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態度1
不要苟求十全十美
完美欲作為人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天性,必須與生活找到結合點,把它安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才能防止原本美好的完美欲,不至於變成人生無法承受的奢侈,不至於變成一種幻境。
快樂不在於完美,而在於嚴格區分缺憾與懲罰:既不因自己的缺憾而懲罰別人,也不因別人的缺憾而懲罰自己,更不用自己的缺憾來懲罰自己。
1.無法承受的奢侈
有一次,約翰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鄰居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釘釘子,鄰居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麵。”
約翰遵循他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的時候,鄰居突然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他說,“得磨一磨。”
鄰居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學校園邊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他又發現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一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
最後,至於那幅畫,約翰還是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到鄰居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交化商店裏往外抬一台笨重的電鋸。
一篇雜誌介紹某位外國球星說,他家裏的一切都必須整潔幹淨,一塵不染,隻要哪個地方有一粒灰塵,他就會坐立不安。他的襯衫必須嚴格按照標上色標的直線來分門別類地放置,他甚至完美到隻允許冰箱裏的可樂成雙成對.多出的那一罐必然遭受拋棄之厄運。
文章說,這位萬人矚目的球星正是通過將生活中完美習慣推及球場,因而才踢出了“出神入化、美妙絕倫的任意球”。
這話也許沒錯,但是對普通人來說,這段文章隻能說明完美是凡人享受不起的奢侈.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完美是一句極具誘惑力的口號,卻也其實很可能是一個漂亮的陷阱,將我們陷進裏麵的泥塘,我們卻以為是席夢思軟床。我們就是這樣跌進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誤區裏,隻不過這種誤區常常是以漂亮的麵貌現身,以美好的未來開始作為引導,然後逞強、虛榮接踵而來,心理上漸漸地磨出了老繭,而自己渾然不知。
完美不同於完美欲。
完美欲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一種天性。應該說,這沒有什麼不好。
如果沒有這種天性.那麼人現在也許還在樹枝上爬。
但是完美欲作為人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天性,必須與生活找到結合點,把它安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才能防止原本美好的完美欲,不至於變成人生無法承受的奢侈,不至於變成一種幻境。
我們必須明白,真、善、美是人世永恒的話題,但是正因其永恒,也顯得如此朦朧。如果說真誠和善良還有著近似的標準的話,那麼美完全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說一個人有一個標準也不為過。
即使是那些大家都公認為美的東西,也有一個認識角度的問題。
人生中楚楚動人是一種美.就像水仙花一樣,但是以“用”的眼光來看,它無論怎樣妖冶嫵媚.卻是結不出果實的虛幻。
美玉做的船和槳,美則美矣,劃船的時候完全用不上;金玉做成的弓,美則美矣,作戰的時候完全用不上。品德純潔完美的人。往往不是撥亂匡時的人才,也無法成就圓滿的人生。
而向日葵既能開花又能結實,象征著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把完美用到藝術的追求上,而清醒地活在現實中,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很多年輕人在沒結婚時,眾裏尋他千百度,挑了又挑,個頭兒、長相、學曆、家庭、財產……盡善盡美。總幻想著有個最美好的羅密歐或朱麗葉在等著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選和等待的時間裏害了自己。
結了婚。完美的戀人的形象打了折扣或徹底破滅,又開始新的一輪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著孩子不是天才,起碼要出人頭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樣委屈了自己。於是,讓孩子從小學鋼琴、學繪畫、學外語……要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名牌的大學,將來還要出國留學,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積攢下為孩子所用的一切錢……自己年輕時未竟的宏偉藍圖,盡情勾畫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這一切可能都完美無缺地出現在孩子的麵前嗎?
失去的就一定能夠補回來嗎?丟了初一,一定會在十五找補回來嗎?將弦繃緊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會出現什麼樣的結局呢?萬一不是理想的結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嗎?
多少人就是這樣沒有迂回也沒有變通地追求完美,而不知道及時而適時地調解自己的心態,心理可能在一瞬間脆弱地垮掉的,一輩子就是這樣在完美的誤導下非常不完美地結束了。
承認不完美是做人的代價,這是上帝告訴我們的。《聖經》記載,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人類互相殘殺掠奪,世間充滿強暴、仇恨和嫉妒。
上帝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十分憤怒,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已經敗壞的世界,隻給留下有限的生靈。上帝告訴諾亞說:“去用歌斐木打造一艘方舟吧,因為人類犯下的錯誤,我將懲罰毀滅他們。”
諾亞十分傷心,他問:“如果知道他們會因犯下錯誤而被毀滅,當初您為什麼不直接派天使下來人間?”
