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鬆下幸之助幼年失學(1 / 3)

第七章 鬆下幸之助幼年失學

1894年,日本和歌山縣海草郡和佐村的鬆下家誕生了第三個男孩。男主人是個做稻米生意的商人。他給小兒子取名叫幸之助。

幸之助從小聰明活潑,善解人意,深得父母的喜愛。他6歲那年上小學,讀了4年書。

在學校裏,幸之助雖然比別的同學生得矮小,但他生性要強,學習認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得一絲不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他站得筆直,嗓門也挺大。出操時,他的腿總是抬得比別的孩子高,他好像不知道這在別人看來並不雅觀,大約他覺得隻有這樣做才算認真。

他從小富有同情心,有些同學比鬆下家還要窮,上學時沒有飯團吃,他就從自己帶的飯團中取出兩個分給同學,盡管他自己也很餓。

班裏有個同學叫龜太郎,是個浪人(地痞、流氓)的兒子,經常欺負弱小的同學。有一次他強迫一個同學代他拖地板,那同學不肯,他伸手就打。這時幸之助看不過,便挺身而出,仗義執言,身材矮小的他,居然靠著一身正氣鎮住了那個小壞蛋。

可是,10歲時,家裏再也無力供養他讀書了,父母決定把他送到大阪去當學徒。在當時,這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他先被送到大阪的一家火盆店。火盆是人們的冬季禦寒之物,由於現代建築摒棄了傳統的采暖手段,所以火盆這東西逐步退出了曆史舞台。

幸之助在火盆店隻幹了幾個月,由於火盆店倒閉,於是轉到一家自行車店,還是做學徒。

這次行業的轉換是富有象征意味的——火盆店是一種沒落行業的象征,而沒落的行業終究倒閉了;而自行車,當時剛剛從西方傳入日本,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是一個全新的行業,無疑代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幸之助所去的那家自行車店坐落在大阪的船場街區。這裏的工廠和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街道直通海邊的造船的船塢,船場街區就此而得名。

11歲的鬆下幸之助當然並不知道,在船場街區的生活將對他的一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當時,日本曆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已經過去了30多年,日本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麵是在國內發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麵對外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日本的國力,侵略戰爭又反過來刺激了經濟的繁榮。

小小的船場街區不僅是大阪的象征,而且是整個日本的一個縮影。幸之助幼年失學,但他在船場街區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作為自行車店的一個小小學徒,生活自然是清苦的,工作自然是繁重的,但自小聰穎的他,在這裏受到了市場經濟最初的啟蒙。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幸之助幼年失學,這看起來是一件壞事,但他將在船場街區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當他在後來補足了文化知識,他就像是插上了兩個翅膀,一個叫做“實踐知識”,一個叫做“書本知識”。有了這兩個翅膀,幸之助的騰飛就不是偶然的了。

跑街買煙巧賺錢

由於年幼,初到自行車店的鬆下幸之助隻能幹些打掃衛生、端茶遞水、跑腿學舌、伺候客人等差事。

年幼不等於沒有想法。幸之助也很想像年長的師兄們那樣做一些與自行車有關的事,例如修車和外出推銷,但這些事輪不到他,他感到不被重視,心中隱隱有些鬱悶和不平。

店裏經常有顧客來修車,有些車子破損嚴重,一時半會兒修不好,顧客便需坐等。這時老板便會讓幸之助給客人端上一杯熱茶,遞上一張當天的報紙,然後便束手站在一邊,等候客人的吩咐。有時客人等得不耐煩,便會想起吸煙,假如他的煙恰好吸完了,便會吩咐一聲:“夥計,給我去買一盒香煙!”這時,無論白天黑夜,也無論刮風下雨,幸之助都必須跑出去買煙,有時一天要跑上好幾趟。

