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擇機進諫
孛倫赤計敗王禪
1328年,梁王王禪等擁立泰定帝子阿刺吉八即位於上都後,發兵攻大都,師入居庸關。燕鐵木兒得知敵軍入關的消息,即率師北上,迎擊王禪軍。
雙方幾度激戰,都不分勝負。一天夜裏,燕鐵木兒召部將孛倫赤、嶽來吉進大帳商議軍機。燕鐵木兒對連日激戰不能退敵,心懷憂慮,擔心長此相持下去,對己方不利。孛倫赤通過對形勢的分析,認為北軍遠道而來,又連日作戰,兵士們一定疲憊不堪,因此,可乘夜發兵劫襲敵營。燕鐵木兒同意孛倫赤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劫營的目的是擾亂敵人軍心,使其自退。孛倫赤、嶽來吉二將領命後,便選調了精壯騎兵100名,各帶弓箭,並持戰鼓數十麵,潛赴敵營。行前,燕鐵木兒一再囑咐二人:“你等抵達敵營時,隻宜左右鼓噪,四麵馳射,不必與他廝殺,隻要能使敵人驚憂,就算立了頭功。”
經過連日鏖戰,北軍確實疲憊不堪。王禪眼見部下一個個都疲勞過度,非常害怕燕帖木兒遣師劫營,因此,日夜都嚴令士兵巡守營盤。這天夜半時分,突聞外麵鼓聲大震,以為是敵軍前來襲營,立即披掛出帳,調度各營出戰。兵士們開營出擊,隻見來兵東馳西射,毫無成規,隨大膽往來追殺。沒想到敵騎兵憑著馬快,乘著沉沉夜幕的掩護,左衝右突,你到那邊,他到這邊,你趕回這邊,他又馳回那邊。到後來兵士越來越多,隻好混戰在一處。誰知戰到天明,彼此相見,才知所殺傷的都是自己人,不禁懊惱異常。原來,孛倫赤、嶽來吉率部擂響戰鼓,將敵人從各營中引出後,來往馳射幾回,見各營敵軍由於夜色沉暗,分不清敵我,互想混戰在一起時,即收兵返回營地報功去了。
孛倫赤、嶽來吉率少量騎兵夜襲敵營,采用虛張聲勢的辦法,將敵人引出營外,然後乘夜色製造混亂,使敵人不明虛實,自相殘殺,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引蛇出洞朱棣大敗耿炳文
雄縣、莫州之役,燕軍誅楊鬆、擒潘忠,聲威大震,這時南路扼守之敵全部消滅,朱棣召集諸將計議下一步應該如何進兵。部將張玉獻計說:“應該馬上率軍急趨真定城,敵軍剛剛集攏,我軍可乘勝出擊,一鼓作氣拿下城池。”朱棣依其建議,即刻率大軍向真定出發。途中遇耿炳文部校張保前來投誠。朱棣好言相慰,遂問耿軍情形。張保如實說:“耿炳文統領的軍隊共30萬,但先期到達的不過13萬,一半屯營滹沱河北岸,一半駐紮滹沱河南岸。”朱棣聽罷,計上心來,便讓張保返回軍營,謊稱兵敗被俘,趁守卒大意之機偷了一匹馬逃回。並吩咐他詳細地向耿炳文訴說雄縣、莫州失守兵敗慘狀以及揚言燕王軍隊馬上殺來的情況。諸將不解地急忙勸阻道:“大王率兵疾趨真定城,乘耿軍不備而攻之,怎麼能派張保返回去報信呢?”朱棣笑道:“諸將有所不知,以前我們不知道耿軍的虛實,因此想攻其不備而取勝。如今已知道耿炳文軍隊分別在滹沱河南北兩岸安營,仗一旦打起來,如果直接推進真定城,在北岸雖可獲勝,但南岸的兵眾會趨勢殺來,南北呼應,使我軍陷於不利的處境,不易取勝。假如讓他們知道我軍的行蹤,誘其並南歸北,才可一舉殲滅,此乃‘引蛇出洞’。另外,故意讓他們知道雄、莫兩地失陷的敗狀,是為了挫傷他們的士氣。此乃兵法上所說的‘先聲後實’的道理。”諸將聞言拍手稱妙。
翌日,帶健卒數騎飛馳疾趨真定城東門,在耿軍運糧隊中抓住二人。訊問耿軍防務情況,得知耿炳文已傳令南岸兵馬速到北岸集結。即刻派張玉、譚淵、馬雲、朱能等諸將繞道出真定城西南,摧破耿軍二營。耿炳文洞開城門迎敵,張玉等將率眾進攻,霎時間,金鼓齊鳴,喊聲震天,兩軍爭得你死我活。不防朱棣親率鐵騎出現在耿炳文背後,沿城夾擊,橫貫耿軍南陣,耿軍陣腳大亂,慘敗而逃。驍將朱能率三十鐵騎一直追到滹沱河以東,耿炳文召集殘兵敗將數萬人,又列陣迎擊朱能。朱能乘初戰之威風,大聲呼喊著,率先衝入敵陣,左衝右突,所向披靡,無心戀戰的耿軍士兵自相踐踏,死傷者不計其數,三千多人棄甲投降。耿炳文逃入真定城後,將吊橋高懸,城門緊閉,固守城池。燕軍攻城不下,遂還師北平。
