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養成功的心態1(1 / 3)

第一章 培養成功的心態1

使你生活成功的九個字

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幾年以前,我參加一個廣播節目,他們要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這很簡單,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麼可能是別種樣子呢?

我現在很確切地知道,你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馬爾卡斯·阿理流士,把這些總合成一句話——決定你命運的一句話:“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不錯,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你並不是,”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而你卻是你所想的。”

我這麼說是不是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天態度去看呢?不是的。不幸得很,生命不會這麼單純;不過我卻鼓勵大家要趨向正麵的態度,而不要采取反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關切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再說明白一點。每一次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時,我就會很注意我正在做的這件事—可是並不會憂慮。關心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采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瘋似地在打著小圈子。

一個人可以關心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同時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我曾看過羅維爾·湯馬斯這樣做。有一次我協助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關於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著名影片。他和幾名助手在幾處戰事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而最好的是:用影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彩多姿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斯”,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倫敦的歌劇也因此延後了六個禮拜,讓他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得到巨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地旅遊了好幾個國家,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記錄影片。經過一連串令人難以相信的黴運後,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當時,我正好和他在一起,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飯店去吃很便宜的食物。要不是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湯馬斯錢的話,我們甚至連那點菲薄的食物也吃不到。下麵就是這個故事的要點: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心,可是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會不值一錢了,尤其是他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他的思想很積極而勇敢,不讓挫折把他擊倒。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

我們的精神狀態,對我們的身體和力量,也有令人難以相信的影響。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哈德飛,在他那本隻有54頁卻非常了不起的小書《力量心理學》裏,對這件事有驚人的說明。“我請來三個人,”他寫道,“以便實驗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以握力計來度量。”他要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

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實驗則將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他們非常地虛弱。實驗的結果,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三分之一。

然後哈德飛再讓這些人做第三次的實驗:在催眠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142磅。當他們在思想裏很肯定地認定自己有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這就是我們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為了說明思想的魔力,我要告訴你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最奇特的故事。這個故事足夠寫一本大書,不過我們長話短說:現在信徒都知道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

可是在當時,她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四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有31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甚至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她的《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也許你現在正對自己說:“這個家夥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傳道。”不是的,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但是我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從事成人教育35年的結果,使我知道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隻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這一類的轉變,我親眼見過好幾百次,因為我看得太多了,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而它就發生在我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精神崩潰過一次,起因是什麼呢?是憂慮。那個學生告訴我:“我什麼事情都發愁。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了,因為我覺得我在掉頭發,因為我怕永遠沒辦法賺夠錢來娶個太太,因為我認為我永遠沒辦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怕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覺得我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我很擔憂我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我很擔憂,因為我覺得我得了胃潰瘍,我無法再工作,辭去了工作後,我內心愈來愈緊張,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壓力終於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必然得有一個退路——結果果然出了事。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曆過精神崩潰的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經驗吧,因為再沒有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痛苦,能超過精神上那種極度的痛苦了。

“我精神崩潰的情況,甚至嚴重到沒有辦法和我的家人交談。我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充滿了恐懼,隻要有一點點聲音,就會使我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無緣無故地哭起來。“我每天都痛苦不堪,覺得我被所有的人拋棄了——甚至上帝也拋棄了我。我真想跳到河裏去一了百了。

“但後來我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我有所幫助。我上了火車之後,父親交給我一封信並告訴我,等到了佛羅裏達之後再打開來看。我到佛羅裏達的時候正好是旅遊的旺季。因為旅館裏訂不到房間,我就在一家汽車旅館裏租了一個房間睡覺。我想在邁阿密外,一艘不定期的貨船上找一份差事,可是沒有成功,所以我把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我在佛羅裏達時比在家的時候更難過,因此我拆開那封信,看看我父親寫的是什麼。他在信上寫道:‘兒子,你現在離家1500英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所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兒子,回家來吧。因為那樣你就能醫好了。’

