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赴日取證1
包玉剛剛從桑達士處出來,馬上訂了一張飛往日本的機票,當天就到了日本。剛下飛機,便直接去拜見租戶的總經理,這位總經理是個地道的日本人,英語說得很糟,幾乎每句話都夾雜著一半日語,包玉剛後悔匆忙之中竟沒帶一個翻譯去。
不過,語言溝通上的困難是難不倒包玉剛的。
想當年,包玉剛小學畢業便隻身前往漢口,在那裏因語言不通而無法與別人溝通而輟學;後來全家前往香港,也仿佛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國度,在他聽來,廣東方言不比外國話易懂,所以他很快就跨越了這道障礙。
如今,麵對的這個日本人,關乎環球公司的前途,包玉剛豈有退縮放棄之理!
包玉剛自從同日本有生意往來之後,便請了一個老師教日語,每周都上幾個小時的課,從不間斷,一段時間以後,居然也能聽會講了。
麵對日本租戶,包玉剛使出了渾身解數,英語、日本語交錯使用,隻要對方明白。他對那位租戶的總經理說:“我向你保證,我一定竭盡所能,去履行我應負的責任。”
按道理,船租給了別人,就歸別人用了,還要負什麼責任呢?
包玉剛對租戶說:“我應負的責任就是要把船管理妥善。”
做船務和做陸上的生意有所不同,船是在海上走的,不是擺在地上的。譬如你開工廠,你自己看得住,把廠門一鎖,什麼東西,全在裏麵。船你不能鎖,你怎麼鎖?它是走動的,一不動,你就要賠錢了。船在動,管理不善,就會出錯。所以責任實在很大的。
包玉剛肯對船負責到底!那位總經理被說動了,但仍然不點頭。為什麼?
原來,這就是日本做生意的精明之處,對方想讓包玉剛再給些優惠條件。
包玉剛是何等聰明,豈有不明白之理?當下,他向租戶保證說:“我的船在管理方麵,十分妥善,這個你大可放心。另外,假如我的船失事了,保險賠償金,全部歸你,我直接讓保險公司把錢撥進你的銀行賬戶,我一分不拿。”
做船運的人都知道,海上風浪無情,風雲變幻莫測,途中充滿凶險,萬一出現意外,將得到一筆數量可觀的保險賠償金。
日本租戶當然知道包玉剛放棄保險賠償金,對包玉剛來說,意味著什麼。“不過,既然他能許下這個承諾,說明他的確有誠意,好,就成全他。”
精明的日本租戶考慮再三,終於答應包玉剛去找他們的銀行經理。又費了不少工夫,三方進一步商議,最後,包玉剛終於如願以償,拿到那張幫助他踏上船王之路的Lc——銀行信用證明。
當包玉剛拿著那張銀行信用證明走進彙豐銀行桑達士的辦公室時,那位金發碧眼的英國紳士驚奇地睜大了眼睛,仿佛不相信這是事實。
一個毫無背景、航運經驗不算豐富的中國人,居然能在短短的幾天裏,拿到一張貨真價實的由日本神戶銀行開出來的信用證明!這在桑達士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現在卻真的變成現實,驚訝之餘,桑達士不禁佩服起眼前的這位中國人來,真沒想到這位並不起眼的中國竟有如此的本事,以前真是把他看扁了!
