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聰明好學,脫穎而出2(1 / 3)

第九章 聰明好學,脫穎而出2

整頓吏治,廉潔政風

乾隆帝沒有怎麼更換朝中的臣僚,而且保留了已有的官僚機構,這就意味著也保留下了積累起來的弊病。勵精圖治的皇帝看到自己的臣下存在的諸種問題,他意識到需要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破除因循守舊的陋習,提高臣僚隊伍的辦事能力。針對中央九卿、科道和各省督撫、地方府縣衙門存在的不同問題,從封建官吏職責的角度,乾隆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治要求。

九卿大臣們有一個讓乾隆帝十分不滿的地方,那就是他們處理政事時互相推卸責任。但凡遇到有些棘手的事情,這個部推到那個部,推來推去,奏文在部委之間傳遞了多次,事情卻一點也沒有解決,等到了最後解決的期限,就草草做個了斷。那些容易處理的事情,更是馬虎,到了最後期限的時候才簡單應對一下。這種浪費時間又草結政務的辦事作風,與乾隆勵精圖治的抱負和雷厲風行的作風格格不入。

乾隆不能再容忍這種無所作為的習氣了。在乾隆七年三月清明節,他在勤政殿召集九卿:“朕看你們這些九卿大臣,有作奸犯科的人找不出來幾個,而且朕也沒有聽說你們有作奸犯科之事。但是,要是說有多少公忠體國、恪盡大臣之職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的幾個。你們各個身居要職,工作起來呢,不過早入衙署,辦理稿案,回家之後閉門不見一客,以為這樣就是安靜守分,實際上,你們都不過是為自己謀劃,根本沒有把國家大事放在首位!不管你們是外省的督撫,還是內省的九卿,都是朕的左臂右膀,是我大清的赤誠之子。朕治理偌大一個國家,不靠你們,還靠誰呢。可是,你們現在辦事不過是遵循舊例,從不對國家根本大計做深謀遠慮。若是隻作些循例辦稿的事情,一個老吏就足夠了。”

乾隆的這番話很嚴厲,也很中肯。作為皇帝依賴的重臣,九卿官員確實不能滿足於不作奸犯科這個最起碼的要求,更不能把自己混同於老吏,以每日入署辦稿為職,應該為國家的長久之策多多謀劃,力圖有所建樹,這才不枉為官一場。

下麵的臣僚們聽了皇帝這番誠懇的話語,都紛紛表示,要一改過去的懈怠之風,多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

乾隆接著改變的,是中央九卿的懶散狀況。在剛登基的幾年內,乾隆就發現,這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缺乏銳意進取的士氣,遇到事情多是采取謹慎保守的態度,沒有什麼人敢勇敢地站出來提出新銳的意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人怕哪件事情做不好丟了烏紗帽,所以,就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習氣。這種習氣帶來的一個不好的後果就是大臣們變得愈加懶散。對於這些死氣沉沉的人,年輕氣盛的乾隆帝又怎麼能忍受呢!

乾隆十一年三月的一天,一件堆積了很久的事終於引發了皇上不滿的爆發。這天,皇帝因故延誤了到乾清宮和大臣們議事的時間,他連忙加緊步子趕往那裏。可是,到了乾清宮,看到那些等候在乾清門稟奏政事的九卿大臣,他們的表現讓乾隆帝的怒火終於忍不住了。

大臣們在這裏幹什麼呢?

有的大臣在底下竊竊私語:“皇上也真是的,說好了這個點叫咱們來這裏議事,他自己卻遲到了,害得咱們白白站在這裏等半天,一點也不體諒咱們年歲大,體力不濟。”

“說得有理,我看皇上是因為年輕貪玩,才誤了議事的時間。”

還有的臣子見等不到皇上,竟私自做主回家歇著去了。

聽到這樣的議論,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向勤勉的乾隆帝覺得又委屈又憤怒:“朕一直辛勤地處理各項政務,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而你們這些大臣,貪圖安逸,優遊閑適,朕因為一點緣故讓你們等了一下,你們就在這裏議論紛紛,甚至自行回退,是何道理!”

