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明朝是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之後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於元末“群雄紛起”時起兵淮右。他以韓林兒、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為屏蔽,並受其“節製”,逐漸發展勢力。渡江之後,以應天(今江蘇南京)為根據地,先後消滅了各地的武裝割據集團,於1368年稱帝南京,建元洪武,國號明。不久,興師北伐,攻下大都(今北京),推翻蒙古貴族統治的元朝。接著,用兵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禹跡所奄,盡入版圖”。
公元1368年 明朝建立
元朝末年,統治黑暗,經濟崩潰,天災連年。農民無法生活下去,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起義後,逐漸成為一支起義軍的重要領袖,勢力迅速壯大。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朱元璋注意招攬人才,吸收李善長、劉基、朱升等知識分子充當謀士。他采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壯大實力,逐漸控製了長江中下遊地區。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統治。接著,明朝又用了近20年的時間,掃平了各地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統一全國後,朱元璋采取加強封建專製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製,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製度,加強法製,加強了皇帝的統治。
劉基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明史》稱其“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時人比為諸葛亮。元元統元年(1333年)進士。曾任元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都事等職。因反對招撫割據浙東的方國珍被罷職。繼受命參與鎮壓方國珍部,任處州路總管府判。因不與兵事,憤而棄官還鄉,著《鬱離子》,並組織地方武裝自保鄉裏。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充任謀臣。針對當時形勢陳時務18策,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為朱元璋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西後東,攻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命劉基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參與朱元璋製定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朱元璋讚其有定策之功。明洪武元年(1368年),奏立衛所軍製,加強沿海邊防建設。三年封誠意伯。後遭誣陷,憂憤成疾,八年四月卒於故裏,年65歲。有《誠意伯文集》行世,載其軍事謀略等論述。
公元1368年 攻占大都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 年),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討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領25萬大軍,沿淮河、運河、黃河進軍,北上進攻山東、河南。這是朱元璋的軍事部署。早在大軍出發前,朱元璋已製定了“先取山東,旋師河南,斷其羽翼;再攻北都,然後西進,乘虛入晉”的作戰方針。得知朱元璋派大軍北上,元朝遂命令山東省東西道宣撫使普顏不花坐鎮益都(今山東省益都),率領大軍與徐達的部隊作戰。十二月,徐達的軍隊拿下益都、東平、濟寧、濟南等地。在攻打益都的戰鬥中,元軍統帥普顏不花誓死不降,直到戰死。緊接著,徐達率領大軍向西推進,攻占汴梁(今河南省開封)、歸德(今河南省商丘)、許昌(今屬河南省)等地。1368年四月,徐達的軍隊在洛水北塔兒灣(今河南省偃師境內),大敗元軍,使元軍損失5萬人。明朝的軍隊乘勝進取洛陽、潼關,朱元璋為了加快消滅元朝的進度,親自來到開封坐鎮指揮。七月,徐達率領主力沿運河,水陸並進,攻占長蘆(今河北省滄州),繼攻通州(今北京通縣),重創元軍。八月初,徐達攻入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在明軍攻城前,與後妃、太子等人往北逃走,躲進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初二日,北伐軍進入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公元1368年 克定太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得知大都已入明軍之手,十分高興,改大都為北平府。然後,派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進攻山西。九月,常遇春率領部隊攻占保定(今屬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十月,馮宗異率領部隊也進入山西,占領澤州(今山西省晉城)、潞州(今山西省長治)。這個時候,元朝太原守將王保保,率領軍隊從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北部)出發,企圖進入居庸關(今北京昌平西北部),對北平發起進攻。聽說王保保想偷襲大都,徐達留下部隊堅守,自己率領精銳部隊直搗王保保的老巢太原。王保保沒有料到徐達有如此一著棋,嚇出一身冷汗,趕緊回師,兩軍在太原附近相遇。徐達在夜晚對王保保的軍隊發起突然進攻,打得王保保措手不及,俘虜敵兵4萬。王保保奮力拚殺,等他衝出重圍時,回頭一看,身後僅有18個騎兵,得以逃脫。徐達揮師西進,攻占太原、大同(今屬山西省),又馬不停蹄,進軍陝、甘,取得全勝。至此,元朝統治被徹底推翻。
公元1369—1391年 分封藩王
朱元璋為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實行了分封製。他總結了宋元兩代宗室衰弱、孤立無援的曆史教訓,認為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於是,從公元1369年到1391年間,朱元璋先後分封皇子二十四人及從孫一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以拱衛京師。明初分封諸王大致分為兩種,一是邊塞地區,如駐守大寧(今河北平泉北)的寧王權、駐守廣寧(今遼寧北鎮)的遼王植、駐守西安的秦王樉、駐守北平的燕王棣、駐守大同的代王桂等都是塞王,他們都擁有護衛甲士,寧王有八萬,燕王有十萬,其他人也都在數萬以上,塞王除鎮守封地外,還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任務,所以兵力最強。他們有統兵之權,附近的國家軍隊,也歸其指揮,晉、燕二王都曾多次奉命出征蒙古。二是內地,如駐長沙的潭王梓、駐武昌的楚王楨、駐青州的齊王榑等,他們護衛甲士較少,主要是鎮守封地,軍權較塞王為小。諸王除駐守封地、監視地方軍隊外,在必要時,並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的權力,甚至可以領兵靖難,以清君側,其權力是很大的。後來,諸王的兵力越來越多,他們逐漸形成為強大的割據勢力。
公元1386年 營建南京
元至正十五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稱應天府,以此作為根據地。第二年,朱元璋召見朱升。朱升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元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前兩年,朱元璋就開始修築城牆,營建皇宮。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從1366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時間,修建了南京城。南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精心設計的傑作。為了利用險要地勢進行防衛,南京城平麵呈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形狀。城周約67公裏,城垣高度大多為14~21米,基寬14米,頂寬4~9米。城基全部用石頭砌成,上砌特製的大磚,開有13個城門,尤其是聚寶門最為宏偉壯觀。城牆內有藏兵洞個,可供三千士兵駐守。後又於都城外圍建外廓城,長 120公裏,很多是依天然地勢形成士壘城,外廓城牆早已被毀,都城城墒則保留至今。皇城在城東,平麵呈方形,內有宮城。皇城以南北中軸線為主幹,自洪武門至承天門築有大街,東側有禮、戶、吏、兵、工五部,西側是五軍都督府。宮城內依中軸線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與乾清、乾寧二宮,為皇帝舉行大典、處理朝政及居仕場所。城中心建有鍾樓、鼓摟,在雞籠山和聚寶山各自設有觀象台。鼓樓東南為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南京的宗教建築亦很多,著名的有靈穀寺、報恩寺。天寧寺等,尤其是報恩寺內有一座九級玻璃寶塔,白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夜晚點燈百餘盞,成為一大奇觀。明代的南京城,東連鍾山,西據石頭,南貫秦淮,北帶玄武,城周33.68公裏,規模盛大,氣勢磅礴,不僅為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也是世界最大的一座磚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