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韜武略(1 / 3)

第一章文韜武略

劉秀身先士卒鼓士氣

行軍打仗,重要的在於軍隊的士氣,所以有頭腦的將軍一定懂得鼓舞士氣、戰勝敵人的奧妙,光武帝劉秀就是一個明白作戰心理,能夠身先士卒鼓士氣的統帥。

當初劉秀在打天下時,經曆了重重困難。在昆陽之戰中,義軍被王莽大軍團團圍住,情況十分險惡。劉秀突圍搬來救兵後,眾將仍舊顧慮重重,有的缺乏打敗敵人的信心,有的甚至怕因打仗而損失掉自己的財物。劉秀意識到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士氣高昂才能取勝的道理,他勸說眾將:“敵人雖然人數眾多,但隻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隻要我們團結一致、樹立信心,則必勝無疑,等我們取勝之後,金銀財物,應有盡有。如果大家一味退縮,敵人攻下城來,隻怕性命都不保,還談什麼財物呢?”一番話穩住了軍心,大家異口同聲地讚成劉秀的意見,決定英勇地與敵人決一死戰。

劉秀為了繼續鼓勵士兵的鬥誌,自己作出無所畏懼的樣子,主動要求率領先鋒隊,迎戰王莽軍隊。兩軍對壘時,劉秀衝入敵陣,身先士卒,一氣殺死敵人數十名。將士們見此情景,抖擻精神,向敵陣猛殺過去,把敵人殺得落花流水,取得了殺敵近千人的首戰勝利。

劉秀在鼓舞士氣的同時,還假造情報,說義軍已經攻占了宛城,即將派援軍前來解昆陽之圍,又派人把這個假情報散播到敵人陣營裏去,製造假像,進一步打擊敵人的士氣。在劉秀的精心謀劃下,義軍取得昆陽大捷,為東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如果缺乏高昂的士氣和必勝的信心,是無法與強敵作戰的。劉秀作為一軍將領,深知士氣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因勢利導,巧妙地說服了眾將兵。但軍隊的士氣光靠主帥的口頭鼓勵是不行的,還要主帥在鬥爭中作出好樣子。《黃石公三略》中有言:“以身先入。故其兵為天下雄。”劉秀在作戰中身先士卒的行動起了極大的鼓舞士氣的作用。另外,劉秀還懂得一邊鼓舞自己軍隊的士氣,一邊打擊敵軍的士氣,使作戰更順利地進行。昆陽大捷是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取勝的原因很多,但劉秀能夠巧妙地提高將士們的士氣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鼓勵士氣成為一種領導藝術,不僅適用於前線作戰,而且也適用於安定環境的工作。如果互相合作的人在一塊兒,毫無信心地混天聊日,工作是不會有成效的。在安定環境中鼓舞士氣,也要領導者身先士卒,無所畏懼地挑起重擔,才能帶動他的部下一同上陣,完成任務。

曹操智用三將

三國時在領導眾將方麵最有才能的大約是曹操。他手下謀士雲集,戰將林立,但曹操能擇人任勢,調度得當。張遼、李典、樂進三將守合淝的故事,充分體現了曹操卓越的領導藝術。

張遼、李典,樂進素日不睦,但曹操卻派他們三人共守合淝。當時,孫權拿下皖城之後,便乘勢直逼合淝。而張、李、樂三人意見不一,進退難定,形勢異常緊張。就在此時,曹操忽然派人送來一個木匣,上麵寫著“賊來乃發”四字,在密匣的來書中,曹操對合淝的防禦作戰作了具體的安排,指出:“如果孫權兵至,張,李二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三人看後,決定對敵作戰。張遼提出自己親自出擊,決一死戰,表現出豪邁的氣概、寬廣的胸懷。李典起初沉默,但後來終於被張遼的行為所感動,表示願意聽從指揮,放棄舊怨。樂進本是個模棱兩可的角色,有些怯戰,這時也決定守住城池。三個素皆不睦的人變成了團結對敵的夥伴,並最終取得了合淝保衛戰的勝利。

曹操的領導藝術首先在於他熟悉將軍們的個性;其次他能夠使三個素皆不睦、個性不同的人互相補充,充分發揮戰鬥力,表現了一種高超的威嚴與才幹。

領導部下,不一定在堂前說教,也可以製人才在千裏之外,這就需要智慧與威信了。同時,讓幾個不同性格的人去做一件事,有時勝過“清一色”的人選。因為他們可以取長補短,異中求同,使軍事決策更科學。