一席話說得這些大臣無言以對,怒氣衝衝的皇帝把他們好生訓斥了一番,之後,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

內閣大臣們的問題算是告一段落了,接著就是科道和禦史。科道和禦史承擔著監察職責,可謂是皇帝的第二雙眼睛。這雙眼睛要幫助皇帝巡視四周,看看朝廷有哪裏做得不好,百姓有什麼困難,文武百官有沒有貪汙犯法的,若是發現了,就要如實稟明皇帝,以便能激濁揚清。但是,事實卻不是如此。

執政了幾年之後,一些監管不力的事讓皇帝很是煩心了一陣,他們這些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怎麼向皇帝如此彙報情況。乾隆下旨批評了他們這種有害國事的緘默之風。此後,這種情況倒是少了,可是卻又轉而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以浮言為依據,抓住末節問題做文章,甚至還會公報私仇。為了真正解決監督人員監管不力的情況,讓言官充分履行職責,做到言之有據、有言必進,必須提高這些官員的素質。乾隆帝為此多次調整了陳舊的選拔言官的辦法,最後保留了原來的九卿保薦法,但最終的任命要經過考試和皇上的鑒定,這樣一來,既防止了人才流失,又保證了所選官員的品質。

督撫是封疆大臣,身係一方國計民生重任,是皇帝依賴的重臣。乾隆對於他們的重視,絲毫不下於九卿。因為督撫對國家一方的平安有著重要影響,乾隆對他們的要求也就比較嚴格。督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忠於職守,盡心盡責,將官事、民事看做自己的家事一樣對待,不能存有一絲苟且之心,否則任何事都會廢弛。

八年十一月,乾隆聽說了這樣兩件事。一件是巡撫雅爾圖“官署鞠為茂草”,另外一件則是湖南巡撫許容把廢舊的文書當作廢紙糊窗戶。這讓乾隆覺得很惱火,他認為,事情雖然不大,但卻很能說明問題,這兩地的巡撫既然沒有把心思放在官府之事上,更談不上什麼盡忠職守了。於是,他下旨對二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同時,也警示了各地督撫,既然身為一地之官,就要辦好當地之事。

督撫既然是封疆大吏,那麼,乾隆認為他們身上還肩有一項重要的職責,那就是督察屬官。為什麼要督察屬下的官員呢?這還得從乾隆帝的為政用官的思想說起。乾隆認為,為政之道,目的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就必須要做好“吏治”。偌大一個國家,皇帝不可能麵麵俱到,所以要保證政令能夠有效地實施,就要做好官員的監管工作。因而“察吏”就是“安民”之根本,應當視作封疆大臣的首要職責。如果能從管理各級行政官員入手,來抓國家的治理,就抓住了政治管理的核心環節。

同時,他還告誡各地督撫,不要在法令上多做文章,要把督察屬員工作認真抓起來,不要為了貪圖自己的安逸而把不必要的法令加在人民的頭上。若是每個邑、每個郡都有一位辦事得力的官員,那麼地方就能治理得很好。督撫要時刻監督旗下的官員,看他們能否因地製宜,能否將政令切實地實施。

從乾隆對督撫的要求不難看出,關於法令、官吏和社會安定三者之間的關係,乾隆主要強調官吏的主導作用。他認為,若是一味更張法令,隻知道要百姓遵守這樣或那樣的令,結果隻能是紛擾百姓,搞得雞犬不寧,目的和結果會背道而馳。地方治績如何,不在法令,而在官吏人選,用人得當則治理得好,用人不當則一方不得安寧。乾隆更強調地方官賢肖與否對社會治亂的作用,反對督撫們更張法令,一方麵是因為當時的封建經濟政治體製已定型成套,再作更改隻會給人民帶來更大的不利,這是客觀社會因素:另一方麵就是乾隆對自已的雄才大略十分自信,相信自己做出的決定肯定是最能解決問題的,臣子隻要照章辦事,就可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是主觀原因。但是,不管怎樣,與曆代帝王一樣,乾隆強調的也是人治,他對吏治的整頓確實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辦事效率,培養了一批辦事得力的官員,得到了人民的擁護。

