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什麼是新戰國
第1節
以往的戰國都是圍繞地緣因素形成和征戰,我們的所謂新戰國主要不是以地緣來劃分,而是以貨幣、貨幣圈、金融圈來劃分的。
新戰國很可能是三大板塊。美國人放下身段,把美元控製區縮回來,形成一塊;第二塊是歐洲與俄羅斯板塊;日本在美歐兩方麵的金融夾擊下,會加強與中國全方位的合作,逐步實現以中、日、韓為龍頭的亞元板塊。
新戰國的結局可能出現一種均勢,這種均勢也許不是國家,甚至不是國家聯盟包括貨幣聯盟間的均勢,而可能是NGO,跨國公司,主權國家,這幾大行為體之間的一種均勢,並形成不同於以往的全球秩序。
李曉寧:
我們探討這個新戰國的最核心是什麼呢?為什麼不說新霸權狀態?核心是所謂的一超獨霸的格局是不存在的。反對說新戰國狀態的人也有,他說美國是單極世界,是一超獨霸。有很多人都從表麵現象上看,沒有看到問題的深處。這個世界不是美國這個一超能夠霸得了的。它已經不具備稱霸的主要的條件了。
比如30年戰爭完了以後,法國人一度掌握了歐洲的霸權,荷蘭人掌握了商業霸權。後邊俄國人一度也成為霸權。英國人變成一個海洋霸權國家。
王建:30年戰爭是一場神權和王權之間的戰爭。
王湘穗:
是荷蘭聯合省擺脫西班牙統治,是一次確立主權國家地位的戰爭。
第2節
李曉寧:
這些國家都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才獲得霸權的。主要條件變化了,產生了缺失,雖然想做霸主,霸得了嗎?美國人具備一超獨霸的條件嗎?我看還不具備。可是具備新戰國的條件倒是有了。法、德、俄,中國和日本,逐步在走向新結盟關係。盡管由於曆史的原因,中日之間的裂痕很深。但是走著走著,包括像東盟、韓國這樣的國家,會慢慢靠近的。
假如中國也與前蘇聯一樣,也崩潰了,也弄得亂七八糟一鍋粥,假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打得一塌糊塗,也分成七八個小國,都散了,假如法、德、俄矛盾激化,分崩離析,那當然是美國一超獨霸了。現在它憑什麼霸?這次伊拉克戰爭更使我堅定了這個信念。美國總共有10個現役陸軍師。為了打一個伊拉克,在對方基本上沒有什麼組織抵抗的情況下,也就打成這個樣子。很不好看。比如烏姆蓋斯爾的抵抗,聽評論,我們原以為烏姆蓋斯爾有2000名伊拉克軍人駐守。現在才知道隻有120人,頑強抵抗了6天。攻擊烏姆蓋斯爾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它的精銳部隊。就是抗美援朝在長津湖地區與誌願軍作戰的部隊。還有英國裝甲第7旅,號稱沙漠之鼠。攻了6天,不敢向前突擊。伊拉克後來放棄抵抗,整個崩潰了,這個小地方才失守。美國人打伊拉克就這樣一個水平。憑什麼獨霸這個世界?僅僅依靠現有的軍事強力控製一個非常大的區域,是非常困難的。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體係開始慢慢崩潰了。
有本書叫《先秦國際法》,講的就是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形成與交往。為什麼形成這種格局狀態,就是沒有一個國家稱得了霸了。反之亦然。大家可以看一下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寫的《六國論》。《六國論》就是一篇國際關係的文章。它特別講到韓趙魏與齊楚的關係。當時齊楚不救韓趙魏,秦則各個擊破,形成秦的霸權。如果當時齊楚力保韓趙魏,均勢就不會被打破。我們在新戰國趨勢的探討重要的點是什麼?美國人想控製區域越大越好。它對有些關鍵點主張提前下手,比如在東歐。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長時間。我的新戰國思想是三大板塊的思想。
第一個,歐洲與俄羅斯板塊。俄羅斯有強大的軍力、遼闊的國土和龐大的資源,有回旋餘地。以法、德為首的歐洲會與俄羅斯合作,以建立強大的歐洲,同時擺脫美國的控製。俄羅斯會加入歐元區。歐元不但不會被打下去,一段時間內會堅挺起來。
其次,日本在受美國金融衝擊下,會根據自身利益調整與中國的關係,加強與中國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日本製造業會向中國大規模轉移,同時協調兩國的金融政策,以帶動東亞及東南亞投資的發展,逐步實現以中、日、韓為龍頭的亞元區域。
而美國人會放下自己的身段,把自己的美元控製區縮回來,美元會適度貶值,加強英國和南美的關係,調整太平洋與大西洋兩者的經濟、政治策略。
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趨向。貨幣這麼多,貨物那麼少。不能產生那麼多的需求,最後都得平倉,大家都貶值,美元也得貶值。關鍵是美元貶值後會怎樣?
