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老家的村子叫“三潭村”,隸屬於遠平縣吉水公社。村子裏大部分姓陳。他們祖先在中原穎水河一帶,後來遷徙至江西九江,最後在遠平縣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安居樂業。他們根在中原,南遷後落居南方,故被稱為“客家人”。
說起客家南遷,曆史上一共經曆過五次。第一次是為西晉永康元年,時年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大規模反晉王朝的鬥爭,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偏偏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又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麵。為避戰亂,大批漢人西由中原經河南南陽,轉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入江西贛南;第二次遷徙發生在唐代,當時先後爆發了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相對平靜,“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北的三角地帶定居,也有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第三次遷徙是在宋代。北宋亡,宋高宗南渡至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製。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不服奴役,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率兵抗元,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第四次遷徙發生在清代,其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麵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台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則遷往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又恰逢清政府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大量入川;第五次遷徙是在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基本上都是客家人,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有的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