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秦漢
趙高指鹿為馬
秦始皇在巡視沙丘途中不幸病逝,當時他身邊隻有小兒子胡女,太子扶蘇正在北方監視蒙恬的部隊防禦匈奴,未能及時趕到接受遺詔。於是丞相李斯夥同宦官趙高,合謀扣留了秦始皇給長子扶蘇的遺詔:,另外偽造兩封詔書:一封是說帝位傳給次子胡亥,另一封說將扶蘇和蒙恬賜死。
扶蘇和蒙恬接到遺詔後都自殺了。
胡亥是一個懦弱而沒有經驗的少年,雖做了皇帝,但完全受趙高的控製,自己不能作主。趙高權勢越來越大,但仍懼怕丞相李斯,於是他在秦二世二年就在皇帝麵前誣陷李斯私通盜匪,秦二世信以為真,竟將李斯腰斬並誅滅三族。事後,秦二世非但不省悟,反而感激地對趙高說:“如果沒有你,我幾乎被李斯所害了。”趙高見二世如此愚蠢無能,更依仗權勢胡作非為。
秦二世三年,趙高升為丞相,更是權傾天下,一方麵將反對他的大臣們處死,一方麵將所有國家大事歸由他一人掌握。秦二世也樂得不問朝事,整日荒淫無度。即使這樣,趙高仍不滿足,還想進一步篡奪皇位,但因自己出身微賤,恐怕朝中大臣們不聽指揮,反而誤了大事,於是想出一計先試探大家的反應。有一天,他特地帶了一隻鹿到朝廷獻給二世說:“臣獻給皇上一匹馬。”二世雖然昏庸,但還不致於連鹿和馬都分辨不出,於是笑著對趙高說:“丞相,你弄錯了吧,這明明是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沒有回答,二世就轉向左右的大臣:“你們大家說,這究竟是鹿還是馬?”朝中眾臣大多畏懼趙高的權勢,有的人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便說:“這當然”是一匹馬。”
劉邦置酒論興亡
劉邦是我國曆史上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成功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善於用人。對於這一點,他自己的認識十分自覺。
劉邦即皇帝位後,最初把首都設在洛盱。一次,他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邀請文武大臣前來參加。宴會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大家樂得十分開心。劉邦突然向群臣發問:“諸位王侯、諸位將軍,我提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能夠奪得天下?項羽又是怎樣失掉天下的?大家不必有顧忌,隻要用心裏話回答就成。”
聽到皇帝發問,大家先是嘀咕了一陣,然後七嘴八舌地回答起來,說什麼的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將王陵的回答。王陵和劉邦是同鄉,一向是好朋友,因此說話就格外坦率。王陵說:“在用人上皇上和項羽不同。皇上雖然對人粗暴,好發脾氣,項羽卻很尊重部下,但是,皇上敢於封賞功臣,派誰攻打城池,攻下來,就賞給誰,大家都願意出力;而項羽則妒賢嫉能,打了勝仗不給記功,攻下地方不給分封,所以部下不給他出力,最後才失敗了。”王陵說的意思是劉邦善於用賞罰的手段,達到調動部下積極性的目的。另一位將軍高起也附和了王陵的說法。
等他們說完後,劉邦說:“你們說的雖然有理,但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軍營中出謀劃策,製定正確的方略,能使軍隊在千裏之外打勝仗,我不如張良;坐鎮後方,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給前方供應糧餉,我不如蕭何;能夠統率百萬大軍攻城略地,我不如韓信。他們3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我雖然在某些方麵比不上他們,但我卻能重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所以才能戰勝項羽,奪得天下。項羽雖然有一個豪傑範增,但不能信任他,重用他,所以才失敗了。”
眾人聽了之後都十分心服。
善於用人是一門包含著很高智慧的學問。它不光表現為運用獎懲手段激勵人才,更重要的是在於能夠發現和發揮每一個人才的長處,做到“人盡其才”。劉邦不僅做到了這一點,而且還能在與別人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短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項羽無謀失天下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雖然力大無比,勇猛凡,但是卻剛愎自用,缺少謀略,也不虛心聽取別人的計謀,最終丟了江山,丟了性命,成為一個悲劇式的英雄。