張遼等人是將帥之才,而曹操是領導他們的更高層次的統治者,正如劉邦所說,是“將將”(領導大將)之才。這樣的人更需要知人善任,不可有絲毫差錯。

諸葛亮以信為本退敵兵

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之前,長史楊儀曾向他進了一個分兵輪戰的建議:“數次興兵,軍力疲憊,糧草又很難供應及時;現在不如把軍隊分成兩班,以三個月為期,循環作戰,徐徐而進,中原就有希望攻下了。”諸葛亮采納了楊儀的建議,率一半軍隊前去作戰,另一半軍隊休整、種田,以百日為期限,輪流作戰。

卻說這日輪流作戰的日子來了,諸葛亮便令前線部隊各自收拾起程,準備返回後方。誰知剛剛下令,哨兵來報告,說曹軍20萬前來助戰,司馬懿親自點兵欲攻鹵城。在這新兵未到,老兵欲行,敵人即將發起大規模進攻的危急時刻,部將都極力勸諸葛亮將換班人馬暫且留下,待新兵來到再返回後方,但孔明卻說:“我孔明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然已經有令在先,怎麼可以失信於他們呢?況且應該回去的蜀兵都已經收拾好,他們的父母妻子在家裏倚門而望,盼望他們的親人回家。我現在即使麵臨大難,決不能再留他們了。”於是,孔明傳令:“叫那些應該回去的士兵,當天便起程吧。”當眾軍聽說此事後,群情激奮,他們一致要求留下來抗敵。他們發誓說:“我們就是舍上一條命,也要殺退魏兵,報答丞相的恩德信義。”孔明不允許,但眾軍堅決要戰,不願回家。於是,諸葛亮下令部隊出城安營,以逸待勞,迎擊魏軍。結果,當倍道而來、人疲馬乏的曹魏西涼援軍到達城下,剛要紮營歇息時,群情激昂的蜀軍突然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個個奮勇,人人爭先,把雍、涼人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古人說:“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這裏講的“信”,就包含著信任、信譽、信義之意。統帥用兵命將,隻有守信用,嚴明軍紀,嚴格照章辦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部隊的信任。而信任本身就是力量,就是希望之光。

種世衡誘之以利巧練兵

宋朝名將種世衡,曾經在延州的清澗城做了很長時候的官。清澗城靠近邊境與西夏交界,當時黨項族人經常騷擾邊境,搞得百姓不得安寧。鑒王清澗的守備力量薄弱,鍾世衡想提高軍隊和地方百姓的軍事素質,決定先讓他們練習射箭。守備軍兵習武射箭是應該的,可是當地百姓不以為然,連看都懶得看。種世衡就想了個辦法,讓人用一塊銀子作為箭靶的靶心,誰射中靶心,銀子就歸誰,無論男女老幼,和尚、道士。這一下大家來了興致,練習射箭的人越來越多。能射中靶心的也越來越多,甚至一些婦女都能射中靶心。為了提高百姓的射箭技術,他用同等重量的銀子把靶心改小,使人們射箭準確度越來越高。

官府每年都征集民工服徭役,人們常因徭役的輕重而爭吵,種世衡就讓他們比賽射箭,誰中靶心,就可選擇好的去處。另外,犯了過失的人,種世衡讓他們射箭,誰射中靶心,就免於處分。

從此,清澗城中不僅人人都會射箭,而且神箭手比比皆是,令西夏軍不敢輕易騷擾。

種世衡運用《孫子》中“利以誘之”的策略,達到了強兵的目的。

宋太宗巧理不虞事

一天,宋太宗在北園宴請幾個臣下,殿前都虞侯孔守正和王榮等都在其中。幾經交杯換盞,不知不覺竟喝得酩酊大醉,孔守正誇起自己守邊疆的功勞來了,王榮醉醺醺,聽他如此說,心中大為不快,就插話說:“論起守邊疆的功勞你哪裏比我大。”二人由此爭吵起來,也不顧太宗在場,吵得麵紅耳赤,不可收拾,全然失去了君臣之間的禮儀。

侍臣看到如此情況,奏請皇上把二人抓起來押到吏部治罪。太宗不同意,派人把他們送回家。第二天兩人酒醒之後,後悔不已,知道自己亂了君臣之儀,闖下了欺君的滅門之罪,連忙穿上朝服到金鑾殿向皇帝請罪。二人見了皇帝急忙叩頭跪拜,解釋自己昨天是酒醉,在皇上麵前有失檢點,情願受罰領罪。沒想到太宗隻是淡然說:“昨日朕也喝醉了,不記得發生了這樣的事。”這樣,太宗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問題解決了。二人再跪拜謝恩,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暗自告誡自己,此次太宗沒有治罪,以後千萬要小心從事,不能再犯。

喝酒本來是件愉快的事,但酒能亂性,請人喝酒又要讓人不失檢點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因為酒後失態治人以罪,弄得不愉快就更不應該。宋太宗深明此理,采取佯裝不知的策略。佯裝不知,並非不知,這樣做既不丟失皇帝的體麵,又給了臣下一個台階,同時又暗中告誡了孔守正二人,以後不可再犯,真可謂三全其美。這才是真正的“難得糊塗”。

