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愛的語錄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宋應星,又名宋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今江西省奉新縣)北鄉人,生於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宋應星畢生研究學問,著書立說,對科學技術的研究,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特別是他撰寫的《天工開物》一書,被西方人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宋應星祖上原姓熊,為逃避災禍而改姓宋。曾經很有名望,但到宋應星時,家道衰敗,人丁不旺,父宋國霖自幼體弱多病,30多歲還沒有子嗣,偏偏家裏又遭逢大火,日子更不如從前,娶了二房妻子魏氏後,生下兩兒,宋應星是魏氏的第二個兒子,在兄弟裏排行老三。
宋應星天資聰穎,特別是記憶力出眾,他和胞兄弟及叔伯兄弟在家塾裏讀書,七八歲時寫的詩文,就已讓大人們另眼相看了。而他博聞強記的能力更使老師大為驚異,記得速度快而且聽幾遍即可記住。宋應星年紀漸長,更懂得時間的可貴,孜孜不倦地鑽研起學問來。他讀書十分廣泛,哲學、地理、數學、工藝等,幾乎無所不讀,而且讀得很認真,為他以後的出色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封建時代的讀書上,出路隻有一個,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家族裏讀書之人若沒有功名,混不上個一官半職,就覺得臉上無光。宋國霖當了一輩子的秀才,非常希望兒子們成才,為他們家改換門庭,催促宋應升、宋應星兩人同去應考。在南昌府的鄉試中,兄弟兩人雙雙得中,成為舉人。在錄取的名錄上,宋應星在109人中,名列第三,他的哥哥名列第六,這兄弟倆的優異成績,一時被人傳為佳話,人稱“奉新二宋”。這一年,宋應星29歲。
宋應星留心實用之學,凡是對國計民生有直接關係的學問,他都認真觀察和研究。尤其對哲學和科技興趣很大。但科技在當時地位很低,在父兄壓力之下,宋應星和哥哥先後5次進京參加會考,但均未考中。10來年的光陰就在一次次的希望與失意的交替中過去了,這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29歲到45歲的寶貴時光就如此逝去,是多大的損失啊!
宋應星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研究,使他想動手寫一部這方麵的專著。為得到有利的工作條件,他想辦法求得了個小小職位。在印刷技術相當落後的條件下,要出版書籍是相當困難的,私人的著作得自己掏錢,請刻字匠,買木板和紙張,一刻就是經年累月,然後再一張張地印刷裝訂。宋應星作為縣學的校長,工作較空閑,在四年的任期裏,他不停地寫作,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從哲學、政治、天文到旁律等,都有專著出版。他的著作相當一部分沒有流傳到今天來。
宋應星的所有著作當中,最有影響的要算是《天工開物》。《天工開物》這部巨著是宋應星搜集、整理、編撰的關於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第一部專門著作。全書共分為18卷。內容涉及到栽培、養蠶、紡織、染色、顏料、糧食加工、製糖、釀酒、燒瓷、造紙、采礦、冶鑄、錘煉以及兵器和舟車製造等等,幾乎包含了當時所有重要農工業部門的生產技術和生產過程。《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述了當時我國許多比較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比如在冶煉方麵,記述了當時已經出現的煉鐵聯合作業,灌鋼、煉鋅、泥型鑄釜、失蠟鑄造等方法,其中不少工藝,今天仍在使用著。又如在生產刀剪上的夾鋼、鑽鋼技術,以及在紡織上許多技術,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工開物》出版後,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很快就傳入日本,受到了日本人民的重視,將它翻刻印行,以指導日本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
宋應星的出色成果,顯出他的博學多才,又加上教導學生有方,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才幹,因此得到人們的普遍好評,受到了上級官員的好評。升任福建汀州府主管刑律。由於他正直廉潔,以法量刑,所以在當地人民當中很有聲望,但宋應星是個搞學問的人,無意於久在官場,任期未滿就早早地辭職離任了。
明祟禎十五、十六年,農民起義如山洪般爆發了,明政府人才短缺,又提拔宋應星任亳州知府。宋應星同樣沒有留戀,不久告老還鄉了。
清朝順治皇帝當政的末年,80多歲的宋應星離開了人世。
《天工開物》這部書,距今已有300多年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但是從《天工開物》這本書中,我們仍可以看到人類的科技在童年時期走過的痕跡,並為聰明勤勞的中國人的創造發明而感歎不已。
千古奇人——徐霞客
明代有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在我國古代地理學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就是被稱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
徐霞客出生在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是南直隸的江陰(今江蘇江陰縣)人。自小好學,尤其喜愛曆史地理、遊記和地方誌三類的書。獲得了不少地理方麵的知識。他善於獨立思考並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閱讀,徐霞客對一些陳陳相因的固定說法,產生了懷疑,但他最大的疑問還是長江的起源和長度。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實地考察的願望在他心裏萌生了。
