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蒙娜麗莎的微笑(1 / 3)

第一章 蒙娜麗莎的微笑

題注:本文寫於看影片《蒙娜麗莎》後。 影片主要情節:滿懷自由與改革理想的女教師凱瑟琳?沃森來到美國衛斯理女子學院擔任藝術史教授。為了鼓勵女學生掙脫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勇敢地追求人生目標,她與一連串挫折和挑戰作鬥爭。 我們上大學是為了以後能有個光明的前途,我們的理想五彩斑斕,而20世紀50年代,衛斯理女子學院女生們的理想卻隻有一個 ——做個好妻子。 “做個好妻子?這也算‘理想’?”大部分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但那個時代女人們的思想就是這樣的,衛斯理女子學院女生們的思想更是如此,直到沃森老師的出現。 沃森老師到衛斯理不久,學校便有一場比賽,冠軍將與市長的兒子結婚。貝蒂獲勝了,很快,她便與市長的兒子結婚了。由於度蜜月和家庭原因,貝蒂不是缺席就是遲到。這讓沃森老師十分惱火,也使師生倆矛盾漸增。 沃森老師為喚醒自以為掉入蜜壇的貝蒂,也為了提醒其他同學,便開了一堂特別的課(這節課後,她可能會失業)。課上她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你們用學的物理知識計算牛排的體積、質量、‘自由’的緊身衣,這是什麼意思?”

是啊!如果讓婚姻成為知識的墳墓,那將是一件多悲哀的事!蒙娜麗莎看了還會微笑

嗎?做一名好妻子難道一定要失去自由? 貝蒂聽了沃森老師的課後深有感觸。不久,她和丈夫的情感走到了破裂的邊緣。她的母親像別人的母親一樣,讓她忍氣吞聲地回去,並且要在外人麵前表現出幸福與快樂。貝蒂含著淚水指著《蒙娜麗莎的微笑》問:“她在笑,可她真的快樂嗎?”母親一驚,接著是一聲長歎。 是啊!她在笑,但她並不快樂。長期以來,女性總(自己也習慣於)活在男權的陰影下,感受總是被人忽視,笑——心底壓根就沒這玩意兒。既然婚姻已成快樂的墳墓,那他人眼中的“好妻子”還有意思嗎? 在沃森老師自由與改革思想的影響下,貝蒂做出了被認為是“不正確”的選擇——離婚——親手打碎了自己一廂情願認定的“美好理想”。 為了製止沃森老師繼續把學生帶向“異端”,衛斯理女子學院的院長向她提出了一係列令她無法接受的要求,她隻能拒絕並遞交了辭職信。 當沃森老師坐車離開學院時,貝蒂騎著自行車緊跟其後。她要感謝這位“蒙娜麗莎”---這位不僅教她們藝術欣賞,也教她們追求理想的藝術家。 生活中,我們不要把順勢發展便可實現的事當成理想,那樣未免顯得目光太狹窄,相反,我們應該勇敢地去開拓更廣大的空間;不要迷信傳統思想,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要把握住自由和快樂,讓陳規陋習靠邊站.. 21世紀的女同胞們,就這麼幹,蒙娜麗莎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鍾情“矛盾”

“矛盾”,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詞彙。 美人計 《美人計》中,英格麗?褒曼飾一位性格剛烈的美國女孩,她的前二十年生活過得無憂無慮。直到有一天,她的父親因被認為是納粹而被投進監獄,她的生活與心情均陷入了低穀。由此,她恨山姆大叔。 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她認識了一名美國中情局的情報員,並且互相有了好感。這時,影片中的第一個矛盾出現了——褒曼選擇愛那個情報員,還是恨?美國人太浪漫了,所以,她選擇了愛情。 正當他們愛得不可理喻時,矛盾又出現了。情報員接到上級命令——說服褒曼接近一個納粹頭目。情報員選擇服從命令,還是與情人遠走高飛?無奈,他選擇了前者,美國人太“敬業”了。 這時,褒曼的心也在矛盾漩渦中掙紮著——她是該拒絕要求,還是去接近足以當她爸的老頭?為了幫父親洗脫罪名,她開始為山姆大叔工作——實施自己的“美人計”。