上帝回答說:“不,天使太完美了,太完美就沒有了進步的可能.不完美是做人的代價,也是做人的本質。”
上帝能夠創造世界,也許全憑了他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倘求完美,他就該讓人類永生,讓美麗與和諧永恒,讓善良與正義萬歲,讓醜惡從來不曾出世。他就不該創造花開花落、死死生生。他就該讓空間無邊無際,讓時間無始無終,讓生機無窮無盡,讓發展無限可能。
但上帝並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是破壞他的根本邏輯的。
因此,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才都被劃上了一道缺口,因此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有人才貌雙全,可是感情路上卻是風雨泥濘;有人富可敵國,可是兒女不孝;有人家庭和美,又為錢財而傷頭腦。
如果我們一定要追求十全十美,那隻能是一種無法承受的奢望。
成功不需要完美
一般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那些成功的事或人都是完美無缺的。實際上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許多成功與快樂不僅不十全十美,甚至連這方麵的想法都沒有。
在美國,獨立宣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份曆史文獻,其地位也許僅僅次於聯邦憲法。其原件珍藏於華盛頓國家檔案館。
可就是這樣一份神聖的國寶級文件,其中竟有兩處人為留下的缺憾。
原來,當年這份文件成稿以後,大家發現其中遺漏了兩個字母。但是當時人們並沒有重新抄寫一遍,隻是在行間打上脫字符號,把這兩個字母加了上去。在上麵簽字的有56名美國精英。
《獨立宣言》文字簡約,篇幅也不長,重新抄寫一遍並不難做到。但是56名精英務實而又不拘小節的人,並沒有因此認為這樣做有辱這份賦予國家自由的文件的聖潔,他們在上麵簽上自己的名字,就迅速地為了內容而奮鬥去了。
在他們眼裏,這種細枝末節的不完美不會影響問題的實質,也不值得為此浪費寶貴的精力。
世界上在細節上完美的文件不計其數,可是成為國寶的又有幾份呢?
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是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
他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遠離社會活動和政治舞台,從不喜歡拋頭露麵,而是整天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就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在實驗室裏忙碌。
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不要說工作在這樣一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就是用一個生活在美國的普通知識分子的標準來衡量,崔琦也不能說是完美的,因為他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
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他都請秘書代勞。崔琦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
讓我們再來看一些世界級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表現吧,會發現比他們更有理由快樂,也更有理由成功。
有一個人出生於一個殖民地國家,成長在一個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的時候,依父母之命與一個不識字的女孩子結了婚。16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第一個孩子不滿一歲就夭折了。
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曾經嚐試打破素食習慣改善健康狀況.但終於半途而廢。19歲的時候,他到倫敦求學,但宗教準則的約束使他在新的環境裏無所適從。
他在學校裏取得了律師資格以後,回國開始從事律師業務,但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為臨陣怯場而砸了鍋。半年後,他回到家鄉,在父兄的資助下維持,但仍然毫無起色。
他就是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甘地。
我們可以說,成功者都曾經有不完美的一麵,哪怕是在他們後來取得重大成就的領域裏,也是如此。他們的成功不過是將完美化作了追求的過程。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化學成績曾經在22人的班級中排第15名;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數學曾經不及格;《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大學時因文學課成績太差而被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意願;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在華盛頓大學選讀英文時,寫了一個劇本參加各個班之間的比賽,結果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暢銷書《出埃及記》的作者尤裏斯,高中畢業時英文曾經補考3次才算通過。
寫過超過100本西方小說,發行逾200萬本的美國作家劉易斯·阿莫,在第一本書寫出來之後,被出版商拒絕了350次。後來他成為第一位被國會頒發特別獎章的美國小說家,確認了他傑出作家身份。
柴可夫斯基悲劇性的婚姻幾乎使他瀕臨自殺的邊緣,但他寫出了那首不朽的《悲愴交響曲》。
邁克爾·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業發行刊物之《福布斯》雜誌的總編輯,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卻被校報的編輯部拒之門外。
業伯拉罕·林肯加入南北戰爭時是上尉,戰爭結束時,卻被降級為普通士兵,因為上司認為他指揮不了一個排。
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並非是擁有別人所不及的天賦。他們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善於把不完美的一切盡可能地利用起來而已,盡可能地實現圓滿。
有一次,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歐利·布爾在巴黎舉行一次音樂會。在飽含深情的演奏過程中,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崩斷了。
安心享受今天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