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財信(1 / 3)

第十二章 財信

◆中國人講“信’久矣,“輕生死,重然諾”曾是世人推崇備至的做人準則。

◆每吟到“常存抱柱”,就感念守信抱柱而死的尾生;每讀到“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就不禁血脈賁張,恨不能穿越時光隧道去會一會令我神往的季英雄。

◆中國人不講“信”亦久矣,砸爛“孔家店”應是將“仁、義、禮、智、信’掃進垃圾堆的曆史源頭。而今,人們搏浪商海時,動輒殺生宰熟,坑魏騙張,雖說這也許能發一時的“喪心”,但永遠是成不了大氣候的,須知,市場經濟的別名就叫信用經濟。

誠實支撐信用,信用就是金錢

莫裏·施瓦茨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教授。莫裏教授一次做實驗,讓學生們站成前後兩排,前排的學生背對著後排的學生。隨後,教授讓前排的學生向後倒去,由後排的學生將他們扶住。實驗中,許多同學隻是稍稍向後倒了幾英寸便收住身子。為何如此?學生們答道,怕真的倒下去後麵的同學接不住,摔著自己。從表麵上看是怕挨摔,若從深層次上分析,則是心理上存有疑慮和戒心,不相信別人能夠保護自己。

在商品經濟中,人們之間的這種相互信任關係,通過彼此間的經濟利益關係來體現,就構成了現代經濟社會的信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市場經濟也就是信用經濟,而信用的前提是彼此之間相互信任。

其實,在商品經濟的運轉鏈條中,無論是生產、交換,還是分配、消費,哪一個環節也離不開信用。如果說債權債務是信用的低級形式,那麼股權期權則是信用的高級形式。信用不僅體現著相互信任,而且也體現著道德的教養,良心的承諾。

1596年,為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通往中國和東印度群島的航線,荷蘭人組織了一次探險航行。在這次傳奇般的航行中,那些無名水手們譜寫了一曲誠實與信用的光輝篇章。

探險隊起程前,阿姆斯特丹市的商人們,把一些準備與中國進行貿易交換的貨物裝上航船。當探險隊抵達北冰洋後,由於夏季的結束,使得探險船被凍結在冰水中。全體船員被迫登陸,他們在新地島上自己動手修建了木屋,苦苦地等待春天的來臨。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在饑寒交迫的困境中,一些水手由於饑餓和患病而不幸死去。

由於冰塊長時間的衝撞與擠壓,造成了帆船破損,第二年冰雪融化時,船員隻得泡在齊腰深的冰冷的海水中進行維修。可“即使在這從死神邊掙紮逃出的絕望時刻,船員們依然帶著那些他們原打算同中國人做生意的貨物。”當水手們好容易上岸後,所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把這些貨物都開包、晾幹,以便在盡可能好的狀態下再把它們帶回阿姆斯特丹。”

此時,水手們衣衫襤褸,不少人身患重病,在海風中瑟瑟發抖,但沒有一個人動用鐵箱中的衣物。

1597年10月29日,曆經艱難險阻的探險隊終於回到了荷蘭。水手們早已一無所有,但臨行前商人們所托付的貨物卻全都完璧歸趙。這些水手們身上所體現使命感和忠誠感,這種道德的約束,良心的承諾,就是信用的力量。可以說,沒有這種信用,就沒有商品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商品經濟之所以能夠跨越國界,使整個地球成為統一的大市場,讓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能夠心甘情願地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它的力量就在於信用。有了信用,彼此間才能夠以誠相待;有了信用,彼此間才能夠溝通、合作。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言:信用“不單是那種到處可見的商業上的精明,而是一種精神氣質。”“誠實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可以保證信用”而“信用就是金錢”。

信用時代,以“德”立身

“人無信不立”。所謂“信用”,《辭海》的解釋是:誠實、不欺;遵守諾言。

但有學者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信用意識正受到衝擊,主要表現在商業活動中,假冒偽劣商品泛濫,製假販假活動猖獗,不守信用,不踐成約,破壞市場秩序,損害公民利益,成為社會一大公害。主要是物質產品,也包括一些精神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也包括個別地區的國際市場,一些製假販假者為牟取暴利不惜損害國家形象;主要是經濟領域,也涉及社會政治領域投機鑽營意識對於國民素質的影響,對於幹部隊伍的腐蝕。信用的重要性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顯得突出,整個社會都在呼喚信用。”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問題?據悉“我國信用製度的尚未完全法製化,還沒有形成發達國家那樣的社會信用體係”的觀點,目前為許多專家學者所持有。