名導希區柯克將矛盾用得恰到好處,影後英格麗?褒曼將矛盾詮釋得淋漓盡致,“矛盾”注定了《美人計》的成功。

羅馬假日 20世紀初的某一天,古老的羅馬城迎來了“淑女中的典範”——安妮公主。 雖說安妮是“淑女”,但骨子裏卻藏著叛逆和好動。對皇室道貌岸然的禮儀與束縛十分不滿的她,在到達羅馬的那天晚上逃出了公館。“矛盾”遊戲由此展開。 安妮認識了美駐意記者——喬。喬從報紙上知道了她的身份,但並不“揭穿”她。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喬與報社主編打賭,他認為自己可以得到公主的專訪,賭注為500美元。 喬和公主開始了瘋狂的“羅馬假日”。 “輕喜劇”總是如此,男女主人公不經意間相愛了。 這時,公主的矛盾出現了——她該不該回去呢?回去——用自己的痛苦換取國民的快樂;不回去——用自己的快樂換取國民的痛苦。公主畢竟是公主,為了國家,她選擇了前者。 上帝是公平的,男主人公心中也有矛盾——他手頭有多張有損公主形象的照片,刊登了,他將名聲大噪,身價倍增;不刊登,他隻會更窮。派克飾演的角色總是那麼有紳士風度,他選擇了自己默默承擔痛苦和債務。 《羅馬假日》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公主和記者編織的“矛盾”將永遠被影迷記住。 精彩的“矛盾”成就了《羅馬假日》,也成就了“公主” ——奧黛麗?赫本。 威廉?懷勒這哥們兒真是慧眼識“矛盾”啊! 魂斷藍橋 當《魂斷藍橋》播映到一半時,一般的觀眾都認為費雯?麗會與羅伯特結成連理,但導演可不是普通人! “暴風雨來臨前的時刻是最寧靜的”這句話說得太對了!當費雯與羅伯特沉浸在情人重逢的喜悅中時,前者的心正被一種叫做“矛盾”的怪物啃噬著。 回想當初,身為英國貴族的羅伯特奔赴前線。後來,費雯以為羅伯特犧牲了,因而傷心欲絕。迫於生活,她成了交際花,出入於各個酒吧。 費雯認為自己如今已配不上羅伯特,但是,她真的沒勇氣離開他。離開還是留下?這個矛盾一直縈繞著費雯的心。 在羅伯特伯父的暗示下,費雯為戀人的前途著想,選擇了離開。 離開羅伯特的費雯心中仍有許多說不清的矛盾,她隻身一人來到與羅伯特初次見麵的藍橋上。她佇立在那兒,來往的車燈在她臉上閃過,她的臉龐亮了又暗了。她大步流星地向快車走去——一聲急刹車——費雯的矛盾解決了,卻給羅伯特留下了終生遺憾! 《魂斷藍橋》中的名曲《友誼地久天長》再次響起,重重“矛盾”伴著悠揚的提琴聲在藍橋上若隱若現..

“好萊塢”總是喜歡利用“矛盾”,觀眾看得歡,電影公司賺得也歡。電影裏的“矛盾”總有解決的一天,相對於快樂地解決,我更喜歡那種淡淡的憂傷。這大概就是我偏愛

“好萊塢”老電影的原因吧! 特作此篇,獻給所有永垂不朽的電影藝術家們!

