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先秦
文王借朽骨示仁德
周文王派人挖池塘,挖出一具屍骨,官吏把此事稟告文王,文王說:“重新安葬他。”官吏說:“這具屍骨是沒有主的。”文王說:“擁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擁有一國的人是一國之主。現在難道我不是他的主人嗎?”於是讓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屍骨改葬在別處。
天下人聽說這件事說:“文王真賢明啊!連死人的屍骨都受到他的恩澤,又何況活著的人呢?
文王的智謀在於如何借用一具朽骨表示自己的仁德,以取
信於天下。
鄭桓公滅鄶
春秋時,鄭國桓公想滅掉鄶國(今河南密縣東北)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了使這件事順利成功,他想出了一條計策。
鄭桓公先秘密派人到鄶國去了解情況,列出鄶國主要文臣武將的名單,然後便在都城外高築起祭壇,公開了這份名單。他殺雞宰豬,在隆重的儀式中宣布,一旦攻下鄶國,名單上的這些文臣武將都將得到高等官爵。他還信誓旦旦地說,他將永不負約。
鄶國的國君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吃驚之餘,他懷疑自己的臣下有叛國之心,便把那些主要文臣武將都抓起來殺掉了。鄶君的愚蠢行為造成了國內的混亂,而鄭桓公則抓住時機乘虛而入,一舉滅掉了鄶國。
齊桓公重用管仲
春秋時,齊桓公得到管仲後,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容易,桓公因為得到管仲這樣的賢人,所以辦什麼事情都很放心。
一次,主管官吏向齊桓公請示事情,桓公說:“把這事情告訴仲父去。”主管官吏又請示事情,桓公說:“告訴仲父去。”這種情況連續了三次。
桓公的近臣說:“第一次請示,說讓去找仲父,第二次請示,又說讓去找仲父。這樣看來,當君主太容易啦!”桓公說:“我沒有得到仲父時很難,已經得到仲父之後,為什麼不容易呢?”
近臣無話回答了。
桓公知人善任,是他得成霸業的根本。
東郭牙察言觀色
齊桓公與管仲謀劃攻打莒國,謀劃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國人知道了,桓公感到很奇怪,問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說:“國內一定有聰明睿智的人。”桓公說:“那天說話時有一個向上張望的服役的人,我料想大概就是這個人吧!”於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來服役,不許別人替代。
過了,會兒,那天服役的名叫東郭牙的人來了.管仲說:“這人一定是那個把消息傳出去的人了。”於是就派禮賓官員領他上來,管仲和他分賓主在台階上站定。管仲說:“傳播攻打莒國消息的人是你吧?”東郭牙回答說;“是的。”管仲說:“我沒有說過攻打莒國的話,你為什麼要傳播攻打莒國的消息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善於謀劃,小人善於揣測,我是私下裏揣測出來的。”管仲說:“你根據什麼揣測出來的?”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神色:麵露喜悅之色,這是欣賞鍾鼓等樂器時的神色,麵帶清冷安靜之色,這是居喪時的神色;怒氣衝衝,手足揮動,這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那天我望見您在台上怒氣衝衝,手足揮動,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您的嘴張開了,沒有閉上,這表明您所說的是‘莒’。您舉起胳膊指點,被指的正是莒國。我私下考慮,諸侯當中不肯歸服齊國的,大概隻有莒國了吧?因此我就傳播了攻打莒國的消息。”
這個故事,說明東郭牙不靠耳朵就能聽個別人的話,能在無聲之中有所聽聞,管仲的智謀在於能在無形之中有所察見。
管仲知人善任
春秋時,管子為了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向桓公推薦‘了5個人。