“我父親的信使我非常生氣,我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我當時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回家。那天晚上,當我在邁阿密一條小街上走著的時候,經過一個正在舉行禮拜的教堂,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我就晃了進去,聽了一場講道。講題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我坐在神的殿堂裏,聽到和我父親同樣的想法——這一來我就把腦筋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我這才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想,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看清楚了自己,實在使我非常震驚,我還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呢——而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我腦部那架思想相機鏡頭上的焦點。

“第二天清早我收拾行李回家去,一個禮拜以後,又回去幹我以前的工作。四個月以後,我娶了那個我一直怕失去的女孩子。我們現在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生了五個子女,無論是在物質方麵或是精神方麵,上帝對我都很好。當我精神崩潰的時候,我是一個小部門的夜班工頭,手下有18個人;現在我是一家紙箱廠的廠長,管理450多名員工。生活比以前更充實、更友善得多。我相信我現在能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了。每當感到不安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隻要把攝影機的焦距調好,一切就都好了。“我要很誠實地說,我很高興我曾經有過那次精神崩潰的經驗。因為那使我發現思想對身心兩方麵的控製力。我現在能夠使我的思想為我所用,而不會有損於我;我現在才知道我父親是對的,使我痛苦的,確實不是外在的情況,而是我對各種情況的看法。一旦我了解這點之後,就完全好了,而且不會再生病。”這就是那位學生的經驗。

我深信我們的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

300年前,密爾頓瞎眼後,也發現了同樣的道理。

“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拿破侖和海倫凱勒,就是密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侖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地美好。”

如果說半個世紀的生活,曾使我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別的可以帶給你平靜。”

我隻是想再重複一次愛默生在他那篇叫做《自信》的散文裏所說的那句結語:“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複,或是久別好友的歸來,或是什麼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你眼前有很多的好日子,不要去相信它,事情絕不是這樣的。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別的能帶給你平靜。”依匹克特修斯,這位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

依匹克特修斯在19個世紀之前說過這句話,可是現代的醫學卻也能支持他的理論。坎貝·羅賓便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所收容的病人裏,有五分之四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歸根究底,”他宣布說,“這些都能追溯到生活和問題的無法協調。”

蒙田,這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以下麵的兩句話來做他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意見,完全要看我們自己怎樣來決定。

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的時候,我是否應該大膽地告訴你,你可以憑自己的意誌力,改變你的心境。不錯,我應該這麼做。而且,我還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要花一點力氣,可是秘訣卻非常地簡單。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的權威,他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使我們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規律化。”

換句話說,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我們不僅隻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了我們的感覺。“於是,”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到快樂的樣子。”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自己試一試。使你的臉上露出一個很開心的笑臉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氣,然後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會吹口哨,就哼一段歌。你就會很快地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當你的行動能夠顯出你快樂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這就是能在我們生活中造成奇跡的大自然基本真理之一。我認識一個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女人——我不想提她的名字——如果她知道這個秘密的話,就能夠在24小時之內,把所有的哀愁一掃而空。她很老,又是一個寡婦——我承認,這一點很悲慘——可是她有沒有試過讓自己快樂呢。我看是沒有的。要是你問她覺得怎樣,她總是說:“噢,我還好。”但看她臉上的表情和她聲音裏那種無病呻吟的味道,就好像在說:“噢,老天爺啊,要是你碰過那些我所碰到的煩惱就能明白了。”好像連你很開心地在她麵前,她都會討厭你。不知道有多少女人的情況比她還壞,她的丈夫留給她足以維生的保險金,她的子女都已經成家,能夠奉養她,可是我很少看見她笑。她老是抱怨她的三個女婿又差勁又自私——雖然她每次到他們家裏一待就是好幾個月。她也抱怨說,她的女兒從來沒有給她任何禮物——可是她卻把自己的錢看得非常緊——“替未來打算”。對她自己和她那不幸的一家人來說,她隻是一個討厭的東西。隻是事情一定得這樣嗎?這才是最可憐的地方——她很可以使自己從一個又愁苦、又挑剔、而且很不快樂的老女人,變成他家裏受人尊敬和喜愛的一分子——隻要她願意,就可以做得到。而如果她想達到這種轉變,她隻要高高興興地活著,好像她還有一點點愛可以給別人——而不是老談她自己的不快和不幸。