校園漫步

初中時代,每至傍晚,我總會和四個“死黨”中的一兩位漫步於校園。雖然我們性格不同,但是卻有著共同的語言——電影,所以,校園漫步在那時看來是件很美的事。 時光飛逝,現在,那四位是以1:3的比例在兩所“一中”就讀——福一中和連一中。 今天,當我再次漫步於校園時,感覺很孤單。榮來不在,沒人與我聊一些瑣碎的電影故事;邢珊不在,沒人與我聊奧蘭多和茱莉亞的電影;飛萍不在,沒人與我聊卡通電影;王玥不在,沒人與我聊我們都鍾愛的電影。 後花園的風很大,這讓我想起了《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和與王玥漫步的情景。 記得與王玥剛認識時,我們就發現對方對電影特感興趣,尤其是“好萊塢”的老電影。那時,她特認真地告訴我,她的最愛是格麗泰?嘉寶和格裏高利?派克。當然,我也毫不隱瞞自己對奧黛麗?赫本的癡迷。 在以後的“漫步”日子裏,我發現她——怎麼說呢——大概是博愛吧! 在看完《亂世佳人》後的一次校園漫步中,我發現玥的最愛由嘉寶變成了《亂世佳人》的女主角費雯?麗。我就隨口說了她一句:“你變得可真快!”辯論會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如同兩隻大喇叭,聲音充斥了整個校園。可惡的是,她經常以“誹謗”赫本來打擊我。我毫不示弱,理所當然地還之以顏色,辯論更激烈了.. 在接下來的兩次校園漫步中,我發現她最喜歡的男星由派克變成了克拉克?蓋博,後來,又由蓋博變成《佐羅》中的男主角。每當我指出她的“善變”後,辯論會便不可避免地展開。我們經惡意地攻擊對方的最愛為樂子,辯駁聲夾雜著風聲,騷擾著整個樹德學校.. 最後一次校園漫步中,我又發現她最愛的導演由希區柯克變成了史蒂文?期皮爾伯格(可能是因為她那會兒特迷《辛德勒的名單》的緣故吧!)。可是,這回我沒什麼意見,而是很配合地跟她聊起了《辛德勒的名單》的導演、演員、內容及攝影技術。我們談得很投入,似乎誰也不願浪費這“最後的校園漫步”。自始至終,攻擊赫本和費雯的話都沒出現,即使我們的談論到了高潮部分,高分貝喇叭也沒再響起。 其實,我覺得王玥的愛好很符合“Gone with the wind”,她的很多東西都會被風帶走。 在一次通話中,我發現她正在幫我收集赫本的影片。我真的很感動,不僅因為她,還因為我自己。因為,我也在幫她找費雯?麗的《欲望號街車》。

我繼續一人在後花園漫步,風又吹起。我想起了王玥的那句話:“成為世界名導後,可別忘了我這位大美術家!”這時,我會心一笑。

那段時光、那段對話,真的很美好。 我相信,王玥和其他“死黨”的祝福會如永不逝的風一般伴著我“校園漫步”(在學校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將為我走向自己理想的顛峰打下個好的基礎。 朋友,如果你在某年的3月份看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校園漫步》,那“最佳導演”肯定是我,而“最佳美術設計”,除了王玥,還能有誰?

“樂於助人”與“悄悄走開”