阿醜演戲諫憲宗
明憲宗時,太監汪直得寵。憲宗命他總管西廠,日夜刺探官民動向,屢興大獄,搞得朝廷諸臣,敢怒不敢言,人心浮動。又有左都禦史王越、遼東巡撫陳鉞,為人尖酸刻薄,一心想巴結汪直,二人不擇手段陷害排擠與汪直不合的朝臣,由此而得到汪直的賞識,三人狼狽為奸,搞得朝政紛亂。昏庸的憲宗反覺得三人忠心耿耿,因而恩寵有加。這期間,有些正直的大臣冒著風險犯言直諫,都受到憲宗的叱絕。
這時宮中有一個名叫阿醜的小太監,常為憲宗演戲解悶,此人極善詼諧;聰明伶俐,巧於心計。他對汪直等人的專橫跋扈,也心存不滿,但見直諫不行。便借演戲來達到勸諫憲宗的目的。一日,憲宗又前來看戲。在戲台上,阿醜扮作酗酒者醉後的樣子,到處謾罵,這時,另有一小太監扮作行人路過此地,即上前道:“某官到了。”阿醜扮醉者置之不理,酗罵如故。行人又道:“禦駕到了。”醉者仍然不理。行人再道:“汪太監到了。”醉者故作慌張狀,醉走數步。旁邊又一行人問道:“皇帝你且不怕,難道怕汪太監麼?”醉者連忙搖手掩嘴道:“休要多嘴!我隻曉得汪太監不可輕惹。”看到這裏憲宗不禁點頭陷入沉思之中。第二天,憲宗又來看戲。戲台上,阿醜竟穿著與汪直相似的衣冠,手中拿著兩把大斧,挺胸仰頭,旁若無人而行。旁人有人間道:“你拿著這兩把斧子做什麼?”阿醜故作驚態道:“這是鉞,不是斧。”那人又問持鉞何故?阿醜揚揚得意地說道:“這兩鉞非同小可,我自將兵以來,全仗著這兩鉞呢。”那人再問兩鉞為何名?阿醜笑道:“怪不得你是呆鳥,連王越、陳鉞都不知道麼?”看到這裏,憲宗麵露譏笑,至此以後,對汪直漸漸疏遠了。不久,又有大臣上奏疏,彈劾汪直等人。憲宗遂下詔,削去汪直、王越和陳鉞的官職,謫貶外地。
阿醜是宮中一個唱戲的小太監,但他忌惡如仇,善於心計。借演戲的機會,采用含蓄諷諭的辦法,在憲宗麵前揭露子汪直等人的專橫,使憲宗意識到汪直等人權勢過重和仇怨眾多的嚴重問題,而采取措施逐漸疏遠了汪直及其盟友。
楊一清設謀誅奸臣
明武宗正德五年,安化王寅鋅勾結死黨叛亂,屢犯邊關。劉瑾開始想瞞過武宗,隻矯旨命官員討逆。後來逆情日益加重,劉瑾見遮瞞不過,方才入報武宗。武宗命都禦史楊一清,中官張永率兵平亂。楊一清和張永率兵出城不久,就接到寅鑹被楊一清部將仇鉞剿滅的捷報,楊一清扼腕感慨地對張永說:“藩宗有亂容易清除,朝廷內有亂不能馬上清除如何是好呢?”張永吃驚地問楊一清“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楊一清便移座靠近張永促膝交談起來,用手指寫了個“瑾”字。張永看罷歎道:“劉瑾早晚侍候在皇上左右,惟得皇上寵愛,皇上一天看不見他就悶悶不樂。如今他羽翼已豐,耳目四處皆是,想要除掉恐不那麼簡單。”楊一清附耳悄悄說:“你也是皇上近臣,如今討伐叛逆的重任不交給他人,惟交給你,足見皇上對你的信任。你若班師回朝,伺機與皇上說說寧夏之事,皇上肯定會問你,你屆時呈上寅鋅偽造的檄文,訴說他擾亂朝綱,圖謀不軌,海內愁怨,天下將要大亂。我料想憑皇上的英明果斷,一定采納你的奏請,誅殺劉瑾。劉瑾被殺,你一定會倍受皇帝重用,那時再收拾人心,矯正劉瑾的倒行逆施。”張永皺眉說到:“倘若事情辦不成,怎麼辦?”楊一清:“他人奏請,成不成不敢肯定,你的奏請沒有不成的。退一步說,如果皇上真的不信,你可以叩頭請求一死,死在皇帝麵前以表明你的忠心,皇上一定會被你所感動的。現在隻有請你立即執行,切記,行事忌諱延緩,應馬上動手。耽擱災難就會接踵而來。”張永聽說後,勃然拍案而起說“我拚上殘年要報答皇上的恩德。”。
