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博采眾議
蹇叔哭秦師
秦穆公準備出兵偷襲鄭國,上大夫蹇叔上前勸阻道:“不行。我聽說,偷襲別國城邑,用戰車不能超過百裏,用步兵不能超過30裏。作戰都是憑著士氣高漲、力量強大時到達,進攻才能勝利,而撤離才能迅速。現在要行軍幾千裏,還要經過其他諸侯國的領土。調動大軍偷襲很遠的國家,人馬趕得精疲力竭,而對方卻早已有了防備。請三思而後行。”穆公沒有聽他的勸告。於是蹇叔將遠征的軍隊送到東城外。對主將孟明痛哭著說:“孟明啊,我能看到你們出發,卻看不到你們回來了!”他向隊伍中他的兒子鄭重告別說:“晉軍如果狙擊秦師的話,一定是在崤山。那兒有兩座山,南山有夏王皋的墳墓,北山是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地勢十分險惡。你們一定會死在這兩山之間。我就到那裏給你們收屍吧!”穆公知道了這事很不高興,叫人責備蹇叔:“我派兵出征,勝負未決,你卻哭著送行,這是在給我的軍隊哭喪啊。”蹇叔回答說:“我怎膽敢給軍隊哭喪。我已年老,兩個兒子都跟著軍隊一起出征。等到班師回國,不是他們戰死,就是我老死了,所以我才忍不住哭啊!”
秦師出征經過周的都城,行進到臨近晉國的時候,遭到晉軍的突然襲擊。晉國的先軫率軍將秦軍截在崤山,將他們打得大敗,秦軍的三個主帥都做了俘虜。當他們幾經周折終於回到秦國時。秦穆公身穿色喪服,到城外迎接,後悔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害他們吃了敗仗。
由於秦穆公犯了“勞師以襲遠”的兵家大忌,又不聽蹇叔很有遠見的勸告,終使秦師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江乙巧諫楚王
楚王自從任用昭奚恤後,就隻同他商議國事。昭奚恤惟恐別人搶了自己在楚王身邊的地位,時常阻止別人來見楚王。江乙想見楚王,一連幾次都被昭奚恤拒之門外。好不容易有一天,江乙終於見到了楚王。他對楚王說:“有一個人寵愛自己的狗。狗向井裏撒尿,被鄰居看見了。鄰居想去告訴這狗的主人,卻被狗擋在門外。現在昭奚恤經常阻擋我,不讓我見到大王,就像惡狗堵門一樣。大王隻親近專門說好話的人,而疏遠喜歡直言指錯的人。然而世上有子殺父、臣弑君的惡人,大王卻始終不知道。這是因為大王隻愛聽別人稱頌您,不愛聽別人的指責啊!”楚王聽了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今後一定不再偏聽讒信了。”
許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在直言進諫有困難的時候,就采取講寓言,打比方的辦法來暗示和打動君王,很生動具體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富有文采和感染力,所以收效很好。可見婉轉進言,也是一門藝術。
鄒忌撫琴進諫
齊威王剛即位時,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九年之間,齊國屢遭侵犯,抬不起頭來。一天,有人求見齊威王,自稱“名叫鄒忌,擅長彈琴。聽說大王愛好音樂,特來求見。”齊威王召見了他,在他麵前擺上一張琴。鄒忌撫著琴弦卻不彈。威王問他為何不彈,他放下琴,嚴肅地說:“臣所知的是琴理。琴應用來禁止淫邪,改邪歸正。伏羲造琴時,使琴身仿佛宇宙天地,也有尊卑君臣之道。濁音寬而不弛,是為君之道;清音廉而不亂,是為臣之道。文王和武王在宮、商、角、羽、徵之外又各加一弦,文弦是少宮,武弦是少商,像征君臣之恩。君臣相處融洽,政令和諧,治國之道也不過如此。”
