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怡然自得
仁宣之治
明成祖朱棣病死後,皇太子朱高熾即位,這就是仁宗。仁宗為人仁厚,又多次參加戰爭,懂得愛護臣下,能夠關心百姓的疾苦。
還是在朱元璋執政的最後一年的時候,當時朱高熾是燕王的世子。有一次,朱元璋叫各個王世子分別檢閱皇城的衛兵,其他世子都檢閱完畢很久了,朱高熾才回來奏報檢閱結束。朱元璋問他:為什麼這麼遲才回來?他說:因早晨天氣很冷,衛兵們正在吃飯,我等他們吃完了飯才檢閱,所以回來得遲。朱元璋聽了誇獎他懂得體恤手下的人了。
仁宗在位期間,重用老臣蹇義、夏原吉和建文朝時的舊臣楊士奇、楊榮以及楊溥。仁宗就是在“蹇夏”和“三楊”的輔助下,實行了一些開明的政治。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人能夠納諫。還是在他當太子的時候,有一個禦史得罪了他,朱高熾即帝位後,就想懲辦這個禦史。楊士奇勸諫他說:“你在即位的時候,已經下了一道詔書赦免那些以前曾忤旨的人。現在如果還要辦禦史的罪,就是不守信用。這樣做會使臣下感到心寒的。”經楊士奇這樣一說,仁宗就改變了主意,不再計較禦史的前咎了。
明成祖的時候,由於經常戰爭,勞役頻舉,支出浩大彌繁。雖然當時的經濟繁榮,國庫殷實,但在這20年左右的時間裏,耗費的物力畢竟是太多了。仁宗即位後,注意到老百姓的負擔過重的現象,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他一即位就下令停止為宮中采辦寶石、金珠、馬匹以及澆鑄進貢等。在往年,北京和山東兩地要交棗木80萬斤用作宮中香炭之用,這是常賦並不是額外采辦,仁宗也下令隻征一半。工部要修理軍器,準備向老百姓征布漆,仁宗命令用官鈔到市場上購買,不許向老百姓征派。
為了保證老百姓的休養生息,仁宗還派遣監察禦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他對貪官汙吏是深惡痛絕的,凡是發現官吏貪贓害民的,都進行懲辦。有一個太監在四川采辦木料擾害百姓,仁宗就命令副都禦史弋謙前去調查並給了嚴厲的處治。
仁宗當了10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他死後,由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這就是宣宗。
宣宗在位期間,仍然重用“蹇夏”和“三楊”’等一班老臣,並繼續執行仁宗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對民間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有一次在外出還京的路上,他看到幾個農民在田裏耕作,便帶著幾個官員前去看望,下馬詢問耕作的情況,並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推了三下,說:“我隻推了三下,就已覺得累了,更別說常年在幹這種活了。人們常說,勞苦者莫如農家,確是如此呀!”正因為他了解老百姓的一些疾苦,所以才能注意老百姓的休養生息。
要與民休息,他自己首先就很節儉。宣宗反對那種向老百姓強征暴斂來供帝王享受和充實國庫的作法。宣宗不但自己較為儉約,而且對朝廷的費用和工程建設也反對奢侈。蹇義和夏原吉極力讚同他的主張,認為這是利於後世的措施。這樣,宣宗親自規劃,僅三個月就修成了陵墓。獻陵在規模和華麗方麵都不如明成祖的長陵,以後幾代皇帝的陵墓就都是以它為楷模的。