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舉行反秦起義後,參加了無數戰鬥,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楚軍的統帥。楚懷王曾與項羽、劉邦約定,誰先入關滅秦,誰就被封為“關中王”。結果,劉邦的10萬軍隊首先攻入鹹陽,推翻了秦朝,屯駐在霸上。項羽率領40萬大軍晚到了一步,駐紮在新豐、鴻門。項羽的謀士範增說:“從劉邦入關後的情況來看,他的誌向不小。將來能夠與大王爭天下的必然是他。不如趁現在羽翼未豐的時候把他除掉,以免將來後患無窮。”項羽表示同意,決定次日發兵,攻打劉邦。
項羽的另一個叔父項伯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劉邦。劉邦托項伯回去後給自己說情,並轉達自己去鴻門謝罪的請求。在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放棄了攻打劉邦的計劃,同意劉邦前來謝罪。範增看到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請項羽在宴請劉邦時,埋下伏兵,以舉玉塊為號,殺死劉邦。
第二天,劉邦帶著隨從來到鴻門謝罪。在宴席上,劉邦作出一副誠懇謙卑的樣子,一再讚揚項羽的功績,表白自己。項羽是一個性情直爽而又喜歡恭維的人,被劉邦的好話說得心花怒放,把範增的話拋在腦後。範增一再給項羽使眼色,並且3次舉起身上的玉塊作暗示,要項羽快下殺劉邦的決心。項羽卻置之不理。範增急忙把項羽的堂兄項莊找來,要他舞劍助酒興。趁機刺殺劉邦。項伯看出項莊舞劍的用意,便抽出寶劍和他對舞起來,暗中卻用身體掩護劉邦。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情勢危急,急忙去找一道來的勇將樊噲。樊噲拿上寶劍和盾牌,氣衝衝地闖入大帳,高聲說:“沛公(指劉邦)先進了鹹陽,本來應當封關中王,可是沛公進關後秋毫無犯,等待大王前來安排。想不到大王竟聽小人的話,要殺害有功勞的人。這能叫人心服嗎?”項羽見樊噲長得虎背熊腰,說話也很直爽,心裏有幾分欣賞,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還賞賜給酒肉。宴席上原來的緊張空氣,緩和下來了。劉邦趁這個機會,借口上廁所,溜了出去,頭也不回地跑回自己的軍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鴻門宴。事後,範增感歎地說:“項王真是個小毛孩子,不會用良謀。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必定是劉邦。我們等著當俘虜吧!”
鴻門宴之後,項羽大封諸侯,一下封了18個王。分封諸侯的時候,範增勸項羽把劉邦封為蜀王,以便把他困在巴蜀。可是項羽又聽信了項伯的說情,改封劉邦為漢王,這就為後來劉邦東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項羽分封了諸侯以後,便自立為西楚霸王,定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謀壬韓生勸阻說;“彭城交通便利,容易四麵受敵,不適合於在那裏建都。關中形勢險要,土地肥沃,在這裏建都,能夠成就霸業”。項羽不聽,說:“富貴了不回故鄉,好比穿著好衣服夜間行走,誰能看得到!”韓生見自己的主意未被采納,說了幾句牢騷話。項羽聽了後大怒,竟把韓生扔到油鍋裏炸死了。
由於項羽性格粗暴,猜忌多疑,不能虛心納諫,他手下的良將謀士,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逼走。謀士範增足智多謀,忠心耿耿,他卻中了劉邦的反間計,逼範增告退,最後死在返鄉途中。韓信、陳平、黥布都是當時難得的將才,不能被他所容,都投奔了劉邦當了大將。項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而劉邦則禮賢下土,虛心納諫,收攬了大批人才,使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強。
項羽、劉邦經過4年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劉邦兵多將廣,越戰越強;項羽則眾叛親離,兵微將寡。公元前202年,劉邦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把項羽圍困在垓下。最後,項羽率領800名江東子弟兵,趁夜突圍。劉邦聞訊後,立即派大軍追殺。等到項羽逃到烏江邊時,身邊隻剩下28名騎兵。前有烏江阻擋,後有敵兵追來,項羽知道已經陷入絕境。他長歎一聲對部下說,“我起兵8年,身經70餘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從未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今天山窮水盡,是天意要滅亡我,並不是我不會打仗。”說完,他又用剩下的一點力氣,率領殘部與漢軍打了最後的一仗,便自己刎在烏江邊了。當時年僅31歲。