嚴管宗族,預防禍根

乾隆為了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行,借鑒了種種曆史教訓,堅決杜絕宗室參與政務。他很早就把親王宗室中的臣僚排除在中央重要政署之外,以防不必要的事情發生。乾隆帝雖然愛才,但即使是才能再卓越的親族,也毫不留情地讓他們閑置無為。

乾隆的弟弟弘晝,從小也接受了良好的文化和武藝方麵的訓練,但是,就是因為自己是皇室成員,他隻能在這項政策的壓抑下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生活雖然無憂,但是每天無所事事,很是沉悶。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弘晝隻能在家改寫舊劇戲文,用弋陽調演唱。長期的抑鬱寡歡,竟使他變態地演習自己的喪禮,弘晝不僅為自己製定了死後的葬禮儀式,而且自己居然也參與到儀式中,躺在院子裏裝死人。

乾隆的另一個弟弟,不甘心像弘晝一樣抑鬱不得誌,試圖以各種方式參議政事,施展自己的才華。可是,乾隆知道後,狠狠地責斥他了一頓,說他不知禮節、幹預朝政。受到打擊的他從此閉門不出,最後得病而亡。

就是這樣,乾隆都沒有改變自己的主意,堅持不讓皇室宗族人員參政。

乾隆的好朋友福拜也是年輕有為,但因是宗室成員,不能參與朝政。乾隆自己也覺得十分可惜,但也隻能擱置不用。

乾隆發現自己叔父的兒子弘皙、弘升兩人經常在一起,鑒於曆朝曆代因結黨而造成的禍患,乾隆不由得認為他們也有結黨營私的傾向,為了杜絕朋黨之爭,遂以此為由將他們終生軟禁起來。

乾隆帝自己的叔叔允祿,也被侄子認為有幹政之嫌。乾隆削去了他身上有關政事的一切頭銜。從此,允祿便在家以研習古音樂度日。不過慶幸的是,他沒有像弘晝那樣走火入魔,而是成為了精通樂律的專家。至於其他皇室成員,也多在家過著類似的生活,以書、字、畫為樂,度過餘生。

眾所周知,乾隆是曆史上有名的孝子。但就是自己的母親,也不能插手內閣之事。為了不使母親幹預政務,在即位後的第三天,乾隆就發出一道諭旨,告誠宮內的太監和侍女,為了太後能不再操心,心平氣和地安度晚年,不允許他們私下傳說重大的國家政事,更不允許他們當著太後的麵說閑話。若是發現,就算違法犯罪,定當依法懲處。

這個命令從表麵上看,表現了乾隆對母親倍加愛護的深厚感情。不過,明眼人一看便知,避免閑雜人等在皇太後麵前多嘴,可以使皇權更加獨立,不受皇太後幹擾,避免曆史上太後亂政的重演。皇太後既然與外世隔絕,沒有什麼政事能煩擾她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不過,在這之後沒多久,乾隆就遇到一件事,引發了他的思考。

一天,太後命人叫來乾隆。乾隆心有疑惑:平時都是我主動到母後那裏請安,今兒個怎麼主動叫我過去呢,莫不是出了什麼事吧?孝順的皇帝立馬放下手中的事情,前往太後住所。

快步趕到太後的寢宮,乾隆先請了安,起來就問:“母後,今日特意叫朕過來,有什麼事麼?”

太後說:“皇上啊,順天府東有一座廢棄的廟宇,我看整天荒廢著怪可惜的,你叫人把它修葺一下吧。”

原來是這樣,乾隆立即應道:“兒臣遵旨。回去立即命人去修複,待修整完畢,兒臣和母後一起前去拜訪,請母後放心。”

皇太後滿意地點了點頭。

乾隆要處理國事就先行告退,一邊走,一邊想,太後在深宮之內怎麼會想起來修廟宇的呢?這事情雖然不大,但肯定是有人在她麵前說了什麼,不然不會平白無故多了這個念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