宣宗提倡節儉的同時還大量裁撤冗員,這是他采納蹇義提出的建議,並且他讓蹇義負責處理這件事。那時候,有一個不識相的巡撫要求在杭、嘉、湖地區增設一位管糧布政司的官員,結果被宣宗嚴厲地批評了一頓。他說:“糧稅自有常賦,我正在裁抑冗濫,你卻反要求增官,古語說,“省事不如省官。”對於貪官汙吏,宣宗總是毫不客氣地進行嚴厲懲罰,即使是公卿大僚犯贓,也是嚴懲不貸的。都察院左都禦史劉觀,因為貪賄逮捕下獄,工部尚書吳中私自把公家的木料、磚瓦贈送給太竺楊慶建府第,也同樣被逮捕下獄了。
宣宗善於納諫,能夠聽取正直大臣逆耳的意見,而不喜歡聽那苧恭維討好的話。由於他在位的時候,經濟繁榮發達,社會也比較安定,一些喜歡阿諛的官員就不斷以“明君”、“聖主”之類的話來頌揚他。宣宗聽了這些話覺得很討厭,就時刻讓楊溥指出他的過錯,以此來勉勵自己。
宣宗時的內閣大學士張瑛、陳山都是宣宗做太子時的東宮的舊臣,這兩個人學問很少,為官很不廉潔。宣宗就把他們調出內閣,給貶了官,而沒有因為他們是自己的舊人給予庇護。這樣,經過一番整頓,貪官黜罷,朝綱肅然。一些受到彈劾的奸吏怨恨顧佐,便誣告他受賄,冤屈好人,因為這些人都是被顧佐給查處的。宣宗明察是非,不為讒言所惑,辦了誣告人的罪,而對顧佐卻更加信任了。
仁宗和宣宗統治的時候,吏治比較清明,並在一定程度上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從而使社會經濟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熟能生巧賣油翁技服陳康肅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的人,很擅長射箭,具有百發百中的箭術。他的箭技沒有任何人能超過他。陳康肅為此感到很得意。
有一天,他在自己家的花園場地上鍛煉箭法。有個賣油的老頭,放下自己肩上的擔子,站在籬笆牆外邊不發一言,斜著眼睛瞅著陳康肅射箭,久久不離去。當他看見陳康肅射中靶子時,隻是微微點一下頭。
陳康肅想:
“每當別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時,總是大聲叫好,連聲叫絕,這個老頭卻隻是點點頭,真是個老糊塗。”
陳康肅問老頭:
“你在這兒看了這麼久,你也懂射箭嗎?你看我的射技如何啊?”
賣油老頭捋捋胡子,微微一笑,然後慢悠悠地說:
“沒什麼,隻不過是手熟罷了。”
陳康肅一聽,如同受了奇恥大辱,大怒道:
“你這糊塗的老頭,憑什麼敢輕蔑我的射技。”
賣油老頭不緊不慢地說:
“憑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這個道理的。”
說完,老頭從擔子裏拿出一隻葫蘆放在地上,又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帶孔的銅錢放在葫蘆嘴上麵,然後用勺子舀油往葫蘆嘴裏倒,隻見那油順著錢孔裏流下去,葫蘆裏的油裝滿了,卻一點兒也沒有沾到錢孔上。站在旁邊看熱鬧的人連聲叫絕。賣油老頭站起來微笑著說:
“我這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隻不過是由於手熟罷了,熟能生巧嘛!”