管子向桓公稟報說;“開墾田地,擴大城邑,開辟土地,種植穀物,充分利用地力,我不如衛國人寧速,應當讓他負責農業生產。迎接賓客,熟悉升降、辭讓、進退等各種禮儀,我不如隰朋,請讓他主管禮賓。早入朝,晚退朝,敢於觸怒國君,忠心諫諍,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當大諫臣。在廣闊的原野上作戰,戰車整齊行進而不錯亂,士兵不退卻,一擊鼓進軍,指揮三軍,我不如王子城父,請讓他當大司馬。斷案恰當,不殺無辜的人,不冤屈沒有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請讓他主管法律。如果您想治國強兵,那麼這5個人就足夠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那麼有我在這裏。”桓公說:“好。”接受了管子的意見,就讓5個人都擔任了那些官職。
過了10年,桓公多次盟會諸侯,使天下完全得到匡正,這些都是靠了管子和5個人的才能。
秦穆公重用賢土
春秋時,虞國大夫百裏奚,在虞國滅亡時逃出來,被晉國俘虜,做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在秦國喂牛。後出走又被楚國抓到,秦穆公用5張羊皮把他贖回來。大夫公孫枝得到百裏奚以後,很喜歡他,覺得是個人才,就又把他推薦給秦穆公。過了三天,請求委任他官職。
秦穆公說:“用5張羊皮買了他來卻委任他官職,恐怕要被天下恥笑吧!”公孫枝回答說;“信任賢人而任用他,這是君主的英明;讓位給賢人而自己甘居賢人之下,這是臣子的忠誠。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誠的臣子,他如果真的賢德,國內都將順服,敵國都將畏懼,誰還會說閑話恥笑呢?”
於是穆公任用於百裏奚。百裏奚被重用後,出謀劃策很得當,做事情很成功,幫助穆公建立了霸業。
秦穆公接受了公孫枝的建議,重用了地位低下的百裏奚,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晉文公退避三舍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時,曾經路過楚國。當時楚成王以禮相待,熱情招待了他,使重耳非常感激。為了表示德義,重耳說,日後如果晉國和楚國的軍隊要打仗,晉國軍隊情願退避三舍(90裏)地作為報答。
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3年),因為宋國背離了楚國與晉國聯盟,所以楚國派軍隊去攻打宋國和晉國,晉與楚的軍隊在城濮交戰。楚國軍隊擺開陣勢之後,晉文公為了信守道義,命令晉國軍隊先退卻30裏表示回避。楚國的統帥子五放棄對宋國的包圍,而去追趕晉國的軍隊。晉國軍吏紛紛請求說:“以國君您的地位,卻回避楚軍的一個小小將領,這是恥辱。再說楚國軍隊已經被打得疲勞不堪了,必然要失敗。為什麼要退卻呢?”
晉大夫子犯說:“各位忘記了國君在楚國時受到的好處嗎?我聽說,在戰鬥中,有理士氣就高漲飽滿,軍隊就壯盛;無理士氣就會低落,軍隊就容易疲憊。如果我方做到以國君回避君子,它還不撤退,那楚軍也就理虧了。到那時我們再攻打它,也合乎道義。”
於是率領軍隊退卻90裏以回避楚國軍隊。楚國其他將帥打算停止進攻,子玉不同意。進軍一直到城濮,晉楚兩軍終於爆發戰鬥,結果楚軍被打得大敗。 ”
這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重耳退避三舍,既實現了他先前許下的諾言,也表現了重耳善於以道義來勉勵士氣的智謀。
司馬侯苦諫晉平公
春秋時,“彌兵之會”後,由晉國和楚國平分霸權。公元前538年春天,楚國想得到更多的霸權,於是,楚靈王派楚國大夫椒舉出使晉國。
椒舉來到晉國傳達楚王的命令說:“楚國一年來多難,晉國如果四方邊境沒有什麼憂患,想借晉國的光,請求能有更多的諸侯擁護楚國。”晉平公打算拒絕這個要求。
司馬侯說:“不行。楚王做事過分的時候,卜天也許是想讓他滿足願望,以增加別人對他的痛恨?然後給他降下懲罰,這是說不定的;或者讓他得以好結果,這也是說不定的:您還是答應楚王,修明自己的德行。而等待他的趨向如果他趨向德義,我們晉國也要去奉事他,又何況其他諸侯呢?如果他走向荒亂暴虐,楚國自己就會拋棄他,又有誰來和我們爭奪?”