劉瑾聽說張永從寧夏押著寅鋅叛臣進京請功,就先期入宮,謁見武宗。武宗親自到東華門置酒犒勞張永將士,劉瑾一直坐陪到深夜,因為有心事才退下。張永乘機從懷裏掏出寫好的奏折,彈劾劉瑾激反寧夏叛亂,圖謀不軌的17條罪狀。武宗因酒喝多了說:“今天無事,還是喝酒吧!”張永勸道:“陛下喝酒的日子多著呢。如今大禍臨頭,若猶豫不決,不但為臣粉身碎骨,恐怕皇上也不能長享安樂。”武宗聞言酒醒了一半說:“我待他不薄,他到底想幹什麼?”恰巧太監馬永成疾入奏報:“劉瑾要造反了?”並陳說外麵風傳的事。武宗這時才徹底醒悟,派張永速發兵捉拿劉瑾。
當衛兵前去劉府捉人時,劉瑾從夢中被兵士們的喧雜聲驚醒,穿衣出門厲聲嗬叱不休。張永說:“皇上有旨,傳你去呢!”兵士們上前將他縛住,投進監獄。
劉瑾被捕後,武宗開始並沒有殺劉瑾的意思,僅將張永奏章曉諭諸臣,命群臣議定劉瑾該當何罪。群臣議論紛紛,沒有證據,不能證明叛逆的真假。武宗聽諸臣議論後,遲疑片刻說:“待我親自查抄劉府就清楚了。”遂帶領文武百官到劉瑾家搜查,共搜出金24萬錠,外加57800兩;元寶500萬錠零1583600兩和八爪金龍袍蟒衣等物,更有兩棲貂毛扇暗藏寒光閃閃的匕首。武宗見狀不禁雷霆大怒道:“大膽劉瑾果然要造反!”便命把劉瑾交刑部問罪。
劉瑾圖謀逆反,鐵證如山,被處以淩遲之刑。劉瑾被梟首示眾後,京城眾多受劉瑾迫害的人,爭相買他的肉吃,用一文錢換一臠,一會兒就吃光了。
行善總會得到善的報應,作惡總會得到惡的報應。劉瑾雖然一時權傾當朝,但楊一清看準時機,說服了與皇帝親近的宦官張永,采用先發製人的辦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擒拿,從而除掉了朝中一大禍患。
蔣禦史繪圖諫明君
康熙初年,由於發生了“三藩”之亂,清政府不得不通過加捐加稅的辦法來籌集軍餉,又征調了許多壯丁,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不少地方的人民生活日益艱難,社會矛盾尖銳起來。然而,多數官員害怕得罪皇帝和同僚,在奏折中都報喜不報憂,不願意如實反映民間疾苦。
禦史蔣莘田則是一個例外。他知道,如果再不把民間的實情報告給皇帝,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將變得不可收拾。為了能夠引起康熙帝的重視,他上了一道形式很別致的奏折。他以老百姓遭受的各種苦難為題,精心描繪了一組由12幅圖畫組成的《流民圖》,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人民生計的艱難。這12幅圖畫分別是:《難民妻女圖》、《刑獄圖》、《寒窗讀書圖》、《春耕夏耘圖》、《催科圖》、《鬻兒圖》、《水災圖》、《觀榜圖》、《廢書圖》、《暴關圖》、《疲驛圖》、《旱災圖》。圖畫的後麵附以文字說明。12圖進呈之後,他又連上5道奏折,詳細地提出了救荒的具體辦法,內容寫得極其誠懇、動人。
當這12幅圖畫鋪展在禦案上的時候,深深地打動了康熙帝的心。他仿佛看到一群群麵黃肌瘦的逃荒難民,又像聽到他們絕望的呼喊,不禁仰天長歎。他采納了蔣莘田的建議,對災區采取了一些救濟措施,減輕了人民的一些痛苦。至於蔣氏呈上的12幅圖畫,他讓內侍掛在他經常議政的大殿兩側,作為自己長鳴的警鍾,以時時警戒自己。幾年之後,康熙在一次東巡途中,看到沿途的饑民,還感慨地對近臣們說;“這就是蔣莘田所繪的《流民圖》啊!”可見,蔣氏的那道特殊奏折給皇帝留下多麼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