那時,日本的騎車族大多吸一種“朝日牌”香煙,每包8分錢,既不昂貴,也不算很廉價。在沒完沒了的跑街過程中,幸之助動上了腦筋。

他想,每跑一次街,隻買回一包香煙,實在是很不劃算,不如先用自己的錢買下一條煙,客人要煙就可以立即給他,自己也省得一趟趟地跑腿。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很快又發現新的門道。原來,每條香煙20包,如能成條買,店家就會贈送一包;也就是說,花上20包香煙的錢,就可以買到21包煙;自己把額外賺下的一包香煙再賣給顧客,就可以賺上8分錢,積少成多,一個月下來可以有不少賺頭呢。

於是,幸之助便不再一趟趟地跑街,他用自己的錢預先把煙買下來,隻要有顧客需要,馬上就把煙遞到客人手中。這樣一來,既省事,又有利可圖,豈不一舉兩得?

這一情況,自行車店老板都看在眼裏。他曾對來訪的朋友說:“買煙本來是一件小事,誰也沒在這上麵動腦筋,可是我們這位年紀最小的學徒居然能在這上麵賺出錢來。要知道,他還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呀!”

不過,麻煩事隨之也就來了。當時,學徒每月隻掙1元錢,幸之助憑空比別人多出四分之一,師兄們看了怎能不眼紅?伺候客人原是他們不屑做的事,現在又不好公然去搶這個美差,就隻好在背後發發牢騷,不約而同地疏遠幸之助。老板為了保持職工團結,隻好對幸之助說:“額外賺錢的事,你就不要再搞了,因為處在我的位置上,讓我實在很難處理呀!”

幸之助畢竟年紀太小,他茫然不解,甚至還有些委屈。他想,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啊!他掙的是香煙店老板的錢,這究竟礙著誰啦?況且,由於不用一趟趟地跑街,節省下時間可以在店裏做一些別的活計,客人也可以快些吸上煙,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為什麼就行不通呢?

自行車店老板看出幸之助心中不大痛快,便拍著他的肩膀說:“孩子,你很聰明,也很會動腦筋,我算定你將來會很有前途的,何必這樣看重每個月的這幾個小錢呢?做大事的人,總得有大的胸懷,你現在這個樣子可不像做大事的人喲!”

幸之助放棄了他的額外收入,師兄弟們便又和好如初了。

許多年後,幸之助說:“也許當初我應該把買煙賺來的錢分給大家,但畢竟年紀還小,想不到這樣的辦法。”

但是,幸之助由此總結出一個道理:市場上隨處都存在商機,隻看你能不能用心去發掘。

在許多最簡單的事物中,往往蘊涵著深刻的道理,而這深刻的道理往往又是最簡單的。由於它們太簡單了,所以我們往往視而不見;但是,假如你能稍稍用點兒心,你就會發現,原來財富就埋藏在你的腳下。

第一次當推銷員

人總是要有點兒理想和願望的。當學徒的最初幾年裏,鬆下幸之助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推銷員。他覺得,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別人買下你的貨物,實在是了不起的大本事。可是推銷需要較高的技巧,這樣的差事一時還輪不到幸之助去做。

可是,有一次機會來了。有一位鐵川先生想買自行車,卻又拿不定主意,便給自行車店打來電話,請求派人把車子送去看一看。當時店中的夥計都被打發出去了,老板派不出人,隻好讓幸之助跑一趟。

幸之助喜出望外,急忙推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出了店門。他覺得這次外出推銷實在是天賜良機,他決心一定要把自行車賣出去。

他來到鐵川家。鐵川見來了一個小孩子來推銷自行車,先是感到好奇,後來見這孩子既懂禮貌,介紹自行車的性能又很細心周到,便對他有了好感。他故意裝出不高興的樣子說道:

“你們老板就派一個學徒到這裏來嗎?他為什麼不派個夥計來呢?”

幸之助回答說:“夥計們都出去了,老板實在派不出別人。不過老板說鐵川先生是個正派人,不一定非得派夥計去吧?”

一席話把鐵川說樂了。幸之助不失時機地把話題轉到自行車上:“先生,您瞧這車多麼漂亮啊!車體不重卻很結實,用起來非常輕便,而且也很適合您的身分。您買下這輛車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