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思路決定效率3(1 / 3)

第六章思路決定效率3

改掉不良工作習慣

即使那些非常忙、倍感時間緊迫的人,也會浪費許多時間。他們並非故意如此,在多數情況下,是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多年來已經養成的工作模式,其中有很多陋習,隨時在吞噬著你的時間:你的辦公桌缺乏條理,要找一份文件就花費了數分鍾;你和一位同事不期而遇,扯了許多無聊的廢話;你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各種會議,但有些會議卻沒有什麼價值;你對一件難辦而又不得不辦的事情優柔寡斷,磨磨蹭蹭,拖延了很久;你要約會一位重要人物,但對方不守時,讓你白等了20分鍾;你正專注於某項工作,被突然來訪者打斷,再集中起精神返回原來的思路,又用了十幾分鍾;或者,你花費很多時間去處理瑣事……

如果你正存在這類問題,而你又希望提高工作效率,那麼,不要讓懶於改變現狀的惰性控製你,立即著手改變你的工作習慣。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方法的模式,就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利用它,隻要按具體日程做細微改變就可以了。這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工作。

為了更客觀地了解現狀,首先要對你的工作方式、利用時間的模式做一個檢查。為此安排一周的時間就足夠了。從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把所有的行動都絲毫不漏地記錄下來。為了簡化記錄,你也可以隻調查上班的這一段時間。如果你能根據自己工作的特點準備一些表格,調查起來就十分簡便了。

要把時間調查表放在最方便拿到的地方,隨時記錄。如果把一天積累的所有事項再回憶起來,就難免會有疏漏。不要遺漏發生的特殊事情,以便於尋找工作的規律性,為以後做工作計劃更為切實可行提供幫助。時間調查表的內容力求客觀準確,分析這些問題才更有價值。

隨著你對工作情況的了解,你自然會對時間利用的方法變得格外重視。把每一項工作所占用你的時間做一個統計,看你在處理問題、進行工作上麵使用了百分之幾的時間;在不太重要的工作上花費了多少時間;用於會議的時間有多少,你又用了多少時間在會議的計劃和準備上了;每天處理信件花多少時間;而處理必不可少的必辦信件又花多少時間;在領導委托給你的工作上又花了多少時間……你是否一到單位就看報紙,而報紙內容又與工作無關?你是否過多地出席了對工作不起任何作用的會議?你是否喜歡跟別人聊聊天,說些沒有必要的話而浪費了彼此的工作時間?你是否把別人能幹的工作都留在自己手中親自處理?

如果是這樣,你今後就要好好反思一下,改掉原來的壞習慣,培養良好的工作模式,並且從現在就開始做起。

人生沒有意義

中國畢淑敏

我有過若幹次講演的經曆,麵對從醫學博士到貧民窟的孩子等各色人群,我都會很直率地談出對問題的想法。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次經曆非常難忘。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約過我好幾次了,說學生們期待著和我進行討論。我一直推辭,我從骨子裏不喜歡演說。每逢答應一樁這樣的公差,就要莫名地緊張好幾天。但學校方麵很執著,在第N次邀請的時候說:“該校的學生思想之活躍甚至超過了北大,會對演講者提出極為尖銳的問題,常常讓人下不了台,有時演講者簡直是灰溜溜地離開學校。”

聽他這樣一講,我的好奇心就被激了起來,我說我願意接受挑戰。於是,我們就商定了一個日子。

那天,大學的禮堂擠得滿滿的,當我穿過密密的人群走向講台的時候,心裏湧起怪異的感覺,好像是“文革”期間的批鬥會場,不知道今天將有怎樣的場麵出現。果然,從我一開始講話,就不斷有條子遞上來,不一會兒,就在手邊積成了厚厚一堆,好像深秋時節被清潔工掃起來的落葉。我一邊講演,一邊充滿了猜測,不知樹葉中潛伏著怎樣的思想炸彈。講演告一段落,進入回答問題階段,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堆積如山的紙條,一張張閱讀。那一瞬,台下變得死寂,偌大的禮堂仿若空無一人。

