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以德為本的人生3
美德猶如耳鳴
中國張麗鈞
在講人類登月計劃的時候,我先讓同學們試著說一說那艘飛船以及宇航員的名字。
“阿波羅!”
“阿姆斯特朗!”
他們這樣回答。很快,思維敏捷的同學又搶著說:“我個人邁出了一小步,人類卻邁出了一大步!”
當然,他們講的都不錯。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經過長途跋涉,進入月球軌道,人類首次登月行動開始了。飛船在月麵降落,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下5米高的9級扶梯台階。當他的雙腳小心翼翼地站在陌生的月球上時,他不禁感慨萬千,說出了那句瞬間傳遍全世界的話語。
其實,當年阿姆斯特朗身後還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奧爾德林。
在慶祝登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個記者突然拋給奧爾德林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作為同行者,你是不是覺得有點遺憾?”全場默然。所有的人都在心中悄悄給這問題做出了不便大聲宣布的答案。在眾人有點尷尬的注目下,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
幾十年過去了,許多的人已經不再記得奧爾德林,不再記得他大度而不失幽默的回答。但是我敢說,幾百年之後,就算人類已經到月球繁衍生息,我們還依然會需要奧爾德林那樣的美德——玉成他人,真誠分享朋友的快樂,不讓塵屑般的憂煩懊惱侵擾潔淨如蓮的心懷。如果別人得到了一團叫做“不遺憾”的火,就請你微笑著將自己手中那一塊叫做“遺憾”的冰湊過去,冰融的時候你的心注定會轉暖。哲人說:美德猶如耳鳴。真的,有一種聲響,自己聽到就足夠了。
美德最終於我們是一種智慧的結晶。缺乏智慧的導引,美德的形成勢必缺少內在的支撐。美德的“天性”是和愚蠢、偽善格格不入的。愚蠢的想法和行動,永遠不可能孕育美德的基因;而偽善的包裝與作為,是惡德滋生的溫床。伴隨著青春歲月成長的青少年,應該從生活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在性情的陶冶中培養良好的美德。
責任
英國威廉·巴克萊
責任是滋養萬物之泉,隻要一開始流出來,就源源不斷。在奉獻的協約上,它是良知的那一章,蓋有“責無旁貸”四個字。
對於自己,你別無他物。有人幫你,是你的造化;無人幫你,是別人的本分。沒有人應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要為自己負責。這就是人對自己的責任。
責任是認為世界和人生欠我們多少的時候,也感覺到我們欠世界和人生究竟是多少。而對別人的責任,是當你用手按住自己的傷口時,不為自己的生死所限製,在為受傷的別人分擔著所有的痛苦。
應該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犯了什麼錯誤,責任就要由他們自己拿出勇氣來承擔。這樣,他長大了,便會慢慢懂得:他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他的責任是什麼。同時,我們也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盡到了教育的責任。
責任是國家讓每個公民都應該享有的。而公民對國家又負有什麼責任呢?不能忘記責任這兩個字。對他人不負責任,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人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人如果在這兩個方麵都盡到了責任,那麼當死神倏爾降臨時,也就問心無愧而少有遺憾。
責任不會理睬厄運的壓力,就是喝下了許多苦汁,它也不會雜亂無章。責任的格言是:“如果某一件事的原狀是如此,那就是如此,不容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