徐霞客19歲那年父親去逝了,服孝3年期滿後,他便開始準備外出旅遊,考察祖國的四川,隻是還顧慮到年邁的母親在家無人照管。母親知道他的心事,對他的誌向表示支持。在母親的支持鼓勵下,徐霞客踏上了考察祖國地理的征程。
徐霞客首先遊覽了離家鄉不遠的太湖,登上了東西洞庭山,又北上拜孔廟,登泰山,遊覽了北京。接著,南下浙江,攀登了落伽山、天台山、雁蕩山。對奇異的景觀,徐霞客必然要親自登臨一番。第二年,徐霞客又遊覽了古都南京,攀登白嶽,遊覽黃山,而後南下福建,爬了武夷山。每次旅遊回來,他都向母親講述一路的風土人情,山川奇秀和路途險阻。母親聽了非常高興,並以73歲的高齡,陪兒子遊覽了荊溪南邊的張公洞和善卷洞。山洞裏十分崎嶇,無光線無道路,山石潮濕,走起來非常艱難。母子倆依靠火把的亮光作了番艱辛的遊覽。送母親回家後,徐霞客又遊廬山,上仙遊山,訪嵩山,攀華山再轉折向南登臨武當山。
不久,母親病逝了,守孝期滿後,徐霞客於崇禎元年(1628年),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從這以後的13年中,他遊曆了北京附近的盤山,山西的五台山和北嶽恒山,又三遊福建,五訪浙江,並南下廣東,攀登羅浮山。之後又西下江西,經湖南、廣西、貴州,到達祖國的西南邊陲。
徐霞客不怕艱險,不辭勞苦,對封建迷信的威脅也不屑一顧。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徐霞客到達湖南茶陵。聽說這裏有個深不可測的麻葉洞,便要進去探訪。但當地人傳說此洞有神龍和妖魔鬼怪,隻有法術高的人才能進去。徐霞客毫不動搖,毅然進洞,出洞後安然無恙,當地人都把他當成有法術的神人看待。
徐霞客遊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但最讓他難忘,最艱險的登攀還是在祖國的大西南。那裏人煙稀少,路途險阻,要探訪高山幽穀,危崖深澗,更得有敢於冒險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崇禎十二年,他和仆人一起去雲南考察,在從固棟去南香旬的途中,徐霞客一人攀緣一個無路的坐落在山峰上的洞。山峰陡峭的坡麵,無任何可以安全托身的地方,他踩著石棱,揪著草根向上爬,後來連草根也沒了,隻剩下裸露著的石岩表麵,碎石塊還嘩啦啦地往下掉。徐霞客將身體緊緊貼在岩石上,幸虧抓住了一塊較牢固的大石頭,才能一隻手一隻腳地懸空向旁邊移動。經過很長時間,才到達洞口。考察完洞口,徐霞客想換個方向下山,卻沒有道路,這時他又發現還有一個向南的洞口,就又奮力攀登。徐霞客在他的遊記裏詳細地記載了這段攀登的過程。他說:“我這輩子遊曆過的地方,沒有比這一次更危險的了。
徐霞客白天進行實地考察,晚上總是不顧疲勞,在燈下或篝火旁寫下了當天的見聞。聞名世界的《徐霞客遊記》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的。《徐霞客遊記》的成就是非常高的。它不僅是一部題材廣泛,篇幅宏大的優美的遊記散文記,而且是一部論述精嚴、見解獨到的科學論文。
徐霞客在地理學上有許多傑出的貢獻。他糾正了自古以來“岷山導江”的說法,指出長江的正源是金沙江,還把長江流域的範圍劃到了北到陝西,南達五嶺的區域之內。他對桂林七星岩整個山體的考察,特別是對北、西和東南麵的15個岩洞的分布狀況作出的記述,竟和今天用科學儀器實地測量得到的數據大體相等,他的科學成就之突出,達到了如此驚人的程度。通過大麵積的勘查,對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分類和成因,都作了準確的描述和科學的解釋,比歐洲同一課題的講究早出了150年到200年的時間。世界著名的科學史學家、英國的李約瑟博士評價說:“《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17世紀學者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的評價是並不過分的。徐霞客所作出的超世代的貢獻,永遠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驕傲。
馮夢龍編錄《三言》
明代的文學發展,在吸收宋元文學養料的基礎上,迎來了自己的一個新高峰,成就最為突出的就是章回小說和擬話本小說。
在明代手工業和商業大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之後,黃河上下,大江南北,長城一線,運河兩岸,甚至遠到西南邊疆,無數的大小城市和鄉村集鎮紛紛出現。在這些商品疏散,商旅農工雲集的地方,演藝娛樂的形式也發展起來,特別是“說話”,更為大家所喜聞樂見。一些文人也開始摹仿,編寫起白話小說,因為是仿照宋人話本的形式,故稱為擬話本。有人將精彩的話本和擬話本加以輯錄編選,在進行這項工作的人中,成就最突出,貢獻最大的當首推馮夢龍。
馮夢龍,字猶龍,長洲(今蘇州)人,當時蘇州極盡人間之繁華,是市井氣息最為濃厚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大街小巷縱橫如網,店鋪樓台,鱗次櫛比,手工業作坊星羅棋布,橋梁飛越如同一道道彩虹。南北的珍奇物品薈萃於此,歌台舞榭的演出終日不絕。馮夢龍在這樣的城市裏長大,耳濡目染,對市井生活有了深刻細致的了解,他喜歡看戲聽書,對說話人的表情極感興趣。馮夢龍由喜歡聽書發展到喜歡搜集話本。由於明代思想的發展,及傳統反道學的學說影響漸廣。馮夢龍受這種解放思潮的影響,認為話本這種通俗文學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它可以使放浪的人改邪歸正,使卑怯的人敢作敢當,使輕薄浪子厚道老實,使愚頑駑鈍的人頓然醒悟。它比儒家經典更能感動人,比歌頌聖賢的詩歌更能流傳,馮夢龍基於這種認識,廣泛搜集話本和擬話本,進行整理和加工工作。他自己動筆,對這些話本和擬話本作了潤色或是重新改寫,並且自己也創作了一些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