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永遠說再見 2(1 / 3)

第十四章 永遠說再見 2

事有所感,時有所悟

又一次酒醉,又一次茫然,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亦不清楚自己在等待什麼,一時彷徨,進而茫然,抑或無奈。

每一次的寂夜來臨,都將伴隨空虛、寂寞,而後即是失落之感,不知緣何如此,卻已是習以為常,所謂天作孽,猶可赦,自作孽,不可活,因果循環,環環相扣,前世孽緣,今世來償,怨不得別人,由不得自己。耐得住寂寞,習慣了空虛,雖想改變,卻是力不從心。

慢慢的習慣了一種生活,獨自一人,獨聞清煙,獨飲悶酒,獨品思緒,獨訴衷腸。不是沒有朋友,也非蓼無知己,而是自我封閉,自我保護,看似百毒不侵,確是孤獨寂寞,看似平靜如水,卻是躁動不安。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不斷的為自己平添煩惱,隻為能夠麻醉內心,通過忙碌來化解空虛,通過煩亂來躲避現實,卻是愈加空虛,愈加痛苦。

或許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麵,卻是因為經曆,故而每個人都小心翼翼,自我封閉,因為受過傷害,故而顧及多疑;因為經曆,故而小心謹慎;因為回憶,故而固步自封;因為牽掛,故而身不由己。人世間最難讀懂的便是人心,最難摸透的便是情感,而最難拋棄的必是情,所謂情不自禁、情非得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真實感觸。

時間不等人,歲月不饒人。而自己依然在彷徨,依舊是茫然,消耗著青春,浪費著時間,都說經曆過後才會長大,磨礪之後才能成熟,而又有多少時間夠自己消磨,又有幾多歲月供自己耗費。少不更事時,無憂無慮,體味百樣生活,確是一無所獲;風華正茂時,談情說愛,體驗所謂愛情,卻是一事無成;不惑之年時,才知拚搏,品味千番滋味,卻是力不從心;知道年過古稀,身衰力竭,開始感悟人生,卻是悔之晚矣。凡人即是凡人,總在錯過後才知道後悔,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總在痛苦中才明白幸福,總在經曆後才知曉遺憾。錯過後的感悟,失去時的心情,痛苦中的情愫,遺憾外的回憶,體味這別樣思緒,讓我們如癡如醉,卻對於幸福之感,僅存寥寥記憶,直至垂死之時,才憶得曾經幸福之感。

凡人之天性:犯賤。對於苦苦追求自己的人熟視無睹,形同陌路,置若罔聞;而對於命中的過客,卻是趨之若鶩,極盡追求,堅持到底。直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才知覺醒,卻是錯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幸福,換來無盡的遺憾,終生的悔恨,緣何?皆因貪念;如何?無可奈何;何解?無解。凡人不可自謙到自卑,妄自菲薄;不可自信到自大,自以為是;亦不可自立到自負,好高騖遠。凡事,平常心;凡人,淡水情。茶如情,書為友,煙似伴,不強求,不奢求,不苛求,順其自然,處之泰然。

隻有她短暫而真心地溫暖過他

那樣的相遇,注定是一場於死神麵前的愛情舞蹈。

遇到那個男人時,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病痛的折磨使這個39歲,正值壯年,身高1.82米的大男人隻剩下了不足55公斤,他天天咯血,並且,對未來絕望,拒絕治療。

然而,她依舊愛了,傾心掏肺。

許多時候,愛上一個人,就必須承受他命運的碎片。雖然她想要的,不過是一份可以握在手裏的溫暖,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她的苦難終是無法觸底,她賭上了一生最真的癡心,換來的卻是一段真摯狂熱卻極為短暫的幸福時光。

11個月,是那場愛情的所有時長,是那個男人留在世上的最後的光陰。

她叫多拉.迪阿曼特,是個猶太姑娘,有著一雙纖細的手,一頭烏黑的長發,一顆善良的心。她勇敢堅毅、心思細密,溫柔而又多情。

年輕的多拉原本出生在一個富足、極富名望的猶太家庭裏,如果不是個性使然,她將像她的姐妹們一樣,由父母包辦一場門當戶對的婚姻,然後,在鍋碗瓢盆的平淡中,日複一日地翻版昨天的一切。然而倔強的多拉不喜歡父母保守教條的生活方式,她不想在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人身邊度過自己的一生,不想將自己一生的幸福拱手交給父母去安排,她毅然離家出走,渴望尋找屬於自己的愛情與生活。

離家出走的多拉最初在柏林的一個猶太人孤兒院當裁縫,後來到一個海邊的度假村裏做廚房裏的幫傭。

許多時候,命運總是喜歡隨心所欲地伸出手來,將悲劇的種子埋下,然後,悄悄地閃在一邊,一臉諂笑地等待其開花結果。

19歲,多拉遇到了她的愛情,卡夫卡.法蘭茲,一個被喻為20世紀的天才思想家和文學大師的猶太裔捷克人。

那樣的一場相遇,想來有著幾分戲劇的味道。

那一年,卡夫卡和他的妹妹以及妹妹的兩個孩子到波羅的海度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了一個來自柏林的猶太人度假村。

一天,卡夫卡路過度假村的廚房,看到一位姑娘正在殺魚,卡夫卡不由感歎道:“多麼纖細的一雙手啊,可幹的活兒又是多麼殘忍啊!”

那個殺魚的姑娘便是多拉,卡夫卡的話,讓多拉羞愧難當,她當即向度假村的領導要求換個活兒幹。

就這樣,他們相識了,那個男人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談吐以及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後的令人心碎的憂鬱與絕望深深地觸動了多拉,同時多拉身上那種堅毅與執著以及青春的勃勃生機也深深地感染了卡夫卡。

他們相愛了,多拉的出現喚起了被卡夫卡壓抑和扭曲了一生的生活意誌,愛情的力量使這個已經對自己的生命自暴自棄的男人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他開始像個孩子般俯首帖耳地聽從多拉的話,認真地接受醫生的治療。後來,他們在柏林租了房子,開始同居,在多拉的身邊,卡夫卡的每一天都沉浸在無限美好的遐想中。

與多拉一起生活的日子裏,卡夫卡得到了他一生都沒有得到的溫暖與愛。多拉用希伯來語給卡夫卡讀《葉塞尼亞》,陽光下,這兩個“文學的寄生兒”,在廣袤的猶太文明的草原上,盡情地享受著愛情與文學的激情相互撞擊所帶來的飛揚至極的快樂。

在布拉格人的寓意中,“卡夫卡”這三個字,是“瞬間密集的生活”的意思。或許,冥冥中這也昭示著,他們的愛情,不過是生命中一段輪轉著不期而遇的幸福瞬間,然後,在某一時刻,這一幸福戛然而止,用“卡夫卡”的方式留給生命一幅冗長的寂寞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