我認識一個印地安那州人,名字叫做英格萊特。他現在之所以還活著,隻因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十年前,英格萊特先生得了猩紅熱,當他康複以後,他發現又得了腎髒病。他去找過好多個醫生,“甚至去找密醫,”他告訴我。但誰也沒辦法治好他。然後,在不久以前,他又得了另外一種並發症,他的血壓高了起來。他去看一個醫生,醫生說他的血壓已經到了210的最高點。醫生宣布他已經沒有救了——情況太過嚴重,最好馬上料理後事。

“我回到家裏,”他說,“弄清楚我所有的保險金都已經付過了,然後向上帝懺悔我以前所犯過的各種錯誤,坐下來很難過地默默沉思。我害得所有的人都很不快樂;我的妻子和家人都非常難過,我自己更是深深地埋在頹喪的情緒裏。然而,在經過一禮拜的自憐自艾之後,我對自己說:‘你這樣子簡直像個大傻瓜。你在一年之內恐怕還不會死,那麼趁你還活著的時候,何不快快樂樂呢?’

“我挺起胸膛,臉上露著微笑,試著讓自己表現出好像一切都很正常的樣子。我承認開始的時候相當費力,但是我強迫自己很開心,很高興,這不但有助於我的家人,也對我自己大有幫助。“接著我發現自己開始覺得好多了一一幾乎好得跟我裝出的一樣好。這種改進持續不斷,而在今天——原先以為已經躺在墳墓裏幾個月的今天——我不僅很快樂,很健康,活得好好的,而且我的血壓也降下來了。有一件事是我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一直想到會死、會垮掉的話,那位醫生所預言的就會實現了。可是我給自己的身體一個自行恢複的機會,別的什麼都沒有用,除了改變我的心情。”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讓自己覺得開心、充滿勇氣而且健康的思想救了這個人的命,那麼你我為什麼還要為一些小小的不快和頹喪而難過呢?如果讓自己開心就能夠開始創造出快樂來,那又為什麼讓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不高興而難過呢?好多年以前,我看過一本小書,對我的生活有長遠而良好的影響,書名叫做《人的思想》,作者是詹姆士.艾倫,下麵是書裏的一段:

“一個人會發現,當他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的人對他來說就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望向光明,他就會很吃驚地發現,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人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能吸引他們所有的……能變化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心裏,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一個人才能興起、征服,而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奮起他的思想,他就永遠隻能衰弱而愁苦。”

根據聖經創世紀,上帝讓人統治整個世界。這實在是一份相當大的禮物,可是我對這種特權實在沒有什麼興趣。我所希望得到的,是能控製我自己的能力——能控製我的思想,能控製我的恐懼,能控製我的內心和精神。我知道在這一點上我的成績相當驚人。不論在什麼時候,我總是想:隻需控製我自己的行為,就能控製我的反應。

所以讓我們記住威廉·詹姆斯的話:“……通常,隻要把受苦者內心的感覺,由恐懼改成奮鬥,就能把大部分我們所謂的邪惡,改變為對你有幫助的好處。”

讓我們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

讓我們用一個每天能產生快樂而富建設性思想的計劃,來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下麵就是這種計劃,名字叫做“隻為今天”。我認為這種計劃非常有效,所以複印了好幾千份送給別人。這是36年前已故的西貝兒·派屈吉所寫的。如果我們能夠照著做,我們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樂”。

隻為今天!

一、隻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假如林肯所說的“大部分的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是來自內心,而不是存在於外在。

二、隻為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我要以這種態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