陳康肅笑了。他向賣油老頭承認了剛才的無禮,並道了歉。
老頭見到陳康肅射箭,並沒有像無知的庸人一樣連聲叫好,是因為他知道這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無論做什麼工作,開始生疏的時候,自然顯得十分笨拙,可一旦做順手了,自然而然就產生了技巧,並會從中摸出一些門道來的。
程門立雪楊時尊師成佳話
北宋時期有個學者叫楊時。他小的時候就聰明好學,胸懷大誌。
楊時長大後,考取了進士,可是他看不慣官場虛偽逢迎那一套,不願做官,於是放棄官職,拜當時理學的奠基人、著名的理學家程顥為師,苦心鑽研學問。
後來程顥死了,這時楊時也已經40歲了。可他為了繼續提高自己的學識,便和同學遊酢二起去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繼續研究理學。
程頤見楊時這麼一把年紀還求學不輟,不禁十分感動,將其視為知己,常常和他探討學術心得。
有一天,天氣非常寒冷,眼看就要下大雪了。楊時有一問題想要請教老師,於是就和遊酢頂著寒風來到老師程頤的家。
正要敲門,隔窗而見,程頤正坐在那兒打瞌睡。為了不打擾老師,楊時和遊酢就一聲不響地靜靜地站在門口等候。霎時間,天上已經下起了鵝毛大雪,程頤在屋中一意酣睡,可苦煞了在門外的楊時和遊酢,他二人一心一意在門外站立等候,變成了雪人而毫不知覺。
楊時和遊酢在雪中站立與其說是對老師的尊敬,毋寧說是對知識的渴求。
古時信息傳播不暢,學得一點真才實學頗不容易。程門立雪和懸梁刺股、囊螢夜讀的故事一樣,反映了古人求知的艱辛。
當壚賣酒相如激將卓王孫
司馬相如年輕時家境貧寒,讀書勤奮。好擊劍,善操琴,很有才學。
他同臨邛(今四川省邛崍)縣令王吉相熟,王吉便安排他住在城外大驛站中,每隔一段時間就去訪問他。
當地富豪卓王孫,聽說縣令有這樣一個貴客,便設宴邀請司馬相如彈琴賦詩。
卓王孫有個女兒,名叫卓文君,年輕喪夫,在家守寡。她很有才學,又愛好音樂。
這次司馬相如來他家赴宴操琴,她在暗中偷看,深深地被司馬相如的翩翩風采和絕妙的琴藝所醉倒。
司馬相如也聽說卓文君才貌雙全,因此當他發覺屏風後麵隱藏著一個絕代佳人時,便彈了一曲“鳳求凰”,用琴撩撥對方的心弦。
文君聽了此曲,立刻明白了相如對她的心意。為了追求幸福美滿的婚姻,她不顧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家族的壓力,於當夜和司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她對司馬相如家徒四壁毫不在意,決心和他共渡難關。
卓王孫痛恨女兒不成器,斷絕了她的經濟供給,一分一文也不願接濟她。
司馬相如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生活瑣事上也很有計謀。他見自己一時擺脫不了困境,便想出了一個讓卓王孫出血的好辦法。
原來他抓住卓王孫為當地巨富,結交多是顯貴之士,十分愛麵子的特點,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
自己和夫人完婚後,雙雙回到臨邛以開酒店為業。
司馬相如係著圍裙,親自洗碗下廚,卓文君則在灶旁為顧客溫酒送菜,給卓王孫一個難堪。
卓王孫聽說自己的女兒在臨邛當壚賣酒,覺得十分丟臉。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分給卓文君一部分家產,打發他們夫婦二人離開臨邛。
愛麵子是人性的又一弱點,有些人為了保住麵子,往往情願付出一些代價,這樣就給了其他人以可乘之機。
司馬相如正是看準了卓王孫一定不願意讓別人笑話自己的女兒賣酒計較那麼一點小錢,故意在臨邛賣酒,迫使卓王孫妥協。
卓王孫大概已忘記了自己是從經商起家,對女兒參與經商活動的現實不能接受,寧願出錢買回麵子。人總是不肯承認自己過去的不光彩的曆史的,因為在漢朝,經商是一項讓人瞧不起的職業。
手下留情蘇東坡愛惜人才
宋哲宗元祜年間,蘇軾出任杭州太守。這時地方官來報,說是抓到了一名詐騙犯,請他親自發落。
被稱做詐騙犯的吳味道是南劍州的鄉貢士。他將兩大包東西冒充蘇軾的名字,謊稱是替蘇軾發往京城給弟弟門下侍郎蘇轍的,蘇軾問他包中何物?吳味道惶恐地說:
“我被推薦參加今年秋天的禮部考試,因家境貧寒,臨行時親朋好友贈送這些銀錢,供我在路上和京城的花費。這點錢顯然不夠開銷,為了增值變錢,我便在當地用這些錢買了二百端(六丈為一端)建陽紗,欲到京城販賣,好賺些錢來補貼路費。因為路上各個關卡都要抽稅,恐怕運到京城,這批紗也就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