司馬遷說:“項羽一直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還說這是天意,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張良獻計毀棧道
在公元前206年,項羽見已毀了皇陵、焚燒了阿房宮,秦已滅,覺得天下大局已定,就去見楚懷王,要求論功行賞,分封土地和封各諸侯為王。楚懷王懼怕項羽的勢力,隻得聽任項羽擺布,當了傀儡。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項羽感到劉邦勢力強大,怕他與自己爭奪天下,便將道路險阻,易入難出的巴、蜀之地和漢中封給劉邦,立他為漢王。並將關中其它地區分為三部分,分別封給秦朝的降將,堵住劉邦東出之路。鹹陽以西封給章邯,為雍王;鹹陽以東封給司馬欣,為塞王;上郡封給董翳,為翟王,即所謂的“三秦”。
劉邦對這次分封十分惱火,原想跟項羽死拚,經蕭何、周勃等諸將勸慰,才率領幾萬人馬從杜縣南下,西入漢中。
張良送別劉邦時告訴他:“此去漢中一路盡是棧道,路途險阻。請大王走一段燒毀一段,使楚霸王不加戒備,也讓別的諸侯不能入侵。”劉邦心領意會,與張良依依惜別。峰巒重疊,飛棧連雲,劉邦一路走一路燒,暗讚張良的才智謀略,為迷惑霸王,使自己得以隱居漢中,養精蓄銳,待機東出,與項羽爭雄,平定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韓信出謀渡陳倉
劉邦率領幾萬兵馬進入深山來到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為將軍,準備跟霸王項羽爭奪天下。
劉邦手下有個小官吏叫韓信,此人幼讀詩書,投過名師,文武雙全,但性格孤傲,原投在項羽麾下,當個小小的執戟郎中,經常向項羽獻策,卻不被重用,他深感在項羽軍中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韓信認為漢王劉邦胸懷大誌,待人寬厚,便離開楚軍,曆盡艱辛,追趕漢王。不料劉邦認為韓信出身微賤,年輕時又從別人胯下鑽過,覺得他沒有多大才能,便讓他當個管理軍械的連赦小官,後經夏侯嬰求情,任他為治粟都尉。韓信失望極了,決定另投明主。丞相蕭何曾與韓信交談過,認為他對天下形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是位不可多得的將才。聽說他離開南鄭,焦急萬分,立即帶了幾個人,連夜追趕韓信,好言勸說韓信留下,共創大業。劉邦聽從了蕭何的意拜韓信為大將軍,統領各路兵
韓信得到漢王信任,決心施展雄才大略,認真操演陣法,訓練軍士,隻幾個月的時間,便訓練了一支軍容整肅、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軍隊。並向劉邦獻計道:“霸王建都彭城,自失地利;放逐義帝,分封愛將,殘殺百姓,坑殺降卒,天下多怨。大王如此時發兵東進,定時勢如破竹。”並告訴劉邦在“故道上有一條小路可直通陳倉,咱們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敵不意,則三秦唾手可得。”劉邦聽了非常高興,製訂了東征策略。派樊噲、周勃帶幾百名士兵搶修棧道,迷惑項羽,同時派韓信統率大軍,於公元前206年8月,離開南鄭,出褒中循古時小路,向西北故道挺進,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攻下陳倉後又乘勝進攻雍縣。漢兵平日訓練有素,又旗開得勝,越戰越猛,前後攻下好峙城、郡縣、槐裏,直逼鹹陽。劉邦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便奪取三秦地方,擴大了地盤,整頓軍紀,擴充實力,信心十足地與項羽展開了決戰,最後統一了天下。
巧封功臣安天下
劉邦登基以後,首先把功勞最高、與他最親近的20多人封了侯,其餘的人暫時未封。這些人日夜爭功,不免牢騷滿腹。
一天,劉邦望見諸將聚在一起議論紛紛,便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嗎?”這是在謀反呢。”劉邦說:“現在天下太平;他們為什麼要謀反?”張良說:“陛下由平民起兵,依靠這些人打天下。現在您當了皇帝,所封賞的都是像蕭何、曹參這樣一些平日親近的人,而所殊殺的都是您所痛恨的人。如今軍吏計算戰功,有功勞的人還很多,恐怕拿出整個天下也不夠封賞。他們怕不但得不到封賞,而且還會因陛卞追究從前的過失而遭到不測,所以在商量造反。”
劉邦一聽,十分憂慮,忙問:“這該怎麼辦呢?”張良想了想,問道:“陛下平時最為憎恨,而又為大家所共知的人是誰呢?”劉邦說:“我最憎恨的是雍齒。當初我起兵時,打下豐鄉,派他駐守,他卻投靠了項羽,多次與我為難。後來他又前來投奔我,因為當時正需要人,才把他收下。我早想殺掉他,可是他立了不少戰功,也不便殺他。我對他的憎恨,是眾所周知的事。”張良說:“那就請陛下封他為侯。群臣看到連雍齒都得到封典,自然都會安心。”劉邦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