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曆史的足跡1
神密的人類智慧傳說
當今世界的許多地方都有被現代文明拋棄的流浪者的傳說,在俄國的很多地方都有被稱做“阿爾瑪斯”的野人,發現最多的地點是,從高加索山脈至戈壁沙漠的中亞廣闊地帶。“阿爾瑪斯”有時也稱做“阿爾瑪蒂”。這是個蒙古字,它的意思是猿人或獵人,從十五世紀開始,當地的部落民族和探險家,便不斷地發現和報道這些神秘的難以親近的生物。
1950年,前蘇聯科學院的一個所屬的部門,就曾報道在西伯利亞東北部酷寒荒僻的地區,發現一群稱為被遺棄的人或流浪者的野人“丘丘拉”。而在二十世紀初,一名在俄國革命期間駐防帕米爾山脈的紅軍軍官,也據實宣稱屬下的士兵追到一個這樣的生物並將之射殺。他在說到這個生物時,屢屢使用這些相同字句:“前額傾斜……眉毛非常粗濃……鼻子極其扁平……下頜闊大凸出……中等高度。”
這和前蘇聯科學院在50年代報道的“丘丘拉”非常相似。這使人們非常自然地聯想到史前人類的穴居生活,使人腦海裏浮現出一群群以熊皮蔽體,揮舞大頭棒,手扯女伴頭發,踉蹌行走的猿人形象。
這種想法十分普遍,即使在學說界也非常流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1856年在德國萊茵省杜賽道夫市郊尼安德穀一處考古地點,發現了一個頭蓋骨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其他骨骼,因為這次考古學上首次的重大發現,得名為尼安德特爾人,多數人類學家將尼安德特爾人列為現代智人的一種亞種,並以尼安德特爾智人這個學名稱之。約在十萬年至三萬年前,尼安德特爾人有可辨認的群體存在。
英國的自然學者查爾斯·達爾文
接著,在歐洲、北美和中東其他地點,又發掘到更多尼安德特爾人骸骨。十九世紀對一具古代尼安德特爾人骨骼的研究:研究的結果,似乎顯示尼安德特爾人是一種走路笨拙,彎腰曲背,下頜粗大的生物,這種形象和世紀各地描述的野人“丘丘拉”、“阿爾瑪斯”、“流浪者”非常相象,於是把野人說成是史前智人尼安德特爾人後代的觀點流行開來。
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遺址,曾發現一批石器和古代動物化石,其年代距今180多萬年,是中國華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
然而,最近的重新研究,顯示當時研究的那是一個老者的骸骨;他活著時患上了關節炎而致殘廢,因此不足以作為其同類的典型,對尼安德特爾人留存的其他證物的評估,亦表明許多有關的流行的看法,都未必是正確的。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直立猿人可能在約150萬年前出現的。智人則約在50萬年前,由直立猿人演變而成,像所有猿人一樣,尼安德特爾人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顱骨,雖然每一個顱骨樣品都不同,但均具腦蓋闊大呈拱形,眼睛上方額骨隆起,下頜寬闊,牙齒巨大等典型特征。尼安德特爾人樣子看起來也許有點像猿,但腦部體積容量大致跟現代人不相上下,甚至有的還要大些,他們似乎粗壯結實,體格和高度與現代愛斯基摩人相像。
“藍田猿人”遺址
和猿人一樣,尼安德特爾人同樣居於洞穴,但並非全部如此,有的尼安德特爾人居茅屋,或紮營而居,或挖掘洞穴壕溝藏身,或搜集石頭築簡陋圍牆,而且往往選擇靠近動物遷徙的路線營造居所,藉保充足肉食供應。此外,他們還誘捕雀鳥和捕魚。他們懂得如何取火,還會用石器將野獸毛皮剝下,加以清理後縫製皮衣,在尼安德特爾考古場地發現的其他物品,包括磨銳的獸牙和石片:還有天然顏料,表示尼安德特爾人弄過某種裝飾美術。而且還能猜測到,他們照顧病人和弱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埋葬死人,一般說來,尼安德特爾人的遺物顯示他們的壽命較更古的直立猿人為長,他們可能有某種形式的宗教信仰。
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人認為他們並未滅絕,抑或被技能更為優越的種族取代或者是與較近的人種雜交,而在持續的進化過程中受到同化。據說,西伯利亞嚴寒地區的“丘丘拉”說話口腔聲音域極為狹窄,這可能是遺傳突變的結果,也可能是顯示他們是尼安德特爾人後裔的跡象。有的學者認為,這些人正在逐漸退居更僻遠的地區,以避開不斷侵犯他們領域的現代文明。因此,俄國革命那些駐防帕米爾山脈的紅軍的士兵,實際上殺死的很可能是一個世上麵臨滅絕的尼安德特爾人。
4萬年前冰川時代最後階段所造成的環境變化,給尼安德特爾人帶來了多大的災難,我們無法猜測,盡管他們具備各種技能和社會組織,但大自然的變化是難以估量的。
那些習慣分析事實,在直接的事實上尋找原因的專家認為,由於尼安德特爾人的頭蓋骨越來越大,導致嬰兒出生越來越困難,導致了尼安德特爾人種的滅絕。
我們希望聽到更多人的想法,尼安德特爾人到底是被同化了?因冰川期絕滅?還是在更僻遠的地方繼續流浪?您的看法呢?
