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帝王世係表(1 / 3)

第一章 秦帝王世係表

昭襄王嬴則(前306年—前251年)----孝文王嬴柱(前250年)----莊襄王嬴子楚(前249年—前274年)----秦王嬴政(前246年—前221年)----始皇帝嬴政(前221年—前210年)----二世皇帝胡亥(前209年—前207年)----嬴子嬰(前207年—前206年)

大事年表

前221年 秦滅齊,統一中國。

前220年 修馳道,秦始皇北巡。

前219年 秦始皇泰山封禪。

前215年 秦始皇令蒙恬發兵30萬北伐匈奴。

前214年 秦始皇修築長城。

前213年 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焚《詩》、《書》。

前212年 築直道,發刑徒70萬人早阿房宮和驪山墓。坑儒460餘人於鹹陽。

前210年 秦始皇出巡,崩於沙丘(今河北平向東北)。趙高、李斯合謀更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令扶蘇、蒙恬自殺。至鹹陽發喪,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

前209年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不久,項梁、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起義,劉邦在沛縣起義。

前208年 趙高殺李斯。項羽、劉邦等擁立楚懷王孫心為王,也號稱“楚懷王”。

前207年 項羽在巨鹿大破秦軍,章邯投降。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子嬰殺趙高。

秦朝的建立和滅亡

開篇語

秦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王朝。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以武力吞並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混戰不休的狀況,實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的政治局麵。秦始皇的事業是在殘酷地剝削壓迫人民的條件下,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完成的,這使秦的統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征,農民起義一爆發就勢不可擋地讓秦朝匆匆謝了曆史之幕。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到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的十五年。

前221年 秦滅六國

秦國自秦孝公用商鞅實行變法圖強以來,經過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自長期的兼並戰爭中不斷發展,其勢力由西部進入東方。至秦王政親政時,秦國不論在軍事實力還是戰爭潛力,以及部隊戰鬥力等方麵,都已超過了六國中的任何一國。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黜呂不韋,親自執政,開始謀劃吞並六國的戰爭。其作戰的總謀略是由近及遠,先取趙國、魏國、韓國,再取燕國、楚國、齊國。公元前236年派王翦率軍攻趙,公元前229年滅趙。在秦國攻打趙國時,鄰近的韓國懼怕秦軍聲威,於公元前231年向秦軍請降。秦國受降後,把韓地劃為川郡,韓國亡。公元前225年,秦王任王賁為將率兵攻魏,三個月後魏國亡。公元前224年,派王翦率軍六十萬進攻楚國,終於在公元前222年滅楚。公元前222年,王賁又率軍攻燕,將燕國滅掉。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又率軍滅齊。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秦滅六國,結束了中國曆史上長達數百年的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麵,建立了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具有十分深遠的曆史意義。

前220年—前210年 始皇出巡

為了顯示皇帝的威嚴,加強對全國的控製,秦始皇多次出巡。他的足跡西到雞頭山,東到泰山,北到碣石,南到會稽。每次出巡都有隆重的依仗和龐大的車隊。第一次出巡在公元前220年,主要是巡視隴西(今甘肅東南部)、北地(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過雞頭山(六盤山)、回中(今陝西隴縣西北)然後返回鹹陽。第二次出巡在公元前219年,他東行到山東鄒縣的嶧山刻石記功,登泰山祭記封禪,到煙台芝罘島,沿渤海向東到成山頭,向南到琅琊郡(治所在今山東膠南縣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在泗水尋覓周朝九鼎,後南行過淮河到衡山,由漢水經南陽返回。第三次出巡在公元前218年,由鹹陽出發,東經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再登芝罘,至琅琊,然後經臨淄、平原津過黃河至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邯鄲、上黨(今山西長治西)、安邑(今山西夏縣),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過黃河,返回鹹陽。第四次出巡在公元前215年,東北至碣石,然後巡視北部邊障右北平(郡治在今河北薊縣)、漁陽(郡治今北京密雲西)、上穀(郡治在今河北懷來東南)、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縣東北)、雁門(郡治在今山西右玉縣東南)、雲中(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取道上郡(郡治在今陝西榆林縣南)回鹹陽。第五次出巡在公元前210年,南行至雲夢,沿江直下,經丹陽(今江蘇鎮江),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境內),還過吳(今江蘇蘇州),從江乘(今江蘇句容北)渡江,取海道至琅琊、芝罘,然後過黃河,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得病,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縣境)。

始皇出巡的地區集中在東方,特別是燕、齊、楚舊地。這表明,出巡的目的之一,是鎮服六國貴族,鞏固統治,而不是簡單的遊觀。幾次東巡,都有石刻。雖然刻石充滿了歌功頌德之詞,但也宣揚教化,具有從社會秩序上鞏固統治的重大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