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治國方略2
斯坎德培扭轉危局
1457年,土耳其8萬精兵在久經沙場的土耳其將領伊沙克·別伊·葉弗列諾紮指揮下向阿爾巴尼亞進發。此時,阿爾巴尼亞正麵臨著極為嚴峻的處境。歐洲的盟國大都自顧不暇,無法援救柯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封建領主也開始反對阿爾巴尼亞的領導人斯坎德培;有些阿軍將領臨陣投降土耳其。斯坎德培臨危不亂,他製定了在極為不利的環境下打敗敵人的計策。他把自己的部隊分散隱蔽起來,不讓敵人發現,在看準時機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猛擊敵人一下,就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土耳其大軍急切地想與阿軍決戰,企圖一戰定乾坤。然而斯坎德培卻不斷神出鬼沒地消耗著敵人的力量,從不與敵人做正式的對麵交鋒。這使土軍十分惱火和焦躁。
斯坎德培知道,土耳其人非常害怕自己,把自己看成是阿爾巴尼亞抵抗力量的像征。因此,他決定利用土耳其人這一心態,設計迷惑、誘騙敵軍。於是,他秘密躲藏起來,同時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他領導的部隊已土崩瓦解,還說他為了保住腦袋已藏入深山老林,再不敢出頭露麵。以至土耳其軍隊司令和他的侄子也相信了這些謠言,深信斯坎德培已不會再起任何作用了。土耳其軍隊欣喜若狂地慶祝阿爾巴尼亞的被征服。然而,就在1457年9月7日土耳其人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克魯雅附近的阿爾蒲萊納平原上歡慶自己的勝利之時,斯坎德培率領阿爾巴尼亞大軍從天而降,包圍了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這一仗土軍徹底被擊潰,數千名士軍被俘虜。阿爾蒲萊納戰鬥一舉扭轉了阿爾巴尼亞的危境,它不但狠狠打擊了土耳其人,也打擊了那些動搖和背叛的封建主,驅散了對斯坎德培政權命運的任何懷疑和猜測,阿爾巴尼亞人和自己的領袖在國際上更受尊敬。
喬治五世保民而王
喬治五世登位之初,大多數英國人並不了解他,更談不上尊敬,但他在晚年卻受到英國人民的衷心愛戴和敬仰,這是與他在位期間的種種努力和以德為本的仁愛之心分不開的。據英國有關資料記載,喬治五世最得民心的舉動,是他在國內對罷工工人持同情的態度。
1926年,英國由於經濟不景氣,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因而爆發了全國大罷工。朝野一片恐慌,資本家們對罷工又怕又恨,要求政府給予嚴厲鎮壓。一位煤礦主給國王寫信說:“這些罷工工人都是他媽的混蛋革命者。”喬治五世回信為工人辯護說:“工人們是在爭取獲得賴以生存的工資啊!”他給首相鮑德溫寫信。告訴他:“工人們所需要的是工資和工作,而不是失業。”他責成政府“盡快解決工人就業問題。”他還指同瑪麗王後來到失業最嚴重、工礦最集中的威爾土地區。他們甚至坐上運煤的小火車去礦井了解工人的情況,到礦工們的破爛屋子裏同他們一塊喝茶。有人對國王的行動感到驚奇,一位至高無上的國君幹嘛如此關心工人?據說,喬治五世當時說過這樣的話:“雖然出生的機運把我推上了這樣一個特殊地位,但是,我還是一位普通的人。”正是這種體察下情、同情百姓疾苦的舉動,使喬治五世贏得了極大聲譽。
可見,治國之要務,隻有愛民。而且喬治五世以德為本,以民為本,堪稱賢德之君矣。
穆罕默確保王位
1941年9月17日,在英國和前蘇聯的軍事壓力下,伊朗老國王將王位傳給了他年僅21歲的兒子穆罕默德·利薩·巴列維。新國王上任後,美國和蘇聯加緊了對伊朗的控製。在1942年1月29日簽訂的蘇、英、伊三國同盟條約中,規定英、蘇政府有權“派海陸空軍駐紮在伊朗”。伊朗政府必須“以其所有的全部資源並盡一切可能辦到的方法和同盟國合作,使蘇、英得以履行保衛伊朗免遭德國或其它國家的侵略的義務。”同盟條約還要求伊朗為了保證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必須暫時“獻出”它獨立自主的權利。同盟條約簽訂後,前蘇聯、美國更加緊了對伊朗的控製,占據其港口、鐵路和機場,支持國內的反國王勢力。年輕的穆罕默德·巴列維國王處境越來越難。有一日,巴列維忽然又聽到一個消息:說英國、前蘇聯正在暗中策劃,用另一個更加聽話的傀儡來替換他。英蘇同他加王朝最後一個王儲的兒子哈米德·米爾紮親王建立了聯係,想以他取代穆罕默德·巴列維。
怎麼辦呢?穆罕默德·巴列維麵臨著一次艱難的選擇,是保護王位,挽救伊朗還是就任人推翻?如何才能保住王位呢?巴列維國王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覺得伊朗國力弱小,受製於前蘇聯、英國,必須借助外來大國抵製英、蘇。同德國結一盟無疑是早日尋死,無任何可能。美國雖在中東還無大的影響,但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正日益增大,而且它又是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重要一員。因此,伊朗隻有依靠美國,才不會被英蘇以任何借口滅掉,他也會借此保住王位。
穆罕默德·巴列維向遠在德黑蘭幾千英裏外的美國求救。羅斯福總統出於美國未來發展戰略的考慮,決定參加在伊朗的角逐。1942年9月,美國突然決定其駐中東的軍隊進駐伊朗,成立了美國駐波斯灣司令部。到1942年底,已有近3萬名美國軍事人員到達伊朗。美國勢力的插入,令前蘇聯、英國很不高興。但出於戰爭的需要,隻好讓出自己的一部分地盤給美國。
巴列維國王靠自己的以夷製夷策略取得初步效果,就更加向美國靠攏,並於1943年9月9日正式向德國宣戰,從而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借此取得美國的好感。1943年11月28日~12且1日美蘇英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首腦會談期間,穆罕默德·巴列維充分利用蘇、英、美三國在伊朗利益的衝突和矛盾,借助美國壓蘇、英確保伊朗主權的完整。在12月1日發表的《德黑蘭宣言》中,蘇、英、美三國政府“肯定伊朗在促進反對共同敵人的戰鬥中,特別是對大西洋彼岸國家向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運輸軍火提供便利條件方麵所給予的援助。上述三國確認戰爭給伊朗造成的特殊困難,同意向伊朗政府提供各種可能的經濟援助。……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聯合王國政府在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麵,是完全一致的。”《德黑蘭宣言》使巴列維國王減輕了對自己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