揭開生育女神的秘密
生育是人的任務,似乎又是神的事業,對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山洞中石器時代的藝術家們的繪畫傑作,不少人都略有所聞,這些以獵物為主題的洞穴壁畫,留在那裏已有3萬多年曆史,仍然光潔如新,令人歎為觀止。具有同樣曆史的生育女神的石雕,因鮮為人知而更令人驚歎。“藍田猿人”遺址出土的古劍齒虎牙化石
那些石器時代的雕像,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雕刻作品,她們在伊比利半島至俄國南部的廣大弧形地帶,整個歐洲大陸地區都有發現,在石器時代歐洲狩獵及采集民族定居地方都有類似的史前雕像出土,這些雕像大都既醜陋又細小,有的僅高十至十餘厘米,這些雕像雖然細小而欠美觀,卻是曆來發現的最早雕刻作品,這些雕像用獸骨、象牙或軟石製成,外表形狀怪異,大都為人形體。
現在的人或許認為造形欠美觀,而當年,在這些雕像的創作者們看來,當然覺得美麗得很。事實上,它們幾乎全部是女性的雕像,特別是粗腿,隆胸和大屁股的女性,她們看起來又肥又小,而且有時候連頭部和手腳都不知怎樣才能分辨清楚,這大致能說明那個時代的審美觀;肥胖即美。對於史前人類而言,能生存下去吃飽肚子無疑就是一種勝利。
“藍田猿人”複原頭骨“藍田猿人”尖狀石器古代的文字
3萬5千至一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川期的狩獵采集者所處的世界,和今天的極為不同。那時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為巨大冰層覆蓋。整個地球的海平麵比今天低九十米。因此,現在的不列顛群島和西西裏島,當時與歐洲相連,亞得裏亞海北部幹旱,黑海是內陸海,而現在分開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仍是陸橋,所有陸地都比今天寒冷幹旱,有礙濃密森林生長而利於茂盛草原擴展。今天北歐那些土地肥沃的地區,那時隻是副極帶荒地,但像法國西南部考古發現極豐的地中海地區氣候較為溫和,有點像今日的瑞典或加拿大部分地區,歐洲各大草原有無數的獵物:野牛、毛犀牛和長毛象;駝鹿更是數目眾多的動物,今天卻已滅絕,至於馴鹿和北極銀狐亦向南遊蕩遠至比利牛斯山的地方。因此,至少就歐洲來說,石器時代的人類擁有他們所需的一切肉食、毛皮、獸骨和象牙,在這片遍布野生動物的廣闊土地,每群人類不過二十至三十名的一群群遊牧民族到處漂泊,在一個地點定居數月或數年後,接著繼續遷徙,這樣的生活使我們對在奧地利發現的石製生育女神的身份產生了疑問,因為她手腳短小,既不利狩獵生活也不利經常遷徙,她們肥胖無比的體形已不像是一名勞動者,應當是非從事狩獵采集的人,是富有者的象征,她反映了那個時期男人對女性美具有獨特的觀念,才做成這樣的雕像以表示傾慕之忱,她們的乳房和臀部極盡誇張,這反映了作品的主題,繁殖與哺乳,尤其是陰墳的突出隆起,可以看到母性生殖器崇拜的影子,抑或是女性崇拜的宗教象征,女性因能生育而顯得地位突出。她們之所以能生育似乎又是神的作用,她們隻看到肚子大起來,而人們不能解釋懷孕是怎麼一回事。
圖中是一群早期的南方古猿
這種看法與史前的曆史比較接近,對這種過分凝肥、臃臃腫腫的女性雕像,也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即製作這些雕像的年代為3萬5千至一萬年前,其時是為最後一個冰期,人類的身體必須在夏天獵物、果實和樹葉豐盛之時,拚命吸收營養,儲存大量脂肪,才能度過漫長的嚴冬,人類似乎就是在這個石器時代後期,初次形成“現代”的身體結構。所以建造蔽身之所,以致埋葬死者等等人類特征,按推測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最重要的是這時的人類、具備理性思考能力,兼或有發明創造的本領。