將帥之材的城府

從隆中到成都,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無不了然於胸,故而能在大小戰場上縱橫捭闔。究其神機妙算的本源,乃是知識的功底。作為將帥之材,諸葛亮上懂天文,下通地理,文能著《隆中對》,武能演“八陣圖”。單說草船借箭的故事,盡管被渲染得近乎浪漫,但卻不是純粹的憑空構想。正像東吳謀臣魯肅問諸葛亮何以知道三日內必有大霧時,諸葛亮的回答一樣:“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正是這些廣泛而深厚的知識,才使魯肅衷心佩服“孔明真乃神人也!”

知識是展大誌、行大業的基礎,知識越豐富、越細密,就越能促使思維嚴密、分析透徹,並且在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狀體係中少失誤而多“錦囊妙計”。簡言之,知識是縱橫捭闔的前提。

朱元璋大義得人心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春天,朱元璋準備攻打浙江一帶,發兵前,他先派主簿官吏蔡元剛前往慶元,希望能招降其守將方國珍,以減少不必要的兵戈相爭。

方國珍是個老奸巨猾的家夥,見朱元璋派人來招降,便對部下眾將說:“現在看來元朝大勢已去,滅亡隻在早晚!我看各路英雄豪傑中,也就是朱元璋所統轄的軍隊紀律嚴明,勢不可擋,如果我們與他相抗衡,無疑是拿雞蛋碰石頭,自找苦吃。不如就暫臣佯作歸順,一來可以等待時機,觀察時局將怎樣變化;二來還可以他為援,告誡西敵張士誠和南蠻陳友定不得窺視我也。”言畢修書一封,並遣使者送給朱元璋,答應順從他。為使他相信,還將溫州、台州、慶元三郡奉獻給朱元璋,遣次子方關至朱元璋處

朱元璋得知後,重賞方關並讓他回到方國珍身邊,同時代去朱元璋的話:“古代聯袂雙方結盟發誓,是怕有人不守信用。後來因為盟誓也不能約束住一些無恥之徒,才想出了相互交換人質做抵押這種不友好的辦法。現在你們即已經誠心歸附我,隻要以誠相待就夠了。沒必要押什麼人質。”此後不久,朱元璋就封了方國珍官爵。因為他心懷鬼胎,又找不出推辭的理由,隻好假稱有病,遲遲不肯接受。朱元璋識破了他的詭計,旋即修書一封告曰:“當初我認為你是識實務的俊傑,才封官加爵,讓你統領一方。不料你卻欺騙了我,想利用你兒子作人質這種關係來暗中察探我的虛實。請你千萬不要忘記,聰明的人可能轉勝為敗,賢明的人也可因禍得福。獲得幸福的需要原因就是要以誠待人,希望你三思……”

方國珍見朱元璋如此明察秋毫,無計可施,隻好命人帶著金銀財寶、飾物鞍轡等東西前來謝罪。朱元璋語重心長地對他的使者說:“請轉告方國珍,我統一天下所急要的是文武將相棟梁之材;所急需的是糧食,布匹。此外的珍玩奇寶都不是我感興趣和需要的。”言畢令使者將禮物原封不動地帶了回去。

這件事一經傳開,大江南北的仁人誌士紛紛前來投奔朱元璋,為他統一天下,建立明朝助上一臂之力。

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的農民起義隊伍中漸漸取得領導地位,不斷發展自己勢力,終至推翻元朝,建立起強大的明朝,是與他的足智,多謀,深明大義等品質分不開的。從他對待方國珍這件事情上,就充分體現了他的寬大襟懷。

恩威並施 賑災安民

清朝道光年間,江忠源出任浙江秀水知縣。時值江浙一帶發生水災,波及秀水,江忠源不得不全力以赴辦理賑災事項。由於賑濟糧款數量不多,再加上一些商人乘機抬高米價,激起了災民的憤怒,出於無奈,災民哄搶了幾家米店和一些富戶,使得地方上的社會秩序一片混亂。

為了應付這個局麵,江忠源采取了恩威並施的辦法。他首先采用武力,對哄搶事件進行製止,捕捉了100餘名帶頭哄搶的要犯。為了殺一儆百,他將其中一名情節最嚴重者處以死刑。餘者則全部關入牢中。然而他知道,要想真正煞住哄搶之風,隻用強硬的手段是不行的,必須要解決百姓們的生計問題,即籌集更多的錢款,賑濟災民。然而,當地的富商大戶都吝嗇得很,不肯多出。於是江忠源想出了一條迫使他們多出錢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