我看完了紙條說:“有一些表揚我的話,我就不念了。除此之外,紙條上提得最多的問題是——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真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

我念完這張紙條以後,台下響起了掌聲。我說,你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裏的雪山之上,麵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複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裏,我將非常負責地對大家說,我思索的結果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緊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那是我在講演中獲得的最激烈的掌聲。在以前,我從來不相信有什麼“暴風雨般的掌聲”這種話,覺得那隻是一個拙劣的比喻。但這一次,我相信了。我趕快用手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但掌聲還是綿延了若幹時間。

我說,大家先不要忙著給我鼓掌,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

是的,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滑到了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麼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定下了奮鬥終生的決心?

那一天結束講演之後,我聽到有同學說,他覺得最大的收獲是聽到有一個活生生的中年人親口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的確,人生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偶然,要想使之變得精彩、充實,就需要我們自己為它確立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人生的目標。我們要堅持不懈地為這個目標奮鬥下去,永不妥協、永不放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鎖定的目標逐漸前進,才能走向人生的巔峰。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中國周國平

這是一封讀者來信,從一家雜誌社轉來的。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讀者,都會收到讀者的來信,這很平常。我不經意地拆開了信封。可是,讀了信,我的心在一種溫暖的感動中戰栗了。

請允許我把這封不長的信抄錄在這裏——

“不知道該怎樣稱呼您,每一種嚐試都令自己沮喪,所以就冒昧地開口了,實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對生命的親切溫暖的敬意。

“記住你的名字大約是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讀》,上麵有一篇寫孩子的或者是寫給孩子的文章,是印刷體卻另有一種纖柔之感,覺得您這個男人的麵孔很別樣。

“後來慢慢長大了,讀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薦給周圍的人去讀,從不多聒噪什麼,覺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們安靜的,因為什麼,卻並不深究下去了。

“這回讀您的《時光村落裏的往事》,恍若穿行鄉村,沐浴到了最幹淨、最暖和的陽光。我是一個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願意靜靜地聽這個生命說:‘我願意靜靜地聽您說話……’我從不願把您想象成一個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會為此生氣吧。

“也許再過好多年之後,我已經老了,那時候,我相信為了年輕時讀過的您的那些話語,我要用心說一聲:謝謝您!”

信尾沒有落款,隻有這一行字:“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這才想到查看信封,發現上麵也沒有寄信人的地址,作為替代的是“時光村落”四個字。我注意了郵戳,寄自河北。

從信的口氣看,我相信寫信人是一個剛剛長大的很年輕的女孩,一個生活在窮城僻鎮的女孩。我不曾給《父母必讀》寄過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許是這個雜誌轉載的,也許是她記錯了刊載的地方,不過這都無關緊要。令我感動的是她對我的文章的讀法,不是從中尋找思想,也不是作為散文欣賞,而是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所以,我所獲得的不是一個作家的虛榮心的滿足,而是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領悟的溫暖,一種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動。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這話說得多麼好!我們降生到世上,有誰是帶著名字來的?又有誰是帶著頭銜、職位、身份、財產等來的?可是,隨著我們長大,越來越深地沉溺於俗務瑣事,已經很少有人能記起這個最單純的事實了。我們彼此以名字相見,名字又與頭銜、身份、財產之類相連,結果,在這些寄生物的纏繞之下,生命本身隱匿了,甚至萎縮了。無論對己對人,生命的感覺都日趨麻痹。多數時候,我們隻是作為一個稱謂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處的伴侶,也難得以生命的本然狀態相待,更多的是一種倫常和習慣。浩瀚宇宙間,也許隻有我們的星球開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這個幸運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換、身份的較量、財產的爭奪,最罕見的偏偏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仔細想想,我們是怎樣的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負了造化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