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鬆下的人才結構4(1 / 3)

第四章 鬆下的人才結構4

——[英]丘吉爾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政權是一個極其複雜、異常鬆散的封建軍事結合體。在內戰中蔣介石以重金收買武力的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其實諸派軍閥自成體係,各行其政,各派係之間積怨甚多、常存兼並之心。正由於這種情況,軍事結合體的弊病在抗戰初期暴露無疑。國民黨數百萬眾兵與日軍對抗。數量上無疑占優勢,然而對日作戰一觸即潰,數月之間大好河山淪喪殆盡。這裏麵除了不發動群眾、裝備低劣、兵員缺乏訓練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這個鬆散的軍事結合體內部矛盾重重、毫無凝聚力與向心力。戰場上各存異心、常常見死不救,甚至趁火打劫。國民黨軍隊中很少有人能夠成功地指揮這樣的部隊協同作戰。故而初期戰場全麵瓦解。這就說明了人多未必勢眾、團結才是力量的保證。要想團結好,這就需要很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主要包括三方麵的內容: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影響人際關係的主要因素也是管理者必須重視的問題,有以下四點,即:目標的一致性與需求的相輔性;群眾中每個人的個性;人際知覺、反應和衝突問題以及人際間的溝通。

目標一致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首要前提。在群眾中盡管每個人的性別差另哇很大,但是為了實現某一共同目標,各方麵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克製自己身上為對方不適應的特點,以求得努力方向的一致,也包括政治思想的一致,這是不需要多講的。

目標一致固然有益於搞好人際關係,然而群眾中需求不同的個人,也可以通過彼此間相互協助對方,以實現需求的方式,達到協調人際關係的目的。古代哲學家莊子和惠施是親密至交,但他們的哲學主張大不相同,兩人經常發生激烈的論戰。這種論戰對建立各自的哲學體係在客觀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標的一致與需求的相輔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管理者在協調人際關係的努力中應該有意促使下屬(不論人多還是人少)形成一個統一的奮鬥目標,他們在為此共同努力的過程中就有了密切合作,即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但是在目標難以統一的情況下也不必強求一致,可以通過促使下屬互助幫助的方式加強他們的交往關係。

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獨特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氣質、能力等等。個性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呈現出錯綜交叉的關係。即個性相同者一般來講便於搞好關係,例如兩個熱情、易衝動的在一塊兒做事,會彼此對對方辦事感到滿意;也可能不利於搞好關係——如同樣抑鬱寡歡的人會感到加倍的煩悶。個性相反者大多不易搞好關係,出現類似“水火難容”的個性衝突。但也有許多性格不同的人能夠取長補短,很好地相互配合。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個性相同與否無關緊要,關鍵在於個性是否能夠相容。

現代化的管理藝術要求每一個管理者對自己下屬的個性都有充分的了解,並根據這種了解得出結論:某人與某人,或某幾個人與另外幾個人性格可以相容,這時就可以考慮應該把他們安排在一起工作。在國外,許多人事經理給每—個下屬建立“個性卡片”,有個別公司還有獨具特色的“個性申報製度”,即由職工自己申明自己的個性,這種做法是非常明智的。人事檔案在我國恐怕是最為複雜繁多的材料了,然而並沒有哪一個人事部門的檔案裏有關於個性方麵的調查,也從來沒有那個用人部門在交給新錄取者填寫的厚厚的、一式三份的表格裏有“性格”一欄,盡管這隻占用有限的篇幅。事實上這是非常重要的,讓被管理者“坦白”自己的個性,是對該人人際知覺的最好的調查,這種調查是任何客觀觀察所不可能取代的,因為評判人們的時候,不要根據他們的短處,而要根據他們的長處。

——[蘇]高爾基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兩個問題:“我認為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希望別人怎樣與我共事。”鬆下的人事管理部門不做這樣的卡片或表格,並不是他們對每個下屬的個性了如指掌,而是對此項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或懶於做這項細致的工作,或根本不知道居然還有此一說。由此看來,對於那些對重要性缺乏了解的人應該進行適當的業務培訓,根本不知有此說的是不適於做管理人的工作,理應受到一分鍾懲戒。

人際知覺是指對人、對己、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了解與認識,管理學所注重的是對人與人關係的知覺。人際知覺的形成要經曆一定的過程:對他人的了解,從外貌到內心世界的了解——隨著與之交往的加深,得到有關自己與該人,或者他人與該人之間關係的認識。如我與他相處得還不錯,他與某某矛盾很深,原因是某某過於尖刻使他難以容忍等等。這就是人際知覺的反應。

在東漢末年,有一次諸葛亮向龐統推薦劉備作為輔佐的對象。龐統手持諸葛亮寫的薦書來到劉營,直接去見劉備,仿效古人毛遂自薦之法,而未出示諸葛亮所寫的薦書。看來龐統是要考察一下劉備的為人,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要獲得初步的人際知覺。可是劉備見龐統自傲無禮、形貌醜陋古怪,心中不悅。但為了實現自己招賢的諾言,還是給了龐統一個小小的縣官當當,可見劉備對龐統的“知覺”是不佳的。龐統不滿意劉備對自己的輕視,但畢竟有事先得到的關於劉備愛才的說法,所以未曾辭去,他要做進一步的觀察。諸葛亮歸來,見劉備如此處置,大為吃驚,言明龐統就是人稱王輔之才的“鳳雛”先生。劉備急忙去請,委龐統以重任,方才握手言歡。從此三人相處很好,龐統終生輔佐劉備,立下功勞。

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人們,人際知覺聽來簡單異常,實則複雜非凡,如果想要獲得正確的人際知覺絕非易事,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所謂“偏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