生活充滿了矛盾。 我們一方麵對自己說對人要有愛心,愛人如愛己;一方麵在外頭又怕跟陌生人說話。 我們一方麵歎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方麵又不願意幫助迷路的孩子和摔傷的老人。 我們一方麵痛感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和人類資源的日益枯竭;另一方麵卻又對惡化環境和浪費資源的行為熟視無睹,甚至自己也在這樣做著.. 我曾以聽到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認為同學最值得讚美的品質是什麼?” “樂於助人。” “遇到別人有困難,你將怎麼對待?” “悄悄走開。” 兩個問題,兩個答案,一種人生觀,“人人為我,我不為人。” 有些人在這世間的行為實在好笑:看見別人有困難時,泰然處之,對別人的苦苦哀求,充耳不聞;自己有困難時,又求救於別人,別人“泰然處之,充耳不聞”時就心生怨恨,悲歎“世態炎涼,人心不古”,越發不幫人。 糊塗的世人啊,你可知道“投桃報李”這個詞?“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你要別人樂於助“你”,自己應當先做到助人為樂。隻要每個人都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去為他人、社會增一分光,那麼世間就不會有黑暗,世人心中的苦悶、憂鬱、失望、陰影就會被愛的這份光、這把火焚毀得無影無蹤。 “人之初,性本善。”人隻要保持本性中善的一麵,就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小偷偷東西而不敢吱聲,就不會目睹英雄與歹徒搏鬥而漠然旁觀,就不會冷眼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小孩而見死不救。 “我怕的不是歹徒,我怕的是人們的冷漠,我怕的是孤軍奮戰。”一句話點出了世人的共同心態。可是你怕孤軍奮戰,別人也怕孤軍奮戰,都隻在等待別人“出手”,那麼,你最讚賞的品質——“樂於助人”又怎麼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你所憎惡的冷漠,你所害怕的冷漠,正是你自己啊! “隻要人人都奉獻出一點愛,世界將為成美好的人間。”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讓世界更加美好!

成長當畏摔跤

“成長難免摔跤”是有道理的,可“成長當畏摔跤”不一定就沒道理了。凡事我都喜歡與人唱個反調,所以我認為“成長當畏摔跤。” 摔跤有輕有重,不可一概而論。摔個輕的,毛皮無損,站起來拍拍身上灰塵,一笑而過;若摔破點皮,抹上藥膏,一兩天即可康複。這種跤,摔它七八回,也無所謂。摔重些,要麼鼻青臉腫,要麼皮開肉綻,要麼關節脫臼,疼痛是可以熬的,移身動步不方便,須經一番整療,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摔個重量級的跤,腿斷手殘,除打針吃藥外,綁石膏上夾板,還得在病床躺上幾個月;致殘的,生活將會降低一個檔次。更有衰者,隻因摔了個跤便去見馬克思,留給親人以無限的悲哀和惋歎。朋友啊朋友,小心摔著。 人生道路上的“跤”令人畏之如虎。古人雲:“一失足成千古恨。”誰又能對這一“失足”無動於衷?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路雖漫長,但最關鍵就幾步。”這關鍵幾步摔著了,人生又何談美好呢?君不見,從小無事生非、打架鬥毆者,終觸犯刑法,鋃鐺入獄;君不見,有個開個小玩笑,也能釀出大錯;君不見,有人年紀輕輕不走正道,出入泥潭,原本潔來難潔去..少管所的那些未成年犯,都是摔得過早的人。他們雖經政府改造,得以重新做人,但青春畢竟有限,這年華一去可是不會再回頭了。因此,某些人要知道生命不能承受之“摔”! 摔跤有利於使人接受教訓,但摔跤同樣會讓人一蹶不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摔跤是不可能的,但對摔跤,我們必須心懷畏懼。隻有畏懼,才能使我們保持警戒,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古人雲:畏天,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成長當畏摔跤。

潮 濕

她,晨樹,十七歲,喜歡素描。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學,放學,寫作業,吃飯,睡覺。她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高中生,與常人一樣,每天過得都很平淡。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沒什麼特別的,一切都還照樣。 晨樹喜歡在深夜活動。每天傍晚,她都洗澡,因為在那段時間,她不知道該幹什麼,所以隻好去洗澡,不吃晚飯。然後去學校,在班級裏發呆三節課,之後回家。到家裏,拿出當天的作業,倒一杯清水,等寫完作業,水也喝完了。之後,她會往背包裏塞一件衣服,然後像一條魚一樣,在街上遊來遊去,並看著路人陌生且麻木的臉,在心裏猜想他們的往事。

然後她會鑽進一家網吧,交錢,與老板小釋打完招呼後,就坐到角落裏,開始瀏攬網站,聽音樂。到深夜一兩點的時候,小釋會倒一杯滿滿的清水給她,他知道這是她的習慣。他認為在深夜喝水的女孩是潮濕的,像她海藻般的頭發。小釋會撫摸晨樹的頭發,她不拒絕,她喜歡有人撫摸她的頭發。小釋對晨樹說:“你為什麼不在家裏睡覺,晚上出來活動