鑒於曾立過“君無戲言”的君子協定,做銀行的最講“信”字,桑達士並不食言,立即給包玉剛貸了款。
包玉剛通過借錢買船,開始建立自己的“海上王國”。
桑達士因支持包玉剛搞船運,開創了銀行涉足海運的先河,一九六二年被提升為彙豐銀行的主席。兩年後,桑達士更是與包玉剛攜手合作,由彙豐銀行投資環球船運。一九七一年,包玉剛接受彙豐銀行邀請,加入其董事會,從而成為進入彙豐銀行董事會的第一個中國人。
彙豐銀行自從投資包玉剛的環球船運開始,一改其保守經營的作風,其業績有了長足的發展。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三家大銀行——彙豐銀行、渣打銀行和有利銀行,實力相當,地位相近,處於三足鼎立的局麵。
七十年代之後,彙豐銀行漸漸超過了其他兩家銀行,為香港的龍頭老大。究其原因,除了其總行在香港,決策人可以根據本地的情況而作出準確快速的反應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能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改變銀行的經營方針和政策。
有位行家曾批評彙豐銀行的業務太雜,不是純銀行業務而是雜貨生意。
對此,彙豐銀行的高層並不以為然,而是繼續采納包玉剛的“投資多樣化”建議,走其“國際化路線”。事實證明,彙豐的路子是走對了。後來,不少大銀行,都步其後塵,學習其靈活的經營手法。
在一則介紹包玉剛的成功之道的文章中,作者這樣來形容包玉剛與桑達士以及彙豐的關係:
“桑達士最大的功績,是發掘了包玉剛,包玉剛的事業,是憑借彙豐銀行發展起來的。桑達士令包玉剛發達,包玉剛令桑達士升級,令彙豐銀行戰勝渣打銀行。”
這段話可以說道出了包玉剛、桑達士、彙豐三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彙豐既然已參股到包玉剛的環球船運,勢必不會讓它垮台;而包玉剛憑借彙豐的雄厚財力,在航運界大展拳腳。
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八年短短的七年間,包玉剛的船隊所擁有的輪船達到五十艘,排水量達三百五十萬噸,總值三億美元,到了一九七七年,包玉剛的海上王國到達了頂峰。
根據吉普遜船隻經紀公司的紀錄,當年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且以倍數拋離其他船王。這十大船王依次是:十大船王/公司[]船隻噸位包玉剛[]1347.475萬噸日本三光[]594.03萬噸英國莫那[]523.88萬噸日本輪船[]506.56萬噸美國盧域[]486.85萬噸NYK[]465.83萬噸董浩雲[]4152.22萬噸奧納西斯[]448.34萬噸沙蘭[]419.10萬噸貝格森[]409.10萬噸
從這個排列表可看出,在包玉剛投身船運時已有“香港船王”之稱的董浩雲,這時已被包玉剛遠遠地甩在了後頭,而以其風流豔史舉世聞名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隻能望其項背。
當年,暢銷世界的美國《新聞周刊》,對包玉剛有過這樣一段評述:
“他看來不像一個真正的航運界巨子,他在多半是法人組織虛張聲勢的西方人中,是一個謙虛的東方人。在沉迷於冒險競爭激烈的這個行業中,他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保守分子,他是一個不習慣於海洋生活的後起之秀。一九五五年三十七歲的他投身於航運業時,甚至分不清船隻的左舷、右舷,但是他精力充沛,勤奮工作……從此迎頭趕上,而且後來者居上。”
從一個分不清左舷與左舷的“船盲”一躍而成為世界級船王,似乎是一部《天方夜譚》。不過,當你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包玉剛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你將不再覺得不可思議。
那麼,在包玉剛的傳奇經曆背後,隱藏著一些什麼故事呢?導致他成功的因素又是什麼呢?人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
當一個人取得成功後,自然就有人來分析他的成功之處,以供後來者借鑒。但有分析就有分歧,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們往往容易忽略了“人”這個因素,在一九七六年為哈佛大學經濟學院所作的演講中,包玉剛說:“現代化的船需要熟練的技術和大量的儀器,需要特殊的技能來操縱,無論在岸上還是在海上都是如此。缺乏注意力、缺乏經驗和粗心大意都會引起意外而導致生命危險,造成對船的損壞和失去租金。航船不能及時成交的原因更多是因為責任而非財產。
“選擇最可靠的儀器,小心訓練和選擇水手、管理員以及可靠的岸上技術人員,合理的維持有關程序,連同對船的日常管理,成為船主成功或失敗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同諸如財力、財務管理、商業頭腦等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