威王說:“先生既知道琴理,一定會懂琴音,請試彈一曲吧。”鄒忌答道:“臣以琴為事業,就懂琴音;大王以國家為事業,為什麼就不懂為國之理呢?現在大王撫國而不治,與臣撫琴而不彈有什麼不同?臣撫琴而不彈,不能使大王舒暢愉快;大王撫國而不治,就恐怕不能使千萬百姓舒暢愉快了!”威王大驚,醒悟地說:“先生以琴諫寡人,寡人已經明白了。”然後鄒忌勸威王節製享樂,分辨忠佞,安撫人民,演練軍隊,經營霸王之業。威王十分高興,便拜鄒忌為相國,治理國家。
鄒忌撫琴諫齊威王,是臣子巧妙進諫的一個生動的例子。
齊宣王娶醜女
齊國在馬陵大敗魏軍後,威名大振,諸侯畏服。齊宣王自恃強大,從此耽於酒色,天天騎射遊樂,聚養大批空談遊說之士,不理實政,對直言忠諫拒而不聽。
有一天齊王正在設宴遊樂,無鹽醜女鍾離春來求見,說她四十多歲還嫁不出去,願入後宮掃地。齊王見她背駝頸粗,指長腳大,蓬發破衣,奇醜無比,說:“我宮中已不缺人,你醜得不容於鄉裏,而以平民身份想來碰我這一國之君,是有什麼奇才嗎?”鍾離春說:“我會隱語之術。”齊王命她立即表演,作假就要殺頭。鍾離春抬抬眼睛,咬咬牙齒,舉手四次,拍拍膝蓋,口呼“完了!完了!”宣王不懂。鍾離春說:“我抬眼是替大王觀察烽火之變,咬牙是代大王懲罰拒諫之口,舉手是替大王揮走阿諛之臣,拍膝是替大衛拆掉遊宴之台。”齊王大怒,要殺掉她。鍾離春說:“請讓我說完大王的四個過失再死。我聽說秦國日漸強大,不久就要進犯齊國,而齊國軍隊疲弱,所以為大王抬眼觀望。大王耽於酒色,不理國政,不聽忠諫,所以為大王咬牙納諫。大王寵信逢迎善媚、虛談不實的大臣,於國不利,所以為大王揮手將他們趕走。大王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國力空虛,所以拍膝為大王拆掉。大王因這四個過失,偷安一時,後患無窮。大王如果聽從,我雖死無恨!”宣王感歎說:“不聽鍾離之言,我不知過失多深!”立即罷宴歸宮,立鍾離春為正後。從此宣王招賢納士,疏遠佞臣,遣散遊說之士,以田嬰為相國,孟軻為上賓,齊國終於大治。
《東周列國誌》感歎這件事說:“六宮粉黛還如花,醜女無鹽敢自誇。指點安危言鑿鑿,滿朝文武不開牙。”鍾離春無貌有才,齊宣王有眼力也有氣度,使齊國日漸強盛。
周亞夫從善如流
漢景帝時,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周亞夫被漢景帝任命為太尉,負責統帥各路軍隊平定叛亂。
周亞夫率軍隊從京師長安出發後,很快便趕到霸上。他準備從壩上出發,經過殽黽之間的山路,向叛軍進攻。正當他準備發布進軍命令的時候,有一個部下叫趙涉遮的,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吳王早就網羅了不少亡命之徒,這次他知道您將前去,必定會在您所要經過的殽黽間的地形險要之處設下埋伏。如果您從觳黽之間走,肯定就會被吳王的叛軍伏擊。我認為,最好從壩上往右走,過砝田、武關兩地後,直奔洛陽,雖然這樣會繞些遠,但能出敵不意,反而更安全更快。等您進入洛陽,敲起戰鼓,樹起戰旗,各地叛亂的王侯一定會認為您是從天而降的,肯定會大吃一驚。這樣就能擾亂他們的軍心。”
周亞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采納趙涉遮的建議,不再走殽黽之間的山路了,按趙涉遮的路線,果然順利到達了洛陽。到洛陽後他派人到殽黽之間偵查,果然發現了叛軍的一支精兵,正等著伏擊周亞夫呢!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趙涉遮的綜合能力肯定趕不上周亞夫,但對進兵路線的選擇上,又確實比周亞夫高明。周亞夫不以人廢言,擇善而從,從而避免了一次大的損失。
