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趣味人體1
人類為什麼變成今天的模樣
這是一幅狹隘的宗教主義者汙蔑達爾文的漫畫。他們不敢相信,自己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人類不愧為萬物之靈長,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斷征服自然,終於成為地球的主人,也進化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任何生物的形態都與其生存的環境有關。人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這種樣子最適合於人在地球的自然條件下生存。
從鯨魚到螞蟻,各種動物體積大小的差異達到1000萬倍之多,人的體積恰在最有利的適中位置上。如果人有恐龍那麼大,未必比現在更有力量,因為那樣身體的能量大部分都要消耗在維持龐大的肌肉係統上,大腦就不可能發達到現在這樣的程度;如果像兔子那麼小,人體又會沒有足夠體力和速度去抵禦一般走獸的侵襲,人這個物種很可能早就被滅絕了。大自然賦予人一個近似圓形的頭顱,腦子就裝載在顱殼裏。腦是人最寶貴也是最嬌嫩的器官,用什麼樣的顱殼能最好地容納和保護好“一碰就壞”的腦呢?唯有圓的顱殼才合乎要求。因為隻有圓形的容器才具備體積最小、容量最大而最堅固的特點。
人的臉龐不論是瓜子臉還是娃娃臉都那麼豐富、秀氣,不像一般動物尖嘴縮腮的樣子。這是因為人有豐富的表情肌,充填在顱骨的下半部構成了人所特有的頭形。表情是人類獨有的功能,表情肌能夠表達大腦的某些思維活動,因而也是人類智慧的象征。
人的五官都集中在頭部而不是分散到別的什麼地方,這固然是由於人站立時頭部位置最高,便於觀察周圍事物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須盡量靠近大腦,才能最快地傳遞信息。以眼來說,眼實際上是腦的延伸,在胚胎時期腦組織伸出一對突起穿出顱孔外麵最後形成眼球。眼球緊貼在大腦額葉下方,離大腦的視覺中樞神經很近。神經傳遞信息是需要時間的,眼與腦距離近,傳遞信息所費的時間相對地也短,這就便於人迅速調整行為活動,如看見危險能躲避,看見食物能獲取。顯然,人作出反應愈快生存能力也就愈強。如果眼球遠離頭部,反應勢必緩慢多了。
我們臉的中部是那個漂亮的鼻子。鼻子為什麼不和臉齊平而要冒著容易被碰痛的風險高高隆起?又為什麼要有兩個而不是一個朝下的鼻孔?鼻孔朝下是為了雨水流不進去而分泌物能淌出來。至於鼻子伸出前方,則是為了方便湊近要聞的物品以及加長空氣進入體內的過道,使幹冷的空氣在兩條過道裏得到充分的加溫和濕潤,肺葉就不致受涼。這點在寒帶地區特別重要,所以北歐等寒帶的人鼻梁特別高,鼻子也較長。熱帶非洲的人鼻子就不需要那麼突出,他們的鼻子比較扁塌。
眉毛有將汗水引走不致流進眼裏的作用。眉毛是體毛的一部分,人的遠祖猿人遍身都有長毛,起到禦寒作用。隨著人類的進化,人不再需要依賴天然“皮大衣”來保暖了,所以大部分體毛現已退化殆盡,但也依然保留著有用的一部分。除眉毛外,頭發可以遮擋烈日烤曬以免大腦受熱過度,天冷時也可保溫;腋毛等可以減輕皮膚與皮膚之間的摩擦。
但是人體今天的樣子又決不是永恒的“最佳模式”。外界自然條件在變化,人也必須不斷改變形體性狀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就說人的手吧,大拇指和其他四個手指的方向並不一致,這和大多數動物不同。大拇指偏向一邊使我們能握持勞動工具,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掌)的模式,但它很可能還會變化。沒有人能斷言人手將來會是什麼樣子,其他器官的變化也是如此。
人能看多遠
流行西方的《敏豪生故事》中說到,有個人能在千裏以外看清柏林鍾樓上的一隻小小的麻雀。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和我國傳說中的“千裏眼”一樣,隻是神話而已。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站得高固然看得遠,但看得遠不等於看得清。因為一個人的清晰視力範圍畢竟是有限的。
我們究竟能看多遠呢?
