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字塔墳墓說(3 / 3)

啟人疑竇的證據

找到石工記號的是英國探險家豪爾·衛斯上校。1837年,他強行在基沙的金字塔內開挖,為擴大原來既已存在的空間,將4個連續的狹窄空洞挖掘成隧道。這幾個取名為“減壓室”(relieving Chambers)的房間,位置就在王殿的上方,石工記號就是在這四個房間連接而成的減壓室天花板上發現的。據說,記號的內容如下:

石工群,庫姆胡夫的白王冠具有強大力量

胡夫

庫姆胡夫

第17年

以上便是石工記號發現的過程。不過,這一切的發生也未免太過巧合了。就在一次大型考古活動快要結束之際,大家正需要一些證據,來證明挖掘行動投注下的大筆鈔票是值得的時候,衛斯便端出了他的當代最大發現,無可反駁地證明了:蓋大金字塔的是胡夫法老。

理論上來說,經過這麼偉大的發現,大金字塔到底是誰蓋的、為什麼而蓋的等疑問,應該終於有了答案才是。但是,謎底揭曉,謎題依然存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衛斯的證據,有許多令人起疑之處:

①胡夫的名字,除了減壓室以外,大金字塔的任何地方都不曾看到。

②胡夫的名字,竟然出現在如此龐大建築物中如此偏僻、不為人注意的角落。

③如此一個什麼碑文都沒有的建築物中,居然會發現這樣的塗鴉記號。

④隻有在五個減壓室的上麵四個中,找到文字記號。因此,問題意識旺盛者不禁要懷疑,如果最下麵的減壓室也是衛斯發現的話,他是否也會順便發現上麵有文字記號(事實上,最下麵一間是在衛斯70年前,由納坦尼爾·達魏生發現)?

⑤石工記號的象形文字中,有好幾個寫反的,還有幾個無法辨識意義,另外,還出現文法和拚字的錯誤。

石工記號有可能是衛斯捏造的證據嗎?

雖然要找出決定性證據來證明衛斯是偽造者相當困難,但是古埃及學者毫不起疑地全盤接受衛斯的說法,也頗令人感到泄氣。根據在開羅博物館中的一塊顯然不像膺品的長方形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記載,顯示胡夫不可能建造大金字塔。但是學者們不但迫不及待地接受了衛斯的說法,而且對凡與衛斯的說法互相抵觸的證據,完全不屑一顧。

這塊用石灰岩做成的石碑,一般稱為“庫存表石碑”(Inventory Stela),是19世紀一位法國考古學者奧古斯特·瑪利艾特(Auguste Mariette)在基沙發現的。石碑的文字給當時學者相當大的震撼,因為根據它上麵的記載,獅身人麵像(Grand Sphinx)和大金字塔早在胡夫繼位以前便已經存在,不可能為胡夫所建造。碑文還提到魔法女神愛瑟絲(Isis),並稱呼她為“金字塔女王”,暗示金字塔其實是為了獻給她,而非為胡夫而建。另外,碑文還強烈暗示,胡夫王的金字塔其實為大金字塔東側三座附屬建築之一。

“庫存表石碑”中的說法不但和正統派學者所編篡起來的古埃及年代史相去甚遠,而且還正麵挑戰了過去正統派“金字塔就是王墓,而且它們惟一功能便為王墓”的理論,難怪學者們不願意采信,也不經深入調查,便直接貶低“庫存表石碑”的曆史價值。美國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詹姆士·亨利·伯烈斯特(James Henry Breasted)表示:“如果這石碑是胡夫時代的作品的話,無可諱言的,其意義必定非常重大。但是從內文中不難看出,其文字為後代撰成……”

伯烈斯特所謂的“後代撰成”,是因為從象形文字的書寫係統,他判定石碑上的文字並不在第四王朝,而在更後的時代中寫成的。所有古埃及學者都同意伯烈斯特的分析與結論。今天學者之間的共識是庫存表石碑,應該是在第二十一王朝,也就是胡夫王朝的1500年以後刻成,因此應該把它當作一件曆史幻想來處理。

