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2(1 / 3)

第五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2

不前不後最穩當

人在一個集體中不可強出風頭,孚眾望、得人心,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你在言談舉止之間,別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那觀察你,品評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寬厚,別人自會欣賞,用不著強求注意。強出風頭,往往引起別人的反感。

“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要警惕環境險惡,人心叵測,要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擊。

現實中,確有那麼一些人,雖說其能力、才學的確令人欽佩,可正因為他們比別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總以為一切高、精、難的工作必須自己插手才會馬到成功,他人純屬“跑龍套”的配角,儼然離了他地球就會不轉。難怪“槍手們”總忍不住先打這樣的“出頭鳥”。尤其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史的國度裏,更是有很多人因才華出眾而遭受貶斥,或丟掉了性命。在這裏我們並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萬事當先的人,隻是強調前與後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嗎?

那麼,在工作中,在同事之間,應該怎樣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呢?

首先,必須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單位中的角色。屬於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則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則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原則,不該涉及的盡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內行人”、 “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同事、領導指手劃腳。即使人家請你去幫忙,也應以謙遜的態度誠懇待人。

其次,在名譽、利益麵前,盡量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以避免成為眾人妒嫉、排擠的對象-。即使有所追求,也應該在表麵上含而不露,應該通過為人與處世的技巧去贏得大家和領導的認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戰場上作戰一樣,迂回包抄要比正麵直接進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後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處世技巧,它的根本點就在於明哲保身。這種策略可以保證你在一個群體之中四平八穩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不前不後是欲望控製的結果,是理智的化身。他要求你在工作辦事過程中沉著、穩定,不以情緒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蠱

惑。“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正是這種不前不後處世態度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不前不後隻是說在同事之中,在利益與榮譽麵前,不過分張揚自己,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後隻是一種過程,但從結果——自己的前途與事業而言,則必須是在他人的前頭,必須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到那時,其情勢將不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是“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這正是恰當地把握不前不後分寸為自己的事業贏得人緣與機緣。

我們在觀看一場馬拉鬆比賽時,通常會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麵的人反而不容易奪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後一點的隊員卻在更多的時候奪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後的落伍者也同樣與冠軍無緣。這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競爭和相處何其相似,人生的奮進過程其實就是一次馬拉鬆比賽,隻有恰到好處地保持不前不後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獲得成功。要知道,在這場比賽中,人們要看的不是過程,而是最後的結果。

退一步,進三步

《菜根譚》中說:“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涉世一極安樂法。”

這便是一種進退之道。偶翻少兒書籍,看到一則寓言:從前,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有一天,兩隻小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兩隻山羊相遇了。但因橋麵太窄,誰也無法通過,而這兩隻山羊誰也不肯退讓。結果,兩隻山羊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雙方互不示弱,拚死相抵,最終雙雙跌落橋下並被河水吞沒了。

這則寓言很簡單,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正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麵看來,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會兩敗俱傷,倒不如稍作退讓,免去麻煩。

“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這種做法明為退,實為進,是一種比較圓熟的做法,一條道路本就狹窄,再加上擁擠更是無處下腳,若是自己退一步讓人先走,那麼自己也就相當於有了兩步的餘地,可以輕鬆走路。兩相對照,自然是應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做法。列寧也早就說過:“退一步是為了進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