晉平公說:“晉國有三條町以免於危險,還有誰能和我們匹敵?我國的地勢險要而多產馬匹,齊國、楚國多有禍難,有了這三條,往哪兒發展會不成咖”司馬侯回答說:“仗著地勢險要和馬匹.而對鄰國的禍難幸災樂禍、這是三條危險。四嶽、三塗、陽城、荊山、中南等都是九州的險要,它們並不屬於某一個國家。仗著地勢險要和馬匹,這是不能以此鞏固國家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因此,前代聖壬努力講求修明德行來溝通神和人,沒有聽說他們致力於地形險要和馬匹的,鄰國的災難,是不能以此為高興的。或者是由尋:沒有禍難而喪失了國家,失掉疆土,怎麼能幸災樂禍?齊國由於發生了仲孫殺襄公的禍難,因而桓公得為霸主,到今天齊國還靠著他的功業;晉國發生了裏克、丕鄭的禍難,因而重耳回國,當了盟主。衛國和邢國倒是段有禍難.敵人卻把它們消滅了。所以,對待別人的禍難.是不能固而高興的。仗著這三條,而不去修明政事和德行,挽救危亡還來不及,又怎麼能夠獲得成功?您還是答應了楚王的要求為好。殷紂淫亂暴虐,文王仁慈和藹,殷朝因此滅亡,周朝因此興起,難道隻是在於爭奪諸侯?”
於是,晉平公同意了楚國使臣椒舉的請求,讓椒舉回去告訴楚王:“本來就有很多諸侯擁護楚王,不用再惠賜命令。”並且還答應了椒舉為楚王求婚的要求。
晉厲公咎由自取
春秋時?晉國君主厲公奢侈放縱:喜歡聽信讒言。他想把他的大臣們都除掉。提拔他身邊的人為官。大夫胥童對厲公說:“一定要先殺掉3個姓郤的。他們家族大,對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會威逼公室了。”厲公說:“好吧。”於是就派寵臣長魚矯在朝廷上殺死了郤強、郤鑄、郤至,並將他們的屍體示眾。
後來厲公到大夫匠麗氏那裏遊樂,被大夫欒書、中行偃劫持並囚禁起來。厲公遇到禍害,諸侯們沒有人援救他,百姓們沒有人哀憐他。過了3個月,就把他殺死了。
厲公的弊病,在於知道自己能危害別人,卻不知道濫殺無辜會使自己遭殃。目光短淺就不知道事物的變化,不知道事物變化的人一舉一動都會危害自己。
楚莊王保武士
一次,楚莊王設宴招待群臣和眾武士們喝酒,席間命令他所寵愛的美人勸酒。喝到傍晚,大家已經喝得醉薰薰,突然一陣狂風吹過,把燈燭吹滅了,大廳裏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誰用於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一把拉斷那人係帽子的帶子,那人才鬆手去保護自己的帽產。美人乘機脫身來到楚莊王身邊,向他哭訴被人調戲的經過,並說那個人的帽帶已被她拉斷,隻要點上燈燭,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誰。楚王安慰她說:“酒醉失禮是難免的。再說我哪能為’個女人而汙辱臣下和武士呢!”於是就在黑暗中大喊:“今天大家喝酒要盡興,誰的冠纓不斷,就是沒喝足酒,再罰他三大碗!”群臣眾將為了討好楚王,紛紛都把自己的冠纓扯斷,並喝得爛醉。等燈燭重新點燃時,大家的冠纓都斷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調戲她的那個人,也無從下手了。
事過三年後,晉國與楚國打仗。戰場上有—‘位勇士英勇善戰,奮勇當先,五次交鋒五次都是第一個衝殺在前,第一個帶頭打敗敵人,最後楚國大獲全勝。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如此拚命,那位勇士回答說:“末將該死。那次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總想找個機會報答您。下臣就是三年前那天晚上被美人扯斷冠纓的人。”
伍子胥勸吳王攻郢
吳王闔間率領軍隊與楚軍作戰,五戰五勝,一直把楚軍追到楚國國都郢的郊外。有5個大臣把頭都倒懸在馬前,準備死諫吳王不要再打下去,盡早退兵。吳王害怕了,召來伍子胥,問他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