中國古代的大禹治水成功後,人們“降丘宅土”,逐漸從丘陵瘠地搬到平原沃壤居住,開始從事農業生產。
這些狩獵采集者當天氣惡劣,無法在曠野進行活動的時候,可能就圍在篝火邊取暖,或在洞穴中燒烤食物,他們蹲坐在火旁,為了不使雙手閑置,找些事做,把受神的指引或美好的夢想一點點地刻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在冰川時代在天氣這麼寒冷的時刻,他們雕出來的各種人體雕像都是裸體的。從裸體像的造形來看她們不是對身邊物體的臨摹,因為她們的肢體舒展筆直是按人體結構雕刻的,有明顯的創作和想像的成份,這便是我們為什麼判斷有宗教象征可能的原因,因此給她們起名為生育女神。
這些生育女神雕像,多數沒有麵孔,也無顯著的麵部特征,所以麵部的意義遠不如生殖器重要,但是也有少數的雕像風格迥然不同,在法國就曾發現一件發型優美典雅的細小象牙女雕像。另一件在捷克斯拉夫發現的象牙雕像。嘴巴刻成微歪模樣,好像是麵部的神經受損所致。考古學家還認為這具歪嘴雕像,可能就是在附近發掘出土的一個女人的真正容顏,因為這個女人頭骨左麵也是有損傷的,如此說來她就是一個重要人物,現代澳洲狩獵采集者製作的藝術品,亦提供了證據。證明為族人心目中特別重要的人物雕刻肖像和保留肖像,是源遠流長的傳統。而且前麵的女性雕像也都有寫實的痕跡,生育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事,當時人的死亡率極高,要想保證種群的延續就必需要有極強的生育繁殖的能力,巨乳肥臀是現代的審美和趣味標準跟遠古的不同所致,重視巨乳和陰墳的雕刻亦證明了重視繁殖的願望。同時,這些雕像也可能反映當時一般女性都有臀部過肥趨勢,今日卡拉哈裏沙漠各狩獵民族,女人特別容易臀部過肥,而且她們並不認為肥脂過厚醜陋難看,史前人崇尚肥臀更容易理解了。
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知道這些古代女性雕像的用途,但崇拜女性、崇拜女性生殖器是其用途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從比利牛斯山脈至俄國頓河一帶所發現的這類雕像極為相似這一點來看,可確認其間有某種文化聯係,不管這些雕像如何使用,迄今發現的最古人類藝術作品是生育女神,是女性生殖器崇拜。
安魂為何用鮮花
鮮花常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妙齡少女,美麗的鮮花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盡管現代科學家發現鮮花隻不過是植物的生殖器,人們依舊把鮮花看得很神奇,它是那麼的美妙,以致人們越來越迷信鮮花,做任何事都把它當做至高無上的禮物,好像許多無法表達的語言、難以傳遞的情感都要借助鮮花來表達,生日、婚禮、盛大慶典、祝壽以及生老病死那些不能表達清白的感情,都讓鮮花去表白。
對鮮花的迷信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改變了我們對那些世紀傳統的描述,使我們得以重新認識史前文化史曆。傳統的觀點正如17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所說:“在自然界競爭生存的情況下”,生活是“惡劣、殘忍而且為時短暫的。”每一天都是一場為生存而作的鬥爭:每次狩獵都要冒死亡的危險,每次受傷都可能導致送命;每次轉換營地都是前途難卜,不知是禍是福。現代考古學家檢驗過出土的尼安德特爾人骨骼,結果顯示隻有極少數尼安德特爾人因老而死,大多數的人死時都不到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