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財神2
何壽山的自變術
何壽山,台灣省台南人,1929年出生。他創辦的永豐餘造紙廠。由小到大,最後成為台灣最大的造紙集團。他本人白手起家,隨著他的造紙業務發展,逐步成為富甲一方的有錢人。
何壽山的經營發跡之道,集中一點,是善於自變。即是說,在經營過程中,時刻注視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組合本企業的生產要素,使之適應客觀環境條件,從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種調整和重新組合,雖屬“自我否定”,但實質是客觀的需求。這種以自我變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謂之自變術。
在當今的市場,到處充滿競爭,為此在企業界中時刻呈現紛紜的竟變。善於經營的決策者,大都能駕輕就熟地運用自變術。這種自變術一般表現為應顧客需求之變、同行產品之變,統稱為應市場之變,還有應科學技術、時代、地點、消費層次、成本、競爭條件之變,等等,這些自變之妙,非同凡響,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效益、生存和發展問題。
何壽山在從事紙業製造的曆程中,時刻注重運用自變術,所以他的永豐餘紙廠能在客觀環境不斷變化下,仍求得不斷發展和盈利。譬如說,近年來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這對於對環保構成一定影響的造紙業無疑是一種挑戰,永豐餘製紙的發展空間顯得愈來愈小了。在這種情況下,何壽山早就開始運用自變術了。
第一,他率先在台灣開展生產再造紙。再造紙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正因這樣,他保住了台灣紙張盟主地位,營業額沒有下降,還獲得了台灣首枚環保標章。
第二,積極向資源豐富、空間廣闊的印尼、泰國和祖國內地的廣州、廈門等地投資設廠、生產各種紙張。如在廣州、廈門投資600萬美元設立的紙廠,其產量可達其在台灣桃園紙廠的一半;在大陸江陰建立的白紙皮廠,投資1400萬美元,1994年投產,這廠為永豐餘集團增加2000萬美元的年營業額。
第三,自我開發環保業務,讓永豐餘造紙公司利用汽電共生技術,大力發展環保工程業務,在1991年投資1000萬台幣成立永豐餘工程業務,在1991年投資1000萬台幣成立永豐餘工程公司,其後再增投資1.5億台幣,改名為瑞鵬工程公司,大力發展焚化爐建造業務。
第四,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以防造紙業日後的前途不景。進入20世紀90年代,永豐餘集團已涉足化學、高科技電子、金融、證券等業務,現在顯效。
正因為何壽山善於讓永豐餘集團自變,所以在近年造紙業全球性不景氣情況下,仍業績良好,躋身於世界50大造紙公司之列。
審勢相機術
《陣紀·眾寡》有說:“大抵圍師必闕,闕之前麵多有險伏,兵厚處必敵根本之地也,觀其不治而衝之者,不但欲出,更亂其營,所謂一擊而百萬破。此又在用者審勢相機,亦未可執其‘圍師必闕’一語,反為所陷。”其中所說的“審勢相機”,指詳察形勢、力量發展的走向,觀察和判斷時機。
在商場上,審勢相機,臨機應變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審時度變市場之變,雖變化無窮,但皆有其因果,即變化誌趣,在不同的時期裏顯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審時察勢,可度其變。如食品類,一度出現減覓食品。另一時期又出現防癌防心血管病等。
見微知變市場之變,是有各種征兆的,正如古人所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一樣。善於經營的企業家,常能從一些微末的征兆覺察出發展趨勢,在大趨勢未到前已臨機先變。
隨機應變在市場競爭中,常會遇到一些突然發生的變故或自己無法預先察覺的變化,遇上這些情況,隻有隨機應變。如日本神戶突然發生大地震時,對這個大城市產生嚴重破壞,該國急需重建該城市,對於建築材料、家庭用品需求急切,香港的商人迅速組織有關供貨,從中獲利甚豐。
循規而變市場的變化盡管紛紜繁雜,但亦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今日改良昨日,明日改良今日。因為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作為滿足人類需求的商品,必然是跟隨人類和社會前進的步伐而變化,世上從來沒有固定不變的商品。如玩具娃娃,幾十年前是一種塑膠注模,既不會動,也不會發聲。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玩具娃娃會走動了;後來又隨著聲學的進步,玩具娃娃可以應用聲控設置,可用聲音遙控它發笑,甚至說簡單的話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