對女孩子來說比較危險。” 她總會淡淡地一笑,那神情是寂寞的,然後說:“所以我會逃到網吧來,周圍都是人,很溫暖也很安全。” 他們之間的談話隻限於此。小釋對她的關心也限於此。喝完水,小釋會帶走杯子,離開。隻剩下她一個人,抱著她的衣服,靠在椅子上睡著了,他在水裏加了半片安眠藥。 小釋會在6點的時候叫醒晨樹。晨樹就去水池邊用漱口水漱口,用濕巾擦擦臉。小釋總把自己的頭梳借給她,灰色的桃木梳,用起來很舒服。走到網吧門口的時候,晨樹會轉過頭來,問小釋:“是不是所有的網吧老板都會為他的顧客提供安眠藥呢?”然後小釋會露出明朗的笑容:“不是,應該——隻有我。”等晨樹轉過頭來的時候,小釋會輕輕地說:“並不是所有的顧客,隻有朋友才可以。”她聽到了,並不回頭,就走了,沒有停留的姿勢。 晨樹在網吧樓下的小吃店吃早餐時,小釋會站在玻璃後看著她孤單的背影,目送她離開,然後開始又一天的工作。 接著,晨樹到學校,在班上認真地聽課,認真的。她總是不打瞌睡,成績優秀,沉默寡言。 新的一天又平淡地過著,她回到那幢房子裏,不是家。從冰箱裏隨便拿出些東西填飽自己的肚子,開始寫作業。 鍾點工每星期來一次,除了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外,還會幫她買足一星期的食物放在冰箱裏,晨樹付錢從來都很及時。 到深夜,她會醒來喝水,走到陽台,啃一顆蘋果,看著遠方,聽著帕格尼尼的獨奏,然後淚流滿麵。 一個對生活平靜得沒有怨言的人,在深夜裏臉上總是出現洶湧的潮水,柔軟而潮濕的。 渾濁的眼淚,孤獨的, 總等著塵埃落定。

無題三則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禪詩一首 我們已習慣於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自我的空間裏,漠然地走著腳下的路,顧不得欣賞沿途的風景。 是世界太枯燥乏味,還是我們的心靈蒙上了太多的灰塵? 父愛深沉

無可否認——母愛,是人類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

那麼,父愛呢?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感激偉大的母親,父親是不是已經被冷落了很久很久?我們的心湖到底為父愛蕩起了多少漣漪?我們又給父愛打了多少折扣? 大山一樣的父親,又何嚐未曾關心過自己的子女呢?我們所擁有的父愛隻不過是少了母愛的婉轉悠揚;我們卻從不去想,父愛亦多了大海般的壯闊波瀾。 父愛隻不過是沒有具體的內容罷了。 心靈的震撼 每天行走在鋼筋水泥間,匆匆地來,匆匆地去。似乎早已習慣了用混濁的雙眸,抑或是隔著有色玻璃看這個世界——世界之大,竟無讓你的心靈為之震撼的人和事! 你,錯了! 何不掬一捧高山頂上的雪水,洗你那迷茫的雙眸,用不含一絲塵雜的目光看世界,用心欣賞,你會發現——黑暗之後便是黎明。 當黎明把第一縷曙光灑向世界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雛形,都能讓你的心靈為之震顫。 真假指數 你的眼光不再敏銳了嗎?你臉上的肌肉變僵了嗎?你的脊背開始彎曲了嗎?你就這樣向現狀妥協了嗎? 何不站穩腳跟,挺直胸膛,麵朝前方,再放出眼光,看到黑的就說黑,看到白的就說白.. 不要再去學如何仰視,如何心口不一,也不要再去學如何使臉上堆滿笑意,更不要再去學如何挖空心思以贏得上司的垂青.. 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