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蘇東坡夢虎(1 / 3)

第一章 蘇東坡夢虎

【原文】蘇東坡知揚州,一夕夢在山林間,見一虎來噬,公方驚怖,一紫袍黃冠以袖障公,叱虎使去。及旦,有道士投謁曰:“昨夜不驚畏乎?”公叱曰:“鼠子乃敢爾!本欲杖汝脊。吾豈不知汝夜來術邪!”道士駭惶而走。

(【明】馮夢龍《智囊》明智部卷七)

【譯文大意】蘇東坡任揚州知府時,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在山林裏麵,有一隻猛虎來咬自己,正在非常害怕的時候,有一個紫袍黃冠的道士用衣袖遮擋住他,喝斥老虎,要它離開。天亮以後,有一個道士前來拜見蘇東坡,問道:“您昨晚是不是受驚了?”蘇東坡喝斥他說:“你這鼠輩竟敢這樣,本來想用棍棒打斷你的脊梁骨,難道我會不知道那是你晚上弄的法術嗎?”這個道士倉皇逃走了。

【闡釋】道士的法術固然狡詐,奈何蘇東坡聰明過人,使道士無空可鑽,白忙一場。

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原文】姚崇與張說同為相,而相銜頗深。崇病,戒諸子曰:“張丞相與吾不協,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沒後,當來吊,汝具陳吾生平服玩、寶帶、重器羅列帳前。張若不顧,汝曹無類矣。若顧此,便錄致之,仍以神道碑為請。既獲其文,即時錄進,先礱石以待,至便鐫刻進禦。張丞相見事常遲於我,數日後必悔,若征碑文,當告以上聞,且引視鐫石。”崇沒,說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敘致該詳,時謂“極筆”。數日,果遣使取本,以為辭未周密,欲加刪改。姚氏諸子引使者視碑。仍告以奏禦。使者複。說大悔恨,撫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明】馮夢龍《智囊》明智部卷六)

【譯文大意】唐代時,姚崇和張說都擔任丞相,但是兩人間結怨很深。姚崇病重時,告誡他的幾個兒子說:“張丞相與我不和,但是他這個人一向奢侈,尤其愛好服飾玩物。我死了以後,他一定會來吊喪,你們把我在世時用的服飾玩物、寶帶和貴重的器物都陳列在帳前。張丞相如果不看這些東西,你們就必死無疑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選他看中的送給他,並且請他為我寫一篇神道碑的碑文。拿到這篇碑文當即就要抄錄下來,先磨好石碑等著,回來後立即把碑文刻上,然後把碑文送呈皇上過目。張丞相考慮問題通常比我慢,幾天之後他一定會後悔,假如他想來要回碑文,你們就應該告訴他已經送去給皇上看了,還要帶他去看刻好的石碑。”姚崇死後,張說果然來了,對陳列的器物看了好幾遍。姚崇的家人完全依照姚崇的囑咐做了。等到碑文寫出來,對姚崇的生平事跡敘述得很詳備,當時人們稱作“極筆”。幾天之後,張說果然派人來索要原稿,說是言辭還不夠周密,要作一些刪改。姚崇的兒子們帶著來人去看了刻好的石碑,並且告訴他已經把碑文奏上給皇上過目了。來人回去複命,張說非常悔恨,拍著胸脯說:“死姚崇能算計活張說,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闡釋】姚崇能夠使生前的周密計劃在他死後起到如期的效用。也是因為知己知彼,對他的對手了如指掌。

程昱守鄄城

【原文】程昱守鄄城,兵僅七百人。操聞袁紹在黎陽將南渡,欲以兵三千益之。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不來攻。若益以兵,則必攻,攻則必克。”紹果以昱兵少,不肯攻。操謂賈詡曰:“程昱之膽,過於賁、育。”

(《智囊·兵智部》)