對信用危害最大的是市場競爭的混亂無序。商家見利忘義,假冒偽劣泛濫成災,消費者無所適從且深受其害。正如有文章指出的:“從打油買醋到置房購車;從吃喝坐車旅遊到治病存錢打電話,消費者每一次的消費都顫顫兢兢,但仍不免落入陷阱。”原本隻有8塊錢的抗生素,經過醫院到病人手裏就成了120元;原來一直賣四五千元的首飾,一下子就跌到900元。在這樣的市場中消費者既無法自己判斷商品的價值,又不敢輕信商家的定價,持幣觀望就成了最終無奈的“選擇”。

有專家認為,相對於莎士比亞筆下威尼斯商人為索債要割下債務人一磅肉的故事基礎,相比於至今約用了150年時間才健全的發達國家“契約社會”的嚴苛,我們的社會信用體係不可能靠一朝一夕建成,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隻有當社會成員普遍建立信任感、自覺維護信用機製時,當每個人從小和從小事做起就注重在信用社會以“德”立身時,一個人在信用記錄上出現的汙點,才會導致他付出重大代價。隻有這樣,每個人才會像愛惜自己的眼珠一樣,愛惜自己的信用。

2000年底,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作的一項抽樣統計說,由於個人信用聯合征信製度倡導了誠實守信社會風氣的形成,在向這家銀行申請住房、汽車、耐用消費品借款的9萬戶被調查的上海居民中,目前按合同及時還款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9.91%。其中,被調查申請住房貸款的4萬多戶市民,從未拖欠還款的比例達99.9%;申請非住房消費貸款的4萬多戶市民正常還款的比例為99.93%。該行分析,這除了上海市社會信用環境整體趨好之外,銀行方麵提醒、指導的主觀努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上海市工商局對社會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的企業,也實行了“黑名單”監控製度:經查實有製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的企業名稱,被輸入了工商部門計算機信息係統建立的企業信譽檔案。對“黑名單”上的企業,轄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每周回訪一次,進行重點檢查;同時,限製“黑名單”上的企業變更有關經營事項,法定代表人三年內不得任其他新設企業法定代表人。此外,還定期公布“黑名單”,提醒經營者、消費者防範這些製假企業。工商部門的官員表示:誰製假售假,誰就會上“黑名單”,誰就在社會上失去了信譽。而失去了信譽,在講究信譽的市埸經濟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這樣,有助於從根本上克服假冒偽劣,並有益於整個社會風氣的純潔……

信用時代,不能忘記以“德”立身。這既關乎公民個人的道德修養,也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常進行經營、消費活動。

信用是致富之本

當前,不講信用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合同欺詐現象相當嚴重。還存在金融詐騙,賴賬拖欠,出口騙稅,虛假介紹,考試作弊,剽竊抄襲,盜版侵權,法律白條等種種不講信用的行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和市場經濟秩序,汙染了社會風氣,給國家、企業和人民群眾利益造成重大損害。

其實,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人類文明的果實。它體現的是最根本的法律關係和社會關係,體現的是市場經濟必備的道德理念與法律意識,反映的是整個社會交往賴以維係和發展的基礎。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行。市場經濟需要信用,市場經濟逼著人們講信用;市場經濟的法則獎勵講信用,也毫不容情懲罰不講信用。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是要求誠實守信。

信用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誠實守信日積月累就能夠形成良好信譽,而擁有良好信譽就會在社會交往和商品交換中處於有利地位。信譽不僅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無形財富,也是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無形財富。這種無形財富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甚至比有形資產更為珍貴。一個企業缺少資金,可以借貸;而缺少信用,卻無法借貸,隻能靠自己痛改前非,慢慢恢複信用。否則,隻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失敗。不講信用是一種自殺行為,害人、害社會,最終、最重的是害自己。當然,個別不講信用者可能得益於一時,但不可能得益於長久;可能得益於一事,但不可能得益於全部。有位久經商海的緬甸華僑老者解釋“生意”二字說:“生”者,活也——薄利多銷才能把生意搞活;“意”,立字當頭,即須站立服務禮貌待客;中間“曰”字即開口說話,應該見麵有迎聲,問話有答聲,出門有送聲;下麵“心”字,即須對顧客有誠心、關心和信用,這真是把“生意”道盡了。

做生意者隻講“宰你沒商量”的“生意經”,至多隻能獲利於一時。按華僑老者所言,在“生意經”中同時注入了“道德經”,則可獲利於一世——“回頭客”會像滾雪球似的使你長期不衰。縱觀曆史,橫看世界,沒有一個不講信用的人能夠長久立足;沒有一個不講信用的企業能夠發展壯大;也沒有一個不講信用的國家能夠興旺發達。

要發展和繁榮市場經濟,就必須在廣泛倡導信用觀念的基礎上培植和維護信譽,這樣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品牌效應,實際就是信譽效應,樹立品牌的過程,也就是積累信譽的過程。有的企業有的地區曾經遭受“失信之苦”,後來痛改前非,又飽嚐“守信之甜”,這個經曆深刻說明,對“信用”二字不能不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