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珍藏友情(1 / 3)

第一章珍藏友情

有杏得梅程敏政一對得妻

明代有個神童程敏政,自幼好學,卓然不凡,10歲的時候,就已遠近聞名了。

程敏政作文屬對很有一套,聞名前來鬥智的文人都對他佩服不已。安徽巡撫聽說轄下出了個神童,非常高興。上表奏明朝廷。這樣,程敏政得以“少年大學士”的身份進了當時的翰林院深造。

舊時認為出了神童是國家社稷的福祉,程敏政經過多方推薦考試,又經皇上認可,一步登天地入了翰林院,成了全國的特大新聞,街談巷議中無人不知程敏政的名字。

經過這麼一番炒作,知道他的人可多了,有些人還看中了他少年英俊、前途無量,想和他攀親結緣,大學士李賢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賢膝下有一女,喚名瑩兒。瑩兒出身高貴,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及至成年,真個是亭亭玉立,膚白貌端。李賢愛若掌上明珠,一心想為她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佳婿。

這一天,李賢專門下帖請程敏政到家中吃飯,並特意安排上了一盤素炒藕片,酒過三巡,李賢提出對對子聊以助興,他用筷子指著桌上的藕片,試探著問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此聯簡單樸實,意思是因為有了荷花,後才長出了藕,其實內中含有深意,是借藕投石問路,一察程敏政有無才學,能否參透聯語實質;二試程敏政對結親的態度。

程敏政何等人物?他見李大學士無端發問,知其必有隱衷,稍一用腦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程敏政出身寒門,因智力超群而得以破格擢拔,在朝中並無靠山,早就想尋機投靠,再加上他也在京中聞得瑩兒姓名,很想一親芳澤。現在天上掉下了餡餅,他求之不得,趕緊回應道:

“有杏不須梅。”

李賢一聽,知聯姻事成,不由樂得哈哈大笑,當即做主,將瑩兒許配給了程敏政。

一句聯語輕鬆贏得紅顏歸,程敏政可謂豔福不淺。

李賢上聯以隱語設問,要想對好下聯實為不易。

程敏政用“杏梅”作喻,看似驢頭不對馬嘴,實則暗裏說自己三生有幸,不需要媒人就能獲得美滿姻緣,這句聯語也成了聯壇上盛傳不衰的千秋佳話,可見智力資本真正抵得過高官厚祿了。

出口成句王爾烈才智不凡

一年秋天,一位塾師帶著一群學生到郊外秋遊。隻見秋高氣爽,原野菊花盛開,老塾師隨口吟出一聯:

“野外黃花似金釘釘地。”

這句上聯,見景生情,立意高遠,眾學童一時被問住了。抓耳撓腮苦苦思索而無所得。

這時,但見一個少年童子,抬頭眺望了一下遠處的白塔?不慌不忙的對答道:

“城內白塔如玉鑽鑽天。”

塾師聞言大喜過望,甚覺欣慰。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中了狀元的王爾烈。

王爾烈少時家境貧寒,隻得半工半讀的在龍泉寺做雜工。抽空向寺裏的和尚請教詩文。

一年冬天,大雪過後,寺裏的小和尚塑了一個雪人觀音像,方丈元空和尚見狀頓生感慨,脫口吟出上聯:

“雪積觀音,日出化身歸南海。”

王爾烈聽後不假思索地對道:

“雲成羅漢,風吹漫步到西天。”

方丈聽後大為讚賞。

又有一天,元空方丈帶著寺裏的幾個小和尚劃船到大安寺裏去,大安寺的小尼姑正在汲水。

她知道王爾烈善於屬對,就出了一個上聯道:

“和尚撐船,篙打湖心羅漢。”

這小尼姑出完上聯還不罷休,並點名要王爾烈來對下聯。

王爾烈指著汲水的小尼姑說:

“尼姑汲水,繩係潭底觀音。”

這個下聯比小尼姑的上聯更有意境。試看:尼姑汲水時,竟將自己的影子也提上來了,多麼生動形象啊!

元空方丈見王爾烈出口不凡,知道他日後必成大器,就將他收留在門下悉心教導。

王爾烈果然不負重望,在學業上突飛猛進,一日千裏。

後來,王爾烈考中了狀元,被譽為“北國才子”,做了太子(即後來的嘉慶皇帝)的老師。

這則智慧故事中所列的幾副對聯,要想對得恰如其分還真有一定的難度。

因為上聯要麼氣魄宏大,立意深遠;要麼構思奇巧,妙語連珠,對出的下句既不能平庸無奇,又要契合上聯,做到工整貼切,沒有非凡的才智是不能應對的。

知識在於積累,才智在於磨礪,王爾烈的捷對,絕非一時靈感迸發,乃是平日厚積薄發所致。

嘲佛驅鱷韓愈不循禮法

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和哲學家。

當朝皇帝唐憲宗到了晚年,居然迷信起佛法來。

有一次,他聽說鳳陽的法門寺裏有一座寶塔,塔裏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留下來的一節指骨,於是就派人把佛骨隆重的接到長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宮裏供奉,然後再送到寺裏讓大家瞻仰。

