是,這種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也給一些人庸俗化了,在企業管理中隻強凋“感情”,把感情視為“人情”、“情麵”而忽卻了約束,放棄了製度,這是與現代的科學管理相反的。
日本講究的“嚴謹細微”管理模式有其明顯的優點,它以無微不至的為顧客服務而贏得市場。如不斷改進的產品能滿足各階層消費者的需要;從推銷員到總裁都對顧存鞠躬微笑的禮儀之舉等等,都十分有利於經營者贏得市場,也有利融合企業內上下級及員工之間的關係,形成對企業的歸屬感。但吳耀庭認為日本式的管理模式缺少“感情”色彩,同樣也有疏製度的弱點。
美國的現代“嚴密製度”管理模式,是符合當今的生產、經營和生活的狀況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要有嚴密的管理製度約束運作,約束被管理人員的工作,樣樣規範化,沒有感情可講。這種模式有將人與機器同等對待之感,對激勵人發揮積極性不利。
吳耀庭在對以上三種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後,沒有偏頗於其一,而是兼容並蓄,吸收各種模式的精華,摒棄其不利之處,融合成一種適合中國人的管理模式,即“中西合璧”模式。當然,這種融合也非常困難,難免顧此失彼,相互衝突。
依存發展術
“依存發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競爭術,特別是在競爭十分激烈的當今市場,企業之間既要競爭又要合作,在競爭中求生存發展,在互為依存中取得共同利益。這種認識,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及企業所接受,他們先後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付諸行動。
美國與日本為了爭奪國際市場的霸主地位,相互之間的貿易戰打得難分難解,但他們之間的爭鬥結果,卻又是相互依存的。以日本《經濟新聞》主編的話說:“日本人知道如果他們使用他們的有利條件,反而會給自己招來不利的後果,因為我們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如果美國力量削弱,我們自己也不能保持強大。”美國《幸福》雜誌文章亦說:“對美國與日本貿易的爭鬥,勢必危及雙方,當示警罷鬥。”可見,雙方有識之士認識到:競爭中雙方的爭鬥,己鬥到了懸崖之邊,反成互為依存之勢。
總之,置身於充滿競爭與合作的世界,麵對著不斷變革與調整的時代,不論哪個國家、地區及其企業,都要自覺地視自己為世界的組成部分,意識到自己與其他組成部分具有這樣或那樣的聯係,在互為依存中求生存、圖發展。
企業之間的依存發展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長短互補即企業之間根據自己的情況,吸取別人的長處,補足自己的短處,形式可以合作、合並等。這種形式一般是相互接近或同類的企業。如香港、台灣的玩具廠與廣東東莞、寶安等地玩具企業,長短互補,雙方都得到了發展。香港玩具業保持了世界玩具出口之冠的地位,廣東玩具業通過這樣的合作而迅速發展,十多年間出口增長上百倍。
主從相顧在資源供應廠商與製造廠商之間、零件製造廠商與整機製造廠商之間、製造廠商與經銷商之間,雖有主、從之分,卻是依存相關的。如市場變化,一些零件製造商主動為整機製造商讓利,以分擔重負,共渡難關。又如進口國關稅的提高。製造商主動為出口商減價讓利等。
唇齒相依製造商與代理銷售商的關係,往往是唇齒相依的。
製造商如遇到麻煩,代理銷售商就無貨源可銷售了;當代理銷售商不積極推銷,製造商的產品在其代理的市場就會受到挫傷。因此,兩者十分注重依存關係。
強弱共處一般來說,實力懸殊,似難使強、弱者之間相互依存合作,因為商海中從來都是大魚吃小魚,財大氣粗的大財團、跨國公司曆來是弱肉強食的。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經營方式的變革,在市場競爭的手法上也發生了變化。很多大財團、跨國公司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減少投資代價,獲取更多利潤,以及避免強強依存時被對方吃掉的危險,已普遍樂於與中小競爭者合作。
“三角”經營法
何為“三角”經營法?在西方經濟學中早有“策略金三角”一說。據此說法認為,企業的對外營銷,主要由顧客、競爭者及企業本身三因素組合,彼此之間具有“三角形”式的有機聯係,經營者必須對三者進行綜合分析、比較,方能製定出較為成功的營銷策略。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於1987年6月19日在《巴黎競賽畫報》發表看法:“日本取得經濟成功的秘訣是一種神奇的三角形,這三角形的三條邊是:工作、技術和競爭性。”而台灣雜誌《天下》於同年6月也發表一篇分析日本經濟投資策略的文章,指出其另一個三角形——“國際三角經營”:在日本搞研究開發,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從事生產,然後將產品銷往美歐各國。
從社會現象到商品經濟,三角關係內容各異,但把其串起來,剔除各自的局限,可歸結為如下兩點:
其一,三角形具有整體與部分關係,所以綜觀它不必拘泥於“三”個因素,而應盡可能從實際出發進行分析、組合,把三角形視為諸多部分構成的整體。
其二,三角形是個整體形態,其效能不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效能簡單相加,而起各個組成部分有機結合所煥發出來的整體效能。整體效能可能大於或小於各個組成部分效能之和。
正因如此,一些成功的經營者就善於處理三角形的關係,能把企業內的三角形各個組成部分科學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其發揮出整體效能。在營銷策略上,又善於處理好顧客、競爭者及企業的三角關係,把企業置於世界經濟(大整體)的大三角之中,力求成為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有可能使整體效能大於各個組成部分效能之和。
在世界經濟漸趨一體化的當今,有識之士都自覺地把自己的企業置於世界經濟這個“大整體”中,從全球的經濟經緯中謀求有利於企業發揮的最佳位置,有利於企業選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