【譯文大意】三國時,程昱守鄄城,手下隻有七百兵丁。曹操聽說袁紹將在黎陽南渡,想派三幹兵丁補充給程昱。程昱不肯接受,他說:“袁紹擁有十萬大軍,自以為所向無敵,現在他看我的兵這麼少,必然不會來攻我。若給我補充兵源;袁紹定來攻我,那我就必敗無疑了。”袁紹果然因為鄄城守兵太少不肯來攻。曹操對賈詡說:“程昱的膽量,勝過古代勇士孟賁、夏育。”

【闡釋】程昱深知袁紹驕傲自大的心理,因而違背常規,不在寡兵守城的情況下添加兵力,始終讓袁紹覺著鄄城不值得攻占。當然這種計謀要承擔的風險極大,不經過科學論證是不應貿然實施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跟程昱的五百人守鄄城計如出一轍,所不同的隻是諸葛亮當時已麵對兵臨城下的情況,自然更擔風險。

太子的廢與立

【原文】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麵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鴻亦自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既立承乾為太子,複寵魏王,願先指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入宮。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形於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泰之言矣。上麵責承乾,承乾曰:“臣為太子,複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耳。今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丙戌,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禦承天門樓,赦天下,釃三日。上謂侍臣曰:“我若立泰,則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承乾與治恐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太宗貞觀十七年)

【譯文大意】唐太守曾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承乾品德不佳,太宗並不喜歡他;魏王李泰多才多藝,得到太宗寵愛,他見太子失寵,便想取而代之。李承乾迫於形勢,企圖謀反,事情敗露後,被太宗廢黜。

太子李承乾獲罪之後,魏王李泰便每天進宮侍奉太宗。太宗當麵許諾立他為太子,岑文本、劉鴻也勸太宗立魏王李泰;而長孫無忌卻執意請立晉王李治。太宗對侍臣說:“昨天青雀(李泰)投入我的懷裏說:‘我到今天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個兒子,我死之後,希望陛下將他殺死,傳位給晉王李治。’誰不愛自己的兒子,朕見他這麼做,心中十分愛憐。”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此言大為不妥。希望陛下慎重謀劃,不要出現失誤。陛下萬歲之後,魏王占有天下,他怎麼肯殺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晉王呢?以前陛下立承乾為太子,卻又寵愛魏王,對他的禮遇超過了太子,以致造成這天這場禍事。承乾謀反之事剛過,足可以為借鑒。陛下如今要立魏王為太子,要先安置好晉王,才能使政局安穩。”太宗流著淚說:“朕還不能決定如何處置。”說完站起身,且到宮內。魏王李泰害怕太宗立晉王李治為東宮太子,就對他說:“你和李元昌關係友善,現在他謀反未遂已自盡,你一點不但心麼?”李治聽到此話滿臉憂愁。太宗則很奇怪,多次問詢原故,李治便將李泰所言告訴了太宗。唐太宗很失望,開始後悔說過立李泰為太子的話。太宗曾當麵指責李承乾,李承乾說:“我已貴為太子,還有何求?隻是因為李泰謀害我,便經常與朝臣商議保全自身之策,那些不逞之徒趁機教唆我圖謀不軌。如今若立李泰為太子,就正好符合他的謀劃。”四月丙戌(初七),唐太宗下詔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太宗親臨承天門樓,大赦天下,飲宴三日。太宗對侍臣說:“朕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之位可以苦心謀劃而得到。太子失德背道,藩王窺伺其位,兩者都應摒棄,這一原則從今後傳給子孫,永為後代效法,而且李泰為太子,承乾、李治二人都難保全;立李治為太子,承乾、李泰均能安然無恙。”

【闡釋】唐太宗謀慮深遠,不因自己所愛而輕易設立皇位繼承人。經曆幾番斟酌權衡,終於決定冊立置於矛盾紛爭之外的李治為太子,既避免了兄弟相殘,又警示後人:太子之位,失德背道之人難以勝任,苦心圖謀者亦不可得。

蜀公的為官之道

【原文】範純夫言:曩子弟赴官,有乞書於蜀公者,蜀公不許,曰:“仕宦不可廣求人知,受恩多,難立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