王建:
剛才曉寧的問題提得很好,為什麼是新戰國而不是新霸權?因為老的霸權雖然衰落了,但新的霸權還沒有形成,世界就是進入了一個要打破原有的力量平衡關係,要建立新的力量平衡關係的時代。新的力量平衡關係也好,新霸權也好,都不會在平靜的國際環境中形成,這是曆史的經驗,所以新戰國就是有戰爭,而且是世界性戰爭,就是要通過暴力手段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就是二戰後已經持續了60多年的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過程可能被中斷,使世界各國——當然也包括中國——不能再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判斷,如果對世界未來的發展大趨勢誤判了,分不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沒有做好應有的準備,一旦發生世界大戰就要被動挨打。反之,如果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可以未雨綢繆,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握有戰略主動權,甚至是主導權。這正是我們這次討論的意義所在。
此外,為什麼要打仗?戰爭的利益動機在什麼地方?經濟利益動機在什麼地方?如果能夠看得清楚,就可以透過曆史的迷霧看清未來。就是前麵湘穗講的,不同時代戰爭形式,也是特定曆史時代生產力發展的表現。經濟利益不同,經濟發展形式不同,最後也決定了國際政治關係的不同,外交關係的不同,以至戰爭模式的不同。所謂戰略主動權就出自這些個地方。
第3節
喬良:
我同意剛才幾位說的,特別是王建說的幾點,我覺得關於新戰國有什麼特征,我們應該首先把它弄清楚。它實際是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這是它的第一個特征,這個特征其實並不是咱們獨家總結出來的,很多人都這麼講了。但是,接下來的,未必是大家都看出來的了。什麼呢?就是大家都看到了美國的一超獨大,但很少有人入木三分地看出來,其實它並未龐然到它給人印象的那麼超大。剛才曉寧也談到了,它沒有大到能把其他弱於它的各極都一口吞掉,或者一口氣壓下去,它沒有大到這個程度。所以我說,這個新戰國有這樣幾個特征。
第一個,舊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沒有形成。第二,美國一超獨大,但並沒有壓垮其他各極。第三,美國人已比其他國家先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邊緣破碎的國家,因此還存在可爭奪的利益空間,而不是像大多數國家以為的那樣,自二戰結束後,從地緣版圖上攫奪生存空間的時代已經永久結束。薩達姆想這麼幹,所以它完蛋了。問題是薩達姆的野心和他的實力不匹配,美國就不同了,美國看到了當今世界上暫時已沒有遏製它的力量,同時又的確存在一些尚可爭奪的利益空間,所以它要在其他大國醒過神來或在有這個實力之前先把這一塊拿到手,其他國家就可能永遠失去與美國爭霸的機會和實力了。
由此,我們去想這麼一個問題,第一次海灣戰爭,美國沒有一舉把伊拉克打垮,原因很多。我記得去一個地方講課的時候,有人問我,他說喬先生,既然像你這麼說,美國為什麼不第一次海灣戰爭就徹底占領伊拉克?我說你必須看到,那個時候還有一些其他因素。第一,前蘇聯沒有完全垮掉,盡管前蘇聯像一個紙糊的房子,一捅就破,但在沒有捅破之前,美國還是不敢完成這件事的。此外,從陰謀論看,美國是不是留著一個後手?讓一個國家徹底地破碎之後,給自己留下一個將來可以利用的機會,就像它今天打這一仗一樣,從這個破碎的邊緣國家打開它的利益空間?現在可以這麼講,10年的核查,基本上使伊拉克成為一個完全破碎的國家,成為一個徹底破碎的邊緣化國家。美國知道,即使它作為一超獨大的國家,要跟現在的俄羅斯幹或者跟法國、德國這些大國交手,它絕對不會有像打伊拉克這麼順手,所以,隻要它需要,它一定要找出一個破碎的邊緣化國家來打。
另外一個,我們曾經聽說過,但是現在沒有辦法證實這一點,就是美國的右翼政治精英們曾經聚在一起開了一個非常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上有人提出雅爾塔格局形成之後,人們以為,就是殖民時代徹底結束了,甚至早在一戰之後,世界上已沒有殖民地的空間了,人們能看到的將隻是那些殖民地國家不斷的獨立,從老殖民主義宗主國獨立出來的可能。聯合國將近200個國家大部分都是從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人們一度以為殖民國家不會出現了,但是美國人發現還有新的利益空間,這些利益空間在哪兒?就在那些曾經從殖民地獨立出來又重新變得邊緣破碎的國家。
李曉寧:
歐洲30年戰爭,主要戰場在德國,泛德意誌蘭的地區,歐洲最適合農耕的地區。這個戰爭爭的是土地。因為1618年的時候,主要資源是土地。因為出現了北方民族背叛羅馬教權的這種行為,產生了新教,由此先發生了宗教戰爭。宗教戰爭使新教國家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製。隨之資源爭奪就成為首要目標。一直到一戰、二戰還圍繞這個地方在打。現在資源在哪兒呢?中東是個大目標。石油是最緊缺的資源。阿拉伯這個地方也很散亂,很像當時威斯特伐利亞時期的德意誌,100多小邦也是散亂、分裂的。如果這個地方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對這些資源會控製得非常好的,誰都打不了。俄羅斯有多少資源,誰能占領俄羅斯?中國也有資源,現在誰也沒有可能把中國分割了。工業國家都是圍繞著那些結盟弱勢的國家打主意,因為它們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