宋弘責友諫劉秀
東漢名臣宋弘是位有名的學者,也是位對東漢王朝忠心不二的大臣,光武帝劉秀對他很信任。宋弘曾把自己的好友桓譚推薦給劉秀,他向劉秀介紹說,桓譚從小誦讀經史,學識淵博,可以比得上前朝的揚雄、劉向。劉秀安排桓譚為議郎,對他很寵信。而且桓譚與劉秀都對音樂很愛好,所以劉秀經常把桓譚叫到宮中彈奏琴曲。桓譚不但博古通今,氣度優雅,而且琴藝高超,劉秀經常聽琴聽到夜半,耽誤了許多處理朝政的時間。
宋弘是位關心國家前途的大臣,他惟恐皇帝沉溺於音樂之中,樂而忘憂,不思朝政,造成嚴重後果。他決定諫阻這件事。有一天,他聽說桓譚又給皇帝奏樂去了,就穿戴整齊坐在官府正堂上,命人把桓譚叫來。桓譚從皇帝那兒出來後,跟隨宋弘派去的人一起來到宋弘的府堂。宋弘並不讓座,他嚴肅地說:“為人臣者,要效忠皇上,更要替國家社稷用心。你整日給皇帝彈琴取樂,使皇帝疏於朝政,到底是什麼意圖?你是改過自新呢,還是等著我彈劾你?今天請你來就是想問問你這個問題。”
桓譚聽了,頓悟前過,連連謝罪。他們交談了好一會兒,桓譚才相別回府。
幾天後,劉秀舉行大型宴會,又命桓譚奏樂助興。宋弘也在場。桓譚想到宋弘的勸誡,不免有些猶豫,但劉秀乃一國之君,君命又不可違背,左右為難之際,不由回頭瞅了一眼宋弘。劉秀頗感驚詫,問其中緣故。宋弘離座摘帽、畢恭畢敬地說:“我向陛下推薦桓譚,本因為他學識過人,可以幫助陛下治理朝政。但他卻日夜陪陛下彈琴奏樂,使陛下疏於朝政,我因此責備過他。”劉秀聽了有些不悅,但轉念想一想,宋弘說的確實是至真金言,溺於音樂、荒於朝政,是國家強盛的障礙,障礙不除,社稷如何呢?於是他下令取消桓譚的演奏安排。
宋弘直言進諫取得很好的成效,劉秀從此把主要精力用於處理國家要政,再也不浪費時間耽溺於桓譚的音樂。
國君治理朝政,必有疏漏,臣民直言進諫以彌補不足,從而使朝政圓滿,國泰民安。曆代昏君敗國的原因總有些是因為缺乏直言進諫的賢臣,或者直接是君主拒絕納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則改,就可以避免大錯。包括領導者也是如此。這就要有敢於指出上級錯誤的部下,而身為領導的人也要虛心聽取下層意見,不斷完善自己。
孔子巧言救監史
春秋時期,陳侯令人修築淩陽台,可台子還未竣工,好幾個勞工就被處死,同時,又抓起來三個監史。人們看在眼裏,恨在心上,群臣們更是敢怒不敢言。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事,就來拜見陳侯,並邀其一起參觀淩陽台。一路上,他們談笑風生,突然孔子跨前一步說:“淩陽台修得多美呀!陳王您多麼賢德呀!然而從古至今,凡是聖人修築台,哪裏有不殺幾個人就把台修好的呢?”陳侯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隻是苦笑而說不出話,即刻下令放掉獄中的三位監史,並發誓再不濫殺無辜。
孔子麵似心平氣和,但卻以反語擊中陳侯的要害,使其回心轉意。這比怒氣衝衝地斥責,較易被人接受。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正是謀士進諫的藝術。
優孟大智勸楚王
優孟,楚國人,他以聰明機智,能言善辯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