就這樣,正統學派隻因象形文字的書寫方式有問題,就對“庫存表石碑”內記載的衝擊性文字視而不見地一腳踢開,完全不考慮這個石碑為第四王朝時代真品的可能性(就如同新英文《聖經》為從舊有《聖經》版本翻譯而成的一樣)。但就這同一批學者,卻對疑雲重重的“石工記號”中所傳達出的訊息全盤接受,對那些記號中許多啟人疑竇之處視而不見,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學者們為什麼如此公然地采取雙重標準?是因為“石工記號”傳達出來的訊息與正統學派對大金字塔的見解完全相同,兩者皆認定大金字塔就是胡夫的陵墓;而“庫存表石碑”傳達出來的訊息駁逆了正統學派的理論嗎?

金字塔的迷惑

早晨7時,我和桑莎從基沙西南側走進沙漠深處。在巨大的沙丘下,我們席地而坐,瀏覽壯觀的古跡,並享受片刻的寧靜。

這一天是3月16日,離春分隻有幾天。一年中隻有春分和秋分兩天,不論在地球的那個位置,太陽都會從正東方升起。我麵前的太陽,就如同一具巨大節拍器上的指針一般,正確地指出時間在宇宙的位置,從離正東稍微偏南的位置出現,把地平線一分為二後,迅速地向上爬升,將覆蓋在開羅市上空的尼羅河霧氣化於無形。

用埃及名字的胡夫、卡夫拉、曼卡拉也好,用希臘名字的基奧普斯、基夫拉恩、麥西裏努斯也好,第四正朝的三位法老不但死後永垂青史,而且他們的名字永遠和這三座世界上最尊貴、華麗、歎為觀止的建築物連結在一起。他們本身也的確與金字塔有密切的關係,不僅因為希羅多德記錄下的傳說中有他們的身形(傳說本身當然有幾分真實),更因為在基沙高地一帶,除了三座金字塔,到處可見到三位法老王的名字,以及和他們的名字關聯的記述與物品,例如包括三座坐落於大金字塔東側在內的六個附屬的金字塔中,裏裏外外都是有關三位法老的記事。

由於從幾個附屬金字塔的外表看到的證據,的確有許多曖昧不明之處,使得古埃及學者仍然能堅持己見,主張金字塔為“陵墓,而且隻有陵墓一個用途”。這一點令我感到非常不解。

我認為古埃及學家用來證明金字塔為陵墓的證據,同時也可以用來證明它並非如此,而且正反兩論都說得過去。例如,三座大金字塔之間“關係緊密”,以及第四王朝三個法老的名字頻頻在基沙各地出現,過去一直被學者解釋為此三位法老,先後為自己的墳墓而動土興建的,但也不妨解釋成金字塔在埃及王朝建立前便早已存在於基沙高地,而在胡夫、卡夫拉、曼卡拉等法老王即位後,立刻摹仿原先便存在的三座大金字塔,建造了一些比較附屬性的小金字塔,以宣誓自己與大金字塔建造者之間的傳承關係,以便繼承那些無名大金字塔建造者的盛名。

當然還有其他可能性。不過問題的症結在於,到底是誰、在什麼時候、為了什麼目的,建造了哪個金字塔。我們所知不多,能夠掌握的史實也太薄弱,所以無法支持正統派學者的“金字塔陵墓論”。如果肯誠實麵對能掌握的史實的話,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並不清楚金字塔到底是誰建的,也不清楚是在哪個年代建的,更不清楚它們的功能在哪裏。

包圍在無法穿透的謎團中,金字塔世世代代迷惑著我們。我從沙漠中定神凝視,恍惚間感覺金字塔正越過沙丘,大步向我的方向跨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