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像一條飄帶,蜿蜒在地中海東岸北部的窄長地帶。黎巴嫩東部的巴爾班克,至今仍殘存著許多巨大的石柱,一些石柱的重量超過1000噸,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柱名叫“南石”,長21米,寬42米,重量估計有2000噸。這些大石柱究是何人何時為何目的而建?對此史學界說法不一。
今天的黎巴嫩地區,在古代曾被稱為“腓尼基”(希臘語,意為“紫紅之國)”。古代腓尼基的疆域比今天的黎巴嫩略大,它位於地中海東岸北部的狹長沿海地帶,東起黎巴嫩山,南連巴勒斯坦,北接小亞細亞。由於腓尼基位於海上和陸上貿易路線的交叉點上,因而很有利於商業和航海業的發展。這裏最初的居民是胡裏特人,公元前3000年時,使用塞姆語的伽南人進入此地並逐漸同當地居民混合、同化。後來,在腓尼基先後出現了一些小的奴隸製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畢布勒、烏伽裏特、西頓、推羅等。腓尼基各城邦長期分立,始終沒有形成統—的國家。這些石柱群當為某個塞姆部族所為,但究竟是哪個部族的傑作,尚無滿意的答案。據一些曆史學家考證,大約公元3世紀時,塞姆部族在這裏建造了許多神殿,這些神殿通常為長方形,周圍環以用巨石雕成的圓柱柱廊,柱式的建築仿效維多利亞式,柱身粗壯,形態厚重樸實,石柱無柱基,柱頭亦無裝飾。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神殿都早已成了廢墟,至今隻殘留著一些大石柱。
黎巴嫩巴爾班克在古羅馬時代曾經相當繁榮,那裏殘留著許多曆史遺跡。圖中的這塊長石長21米,寬和高為42米,不知是誰雕製的,也不知為什麼遺棄在這裏。這些大石柱離采石場有800米之遠。令學者們迷惑不解的是:當時沒有火車、汽車、拖拉機或其他先進的運輸工具,塞姆部族人隻靠人力或畜力,運用極簡單的工具,是通過什麼方法將上千噸重的巨石搬運了800米之遠的?盡管全世界很多學者絞盡了腦汁進行探索和研究,但至今也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同黎巴嫩石柱群相比,馬裏亞納群島大石柱群的曆史就要模糊得多,難測得多。
馬裏亞納群島是一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荒涼群島,位於波濤滾滾的西太平洋上,15個小島呈弧狀分布。大石柱群以3~7對為一組的形式在島上矗立著。這些石柱都是用石灰岩和火山岩精心雕刻而成,一般高度為幾米,其形狀呈方柱形,有的柱頭還有珊瑚礁雕刻成的半球形。石柱的柱腳埋入地下的深度隻有20~30厘米,由此可以看出,石柱不是用原地自然生成的整塊巨石雕成的。在石柱腳下周圍的泥土中,還挖掘出不少形狀類似斧頭的石器和貝殼器。有些學者估計,這些極原始的石器工具和貝殼器,可能就是古人雕刻石柱的主要工具。
一些學者在當地還發掘出一批古文物,發現其中的陶器與古代菲律賓陶器極為相似。經測定,這些陶器距今已有1200~3000年的曆史,與用原始石器雕刻石柱的年代相仿佛。於是他們認為,大石柱群可能是古代菲律賓人遠渡重洋來此雕築的。
另外一些學者猜測,這些大石柱群的雕築者可能是古代波利尼西亞人。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可能是從東南亞經印度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遷徙到廣闊的太平洋上去的。大約在公元1世紀~3世紀期間,波利尼西亞人就在湯加群島和薩摩亞群島定居,並以塔希提島為中心形成了波利尼西亞人古代文化的搖籃。波利尼西亞人來到馬裏亞納群島定居,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他們建造的這些大石柱,可能是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的標誌或紀念碑,也可能是為酋長樹碑立傳的地基石。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大石柱有可能是古代美洲的瑪雅人雕築的。考古工作者發現古代瑪雅人有一種奇特的風俗習慣,每隔一定年限(通常為20年)就要立一塊石碑以作紀念。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瑪雅人已開始了定居的農業生活。公元元年之後,瑪雅人在尤卡坦半島南部的貝登·伊查湖東北(現今危地馬拉北方)建立了一些奴隸製的城邦國家,此後在烏蘇馬辛塔河流域以及尤卡坦半島南部興起了大小瑪雅城邦不下百餘個。這些學者猜測,大約在公元1~6世紀期間,一批瑪雅人乘坐木筏或獨木舟漂流到馬裏亞納群島,並且把他們在美洲本土建造石柱碑的風俗習慣也帶到了馬裏亞納群島,於是在馬裏亞納群島上出現了大石柱群。
然而,所有的這些假說都回避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同黎巴嫩石柱麵臨的難題一樣,原始人類是怎樣運輸巨石、雕刻巨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