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製定人生計劃(1 / 3)

第一章製定人生計劃

看事不看表麵要看實質

春秋時期,列子已經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說列子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學問不可估量、謀略不可小看。於是子陽就派人送給列子數十車的穀子,希望能得到他的鼎力相助。

列子見子陽送穀子給他,再三拜謝,最後卻拒絕了子陽的贈送,讓使者將那數十車的穀子原封不動地帶了回去。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之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是現在我們已經窮困潦倒,個個都餓得麵黃肌瘦。相國送你糧食,你為什麼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可替相國這種沒有追求的人賣命,哪裏算是義呢?”

後來,正如列子所言,子陽果然不值得他去效忠。鄭國人民發難,將子陽殺死了。

現實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在遇到利與義衝突時,都不能權衡,結果落個慘痛的下場。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關係在家庭生活、與人交際、職場生存、商業交往中都會發生,由此可見,權衡利義的重要性。

看事情,如隻看表麵,而看不到實質,遲早會吃虧。因為表麵代表不了事物的本身,隻有看透事物本身,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這也是檢驗一個人品行高低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品行不好,又怎麼在社會立足呢?

用利害說動人

戰國時期,楚國名門貴族伍子胥獲罪,逃命於吳,半途中,楚王的手下在邊境發現了伍子胥,並將他擒獲。伍子胥對抓住他的那個人說:“其實,國王追捕我,是想得到我們家傳的美珠。但是,在逃亡途中,我已經將它遺失了。如果將我押送國都,我就說是你把它拿走吞到肚裏去了。那麼你將被剖腹搜查。”

那人一聽恐懼不安,如果放了他,就等於欺騙了國王,是死罪一條;可將他帶回去交給國王發落,被他這麼一說也是死路一條,這使他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他左右環顧了一下,見四周沒有人便放了伍子胥。

在危急時刻,不妨開動一下腦筋,將選擇權交給別人。伍子胥的機敏之處在於可以在危難的時刻將選擇權交給對方,給對方出了一道生死攸關的難題。結果,對方在權衡利害之後隻能將其放走。

做人不要總將選擇權握在自己的手裏,有時也需要將它交給他人。這樣做,或許能幫你擺脫束縛。這種行為不失為一種大智慧,也是為人處世必須運用的一條良策。

淡漠背後閑話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名相。在任宰相前,他隻是個豫州刺史,雖然官位不高,可是他辦起事來公正廉明、熱愛百姓,因此受到當地人民的一致稱讚。

後來,武則天考查了狄仁傑的政績後把他調回京城,並授予宰相的重任。

一天,武則天與狄仁傑閑聊時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答道:“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回答,感到自己任狄仁傑為宰相是正確的選擇,他氣量大,胸襟寬,的確有政治家的風範,自此以後更加賞識他,敬重他,授予他“國老”的稱號。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痛失愛臣的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這就是狄仁傑的為人之道。古代也好,現代也罷,隻要人們遵守這一原則,以忠厚寬大的心懷麵對背後的閑話,總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諒解。

“誰人人後無人說,誰人人前不說人”,如果對他人的議論太過於在意,勢必會勞神傷身,那無異於為自己上了一道無形的枷鎖。反之,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的議論,做人輕鬆了,做事也順暢了許多,這不失為一種智慧。

不可以貌取人

1926年,魯迅到廈門大學執教時,往往幾個月才去理發店剪一次發。有一天,魯迅去理發,理發師見他長發垂耳,而且還穿了一件早已經褪色的灰布長袍,腳踏一雙破舊的布鞋,心中頓生瞧不起的念頭,所以給他理發時也就馬馬虎虎地敷衍了事。

魯迅將理發師的一舉一動完全看在眼裏,等到結賬的時候,他從衣袋裏隨手抓了一把銅元遞了過去,然後昂首挺胸地揚長而去。理發師見魯迅交的錢是定價的3倍還要多,輕視小看的念頭頓時打消,心中還不由得生起了敬仰之情。

幾個月後,魯迅又去這家理發店理發,穿著打扮和上次沒有什麼不同,這次理發師見了魯迅卻將其視為上賓招待,又送茶又敬煙,剪發時也比以前細致了許多。理完發,理發師正等待著魯迅慷慨的贈予,不料,魯迅卻是照價付款,並沒有多付一個子兒。理發師非常納悶,便問道:“先生為何上一次給那麼多,可這次卻又是這麼少呢?”

魯迅笑著告訴他說:“上次你給我胡亂地剪,一點兒也不精心,我付款也就亂付;而這次不同,你認真地給我理發,我自然也就認真地對待付款這個問題了。”

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句話告訴人們不能從長相上來評價任何人。因為,許多人都可能是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一旦遇到了這樣的人,你依然從長相上來評價他,那豈不是自尋難堪?

“以貌取人”是大害,是一部分人的通病。以這種方式為人處世一定會吃大虧的。

尊重他人是在維護自己

如今,很多人都在投訴商店售貨員的服務態度,認為他們不是擺著一副冷麵孔,就是言語粗暴、出口傷人。

可是,一位老太太的看法卻與多數人相反,她說:“我從來都不曾抱怨過那些可憐的售貨員。因為他們用那種態度對待顧客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不光我們會遇到不禮貌的售貨員,他們同樣也會遇到更糟糕的顧客。”接著老太太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她說:“我從來沒有遭受過服務不周的情況,他們對我都很友好,當然我也是有意使他們這樣做的。每當我走到一位售貨員麵前,總會微笑著對他們說:‘您可以為我提供一些幫助嗎?’經我這樣一問。從來沒人拒絕過我。”老太太臉上閃出一絲頑皮的笑容。

然後她又繼續講解道:“接著我會馬上向售貨員說明我對想要買的商品一竅不通,我很需要售貨員的幫助。小到一隻紐扣,大到一台冰箱,我都這樣說。因此,每位售貨員都會很開心地幫助我,即使我挑得再久都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