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章雜事小談(求訂閱、求打賞!!!)(1 / 3)

第067章雜事小談(求訂閱、求打賞!!!)

聽聞了封常清的自報姓名,丁淵是險些給愣住了,天下竟真有如此湊巧之事?不過還好很快便鎮定了下來,好奇的問道“聽聞封兄的口音,好似並非中原人士,還隱隱帶著一絲胡風,莫非來自西北不成?”

“丁兄好眼力,沒想到丁兄也不簡單,一聽便知曉封某來自西北。不錯,封某祖籍蒲州,不過自幼便與祖父一起生活在安西,卻也是剛回京城不久,又恰巧聽聞封某的兄長也在京城,所以前來探望,卻不巧發生了此事,讓丁兄笑話了。”因為常年生活在寒苦的安西,封常清無論是性格還是口音中都自然而然的帶有了些許的胡風,不過這丁淵竟然能如此篤定自己必然來自西北,倒讓封常清著著實實的吃了一驚。要知道,因為大唐的早期一直以漢風為目標,所以幾代君王實施的對外政策,一直都比較俱有侵略性,因此,可以說民族的融合程度雖非絕後,卻也絕對是空前的。而這些人中,又尤以李隆基為首,而且在本朝的幾大節度使中,就有著近乎半數乃是胡人(PS:此處的胡人並非單隻某一個部落的人,而是指所有的少數名族。),所以在大唐境遇的四周,胡漢兩族的交往很是平凡,而胡人較多的聚集地也並非單單安西一處,不說其它,便是以安祿山駐守的平盧,哥舒翰駐守的隴西等等區域,都無不存在著大量的胡人。便是在中原當地,以胡人為首的商旅也是不少,可以毫不言諱的說,在大唐(此處指早中期),‘胡‘文化已經成為了人民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了,但丁淵竟依然能在初次相見中,便能知曉自己乃是來自安西一帶,這如何使封常清能不心驚?

不過恐怕讓他做夢也是不會猜到的是,丁淵是因為懷揣外掛,知曉他封常清的來曆和生平事跡,才會有此一言。不過對於這一點,封常清到是知趣的沒問,畢竟每個人都是有著自己的秘密,也許他丁淵壓根兒便是猜的呢,如此一想,倒也使得封常清的麵色坦然了許多,於是便也就不禁暗暗打量起眼前的神秘少年來。

當然,在封常清暗暗打量著丁淵的同時,丁淵卻也是在暗暗的打量著他,因為此時的丁淵已經非常篤定了,現在站在自己麵前的這位看似有些跛腳的青年,必然就是在抗擊‘安史之亂‘中的六大名將之一的封常清了,因為這廝不僅略有些跛腳,還長相奇醜,若是身子不那麼單薄的話,興許還能與那有著惡來之稱的典韋比上一比。

不過也應為丁淵近段時間所見的牛人不少,諸如張巡者有之,岑參者有之,蕭嵩者有之,最後又見了傳說中的李隆基、高力士、鹹宜公主、李瑛等等一批牛人,說到底,這廝的眼界也就隨之高了不少,便是見著了這些個曆史上的牛爾們,也是有些免疫了。所以雖然見到了這位曆史名將,雖然對於丁淵來講,依然很吃驚,有些興奮,卻沒有再忘乎所以,更不會表現得手舞足蹈,不過即便如此,仍然是在腦子中將封常清這位大神的生平在腦子中稍稍的過濾了一遍。

封常清本為蒲州猗氏人,但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龜茲,今新疆庫車)充軍,擔任胡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東)南門的守軍。封常清少年時便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其外祖父頗讀詩書,常在城門樓上教他讀書。在外祖父的指導下,封常清“多所曆覽”。在他外祖父死後,封常清無所依靠,從此過著清貧的生活。

據傳封常清年過三十後,仍然默默無聞,便投到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的門下。當時將軍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頗有才能,每次出軍時,身邊的隨從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鮮明。封常清也想成為高仙芝的隨從,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書一封,毛遂自薦。但封常清的形象卻非常差,不但身材細瘦,而且還斜眼、腳短跛足。高仙芝見到封常清後,嫌他相貌醜陋,不願接受。第一天失敗後,封常清沒有灰心,於第二天再次投書。高仙芝不勝其煩:“吾奏傔已足,何煩複來!”封常清聽後大怒,說道:“常清慕公高義,願事鞭轡,所以無媒而前,何見拒之深乎?公若方圓取人,則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盡管如此,高仙芝還是沒收留他。從此,封常清就早晚不離高府之門,等他出入,如此數十日。高仙芝迫不得已,隻好讓封常清“補為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