群臣見唐憲宗如此信仰佛教,紛紛七表宣揚佛祖的功德,千方百計討好皇帝,隻有韓愈不以為然。

他給憲宗上了一道奏章,勸他不要幹這種興師動眾、鋪張浪費的荒唐事。

他在奏章中說,佛法在漢明帝以前是沒有的,隻是以後才從西域傳了進來。而且凡是曆史上信佛的王朝,皇帝壽命卻不長,可見佛是不可信的。

唐憲宗收到這個奏章,立刻大發雷霆,說韓愈誹謗朝政,非把他處死不可。

幸虧當時有裴度等一班大臣苦苦替韓愈求情,唐憲宗才慢慢平下氣來,隻是下旨將韓愈貶到潮州去當刺史。

到了潮州,當地人們告訴韓愈說城東惡溪裏有一條鱷魚,經常上岸來傷害牲畜,把老百姓給害苦了。

韓愈得知此事後,義憤填膺,揮筆寫下了《祭鱷魚文》,專門派人到江邊去宣讀這篇文章,並殺了一頭豬一頭羊丟給鱷魚,限它七天之內滾回大海裏,否則就派出軍民把鱷魚射死。

說來也巧,自那以後,惡溪裏的鱷魚再也沒有出現過。當地老百姓以為是韓愈的那篇《祭鱷魚文》見了成效,都十分感恩戴德,從此更加安心生產了。

韓愈堪稱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文豪。唐憲宗本人十分信仰佛教,親自派人把佛骨從外地迎回長安,自然容不得不同意見。

韓愈卻敢“唱反調”,而且言詞犀利,意見尖銳,戳到了唐憲宗的痛處,可見其過人的膽識。連九五至尊的皇上的短處也敢揭,連佛祖都不相信,說明韓愈是一位真正的唯物主義者。那他為什麼又裝鬼弄神寫起《祭鱷魚文》來了呢?

原來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韓愈早就了解到惡溪的鱷魚是因為前年大水從大海裏遊到這裏來的。

如果在岸邊聚眾造勢,就會把它趕回海裏去,所以寫下這篇文章讓人興師動眾的在岸邊鼓噪了一番。鱷魚見人多勢眾,果然爬回大海裏去了。

其實韓愈隻不過借此裝神弄鬼安撫民心罷了。

博采眾長柳公權終成書法大家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正楷尤為著名。其書法自成一體,對後世影響很大,與顏真卿並稱“顏柳”。

這位大書法家小時候字卻寫得很糟糕,常常因此而受到老師和父親的批評。

柳公權非常慚愧,下決心寫出一手好字。經過幾年刻苦練習,到他十多歲的時候,字已經寫得相當不錯了,在當地算得上是拔尖的。

有一天,少年柳公權揮筆寫下了“會寫飛風家,敢在人前誇”十個大字,貼在門前的大桑樹上。

一會兒,大路上走來了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他放下擔子看看柳公權的字,不禁捋著胡須微微笑了起來。

老頭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著眉頭說:

“你這字好像我擔子裏的豆腐腦兒一樣,軟塌塌的沒有骨力,並不值得在人前炫耀。”

柳公權不服氣地說:

“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為何隻有你不服氣呢?”

那老頭和藹地說:

“孩子,明天你到華原縣城去找一個名叫字畫湯的老人吧!”

第二天,柳公權就來到了華原縣城,他想見識一下字畫湯到底是誰,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剛進華原城壽門,柳公權就發現一棵大槐樹上掛著一條白布幌子,上書“字畫湯”三個大字。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隻用雙腳在寫字作畫。

他運筆如神,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柳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麵前,懇求他收自己為徒。

經不住柳公權一再苦苦哀求,老人終於答應收下了他。字畫湯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筆寫道: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銘刻在心裏。他誠懇地拜謝過師傅,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

從此以後,他發憤練字,既學習顏體的豐滿,又學習歐體的圓潤,學習字畫湯的狂放,又學習館閣體的娟秀。

他經常看人家剝牛剔羊,研習骨架結構,也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遊魚,把自然界各種優美的形態都融注到書法藝術之中,終成一代書法大師。

人物白描李公麟獨步藝壇

李公麟,自號龍眠居士,安徽桐城龍眠山人。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傑出畫家。

李公麟在繪畫上的造詣是多方麵的,從現實生活到曆史故事、佛道仙鬼、山水樓閣、鞍馬走獸以及雜畫,他都有所涉獵。

李公麟最初以畫馬而出名。他所畫的馬都是以觀察和寫生為基礎的。

據說李公麟在觀察馬的活動時,會忘了身邊的客人。《宣和畫譜》記載他畫的《五馬圖》時說,李公麟在騏驥院對照禦馬寫生時,畫的數量太多,以至於飼養人員擔心他會把禦馬的精氣神都給帶走。更有人誇張地描述他的寫生功力。

說有一次他在馬廄中對照一匹名叫“滿川花”的馬寫生,等他畫完把筆放下時,那匹馬立刻死了。原因是馬的魂魄被李公麟攝取筆端而入畫了。

這些說法雖然不免誇張一些,但卻反映了李公麟的寫生功夫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