南非的布西曼人,是捕捉鴕鳥。獅子、豹和狼的能手。他們眼睛細小,但目光銳利,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我們必須用望遠鏡才能看到的東西。草原牧民的視力也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台灣台東縣的一位名叫鍾泰山的少年,經日本專家測試,確認其視力為40,能看到遠處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被稱之為“現代千裏眼”。四川省溫江縣文管所的鄧秀虎,眼科專家認定他右眼裸視力為706,左眼裸視力為60,比一般人的視力要高好多倍。
德國的斯圖加特大學曾報道說,該校一位名叫塞德維尤尼卡的女生,有比常人銳利20倍的視力,她能認出1600米以外是什麼人。
有關材料說,閃光如能持續00003秒,人眼就能感覺到它。而閃電的實際閃光時間是001~01秒。在純淨的空氣中,人眼可以看見27千米外的一點燭光。在海上能看到16~25千米外的船隻。若在高山頂上,眼力可以擴大到320千米處。抬頭望星空,則能見到1000千米遠的人造衛星,還能見到相距幾十到幾千光年的星座。
下麵的常識,你在生活中或許會用到——從這些依稀可以辨認的目標中,估計你距離它們有多遠:目標距離
多層樓房8~10千米
平房5~8千米
房子窗戶4千米
單個的人2千米
帽子400米
眼、鼻、手指60米眼裏“長出”珍珠和小草
世上的事情常常千奇百怪,誰能想到,眼睛裏竟能長出草來。
8歲的朱莉安老是訴說眼睛發脹,看不見東西。醫生檢查發現,小朱莉安的黑眼珠附近居然長有一棵小草,而且還生出了白色的葉子。
似乎自古以來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怪事,但醫生還是動手術把這草取出了。據分析,可能是孩子跌倒時使眼睛受了傷,剛巧一粒草籽闖進了傷口,由於眼球裏有水的滋潤,又有空氣,草籽就此發芽生長起來。可畢竟缺乏陽光,所以隻能生出白色的葉子。
1997年11月17日,醫生從江蘇錫山市的一位農民眼中取出了一粒已經發芽的稻粒。這種怪事在上海也有過。蘇北有位農民的眼中稻芽竟有2厘米長。
奇事還發生在昌達的身上。她是孟加拉國達卡市的一位19歲的學生。1987年1月2日因眼病到醫院診治。她告訴醫生,每當她擦眼睛時,常有一些小硬粒掉下來。入院僅10天,她左眼就掉出像米粒般的透明圓形硬物170顆。醫生說,這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三起“眼結石”症。在此之前,1982年,土耳其的一位11歲的兒童也有過這等怪事,他平均每天要從眼中掉下5至6塊結石。
我國古代傳說,南海“鮫人”流出的眼淚就是珍珠。想不到今天真有一位在眼裏長出珍珠的人。幾年前,上海的醫生從一位30多歲的男子眼裏取出了一顆米粒大小的白色閃光小珠。據鑒定,這是顆真的珍珠。原來,這位病人一年前受了外傷,某一異物刺激了眼睛,眼睛居然層複一層地分泌出珍珠質來。專家認為,其形成過程與蚌珠相似。
一天,馬來西亞的一個名叫瓦林的10歲兒童到霹靂州的怡保總醫院求治。醫生從他右眼裏接連拉出了20多條彩色線,每條線約6厘米長,顏色有紅、黃、藍、綠、白等。這是些什麼樣的線?從哪來的?還是個未知之謎。
人體能耐多熱
烈日炎炎,驕陽似火,在沙漠戈壁中一隊商旅正在行進中。這是非常艱辛的旅途:沙漠裏的氣溫常常高達40多攝氏度,又沒有足夠的水,終於,有些人再也邁不動自己那疲乏的雙腳,一個、兩個、三個……有一年,一下子就倒斃好幾千人。
事後查明,他們全都死於中暑。
死於中暑的人都屬“熱死”。“熱死人”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有報道。
盡管我們有良好的體溫調節本領,但這種本能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盛夏季節要防止陽光直射頭頂,努力搞好防暑降溫。與此同時,夏日也不能老呆在空調房裏,也要主動地去適應熱,通過發汗來維護和強化機體的散熱功能,尤其是青少年。
一般地說,人體的耐熱本領還是相當強的。我國吐魯番地區的最高氣溫曾超過49攝氏度,有些國家的氣溫可達到五六十攝氏度,然而大家仍能活下來。英國的布拉格金和琴特裏兩位物理學家,為了實驗,首先在麵包房裏短期忍受過160攝氏度的高溫。帶進麵包房裏的牛肉和雞蛋燒熱了,物理學家卻依舊好好的。
根據試驗,一般人在71攝氏度環境裏能堅持1小時;82度時為49分鍾;93度時為33分鍾;104度時僅能堅持26分鍾。1764年蒂勒特在巴黎科學院的報告稱,有個婦女在132攝氏度的爐子裏堅持了12分鍾。1828年有個人在比利時,曾在200攝氏度的高溫下呆了5分鍾。《軌道上的生活》一書中描寫了過去前蘇聯宇航員接受80攝氏度的耐熱試驗。一次試驗下來,加加林體重減輕了1350克,有的夥伴竟減重4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