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醫保健與養生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概述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當時,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1936年,國民黨政府製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
“致中和”是中醫的最高境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從而達到致中和的目的。《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製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終極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總之,中醫是在絕對性世界觀和虛無輪回人生觀基礎上綜合考慮人類生理、心理、行為、外界物理運動後對人類生理、心理、行為的非統一現象進行修正統一的綜合性方法論。
中醫基本知識
望、聞、問、切是中醫傳統診法。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患者的情況,主要望神色、形態、頭麵部、皮膚、舌等;聞診就是聽診和嗅診,即聽聲音、嗅氣味;問診就是詢問患者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經過,現在的症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切診就是切按病人脈搏和觸按病人肌膚、腹部、四肢等以診察病情的方法。通過望聞問切來診察疾病顯現在各個方麵的特征,就可以比較準確的診斷病人所患疾病,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解毒
通常指解除體內或體表的毒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①涼血解毒。因煩勞過度、嗜酒無度等導致髒腑熾熱而使血液產生熱毒,出現疔瘡、敗血症等;
②溫中散寒藥祛除。因陰寒凝滯成毒;
③外傷解毒。因蛇蟲犬獸等螫咬所致;
④誤食解毒。因誤食或接觸的毒物;
⑤藥物解毒。按特定的炮製方法減除藥物的毒性,或通過藥物的配伍協調而緩和藥物的毒性。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服用的清熱解毒藥中的“解毒”是指上麵的第二種情況。
清熱
人體因熱邪引起或因陽盛陰虛(即機體的代謝功能過度亢奮)所產生的症候都屬於熱症。裏熱是因內髒病變而導致的發熱、潮熱、麵紅耳赤、口渴、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清除裏熱應用清熱藥物。清熱藥物藥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療溫熱病、黃疸、瘡痛、陰虛內熱等症。
上火
一般所說的“上火”是指“心火旺盛”所出現的症狀,廣義的“上火”還包括“胃火旺”、“肝火旺”等。主要表現為心煩失眠、煩熱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痛糜爛、小便熱赤刺痛等。中醫認為心火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來源,凡思考過多、心陰損耗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都可能出現“心火旺盛”的症狀。治療時應以清心瀉火的藥物為主。
督脈
奇經八脈之一,在傳統的內丹術中督脈與任脈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叫督脈,是因為有總管、統率的意思。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循行路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係帶處(鼻下方),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麵上行,至頸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並由頸沿頭部正中線。此外它還有兩個分支。經過的主要穴位有長強、命門、至陽、大椎、百會、人中等。此外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係。
精氣神
在傳統內丹術中,這三者被視為鍛煉的對象。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和功能活動,有人身三寶之稱。精:指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一切精徽有用的、滋養人體的物質。氣:指人體髒器的功能活動,是充養人體的一種精徽物質。神,指思想活動和內在髒腑精氣的外在表現,是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這三者中,精是最基本的,氣是動力,神是主導,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血
中醫認為,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一般即指血液,主要由營氣(血脈中精氣)和津液(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組成。
它是飲食精徽所化成的,循行於脈管中。血的功能主要有兩方麵:
①在氣的推動下供養全身各髒腑組織,起營養滋潤作用;
②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液供給充足,神誌活動才能正常。
元氣
元氣發於腎。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遍布全身,可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激發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是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氣,由腎中精氣所化成,故古代常把原氣寫成“元”,以示與後天之氣相區別。元氣充沛,則機體強健,器官功能旺盛,元氣衰虛則機體虛弱多病。
內傷
又名內損,指創傷損及肢體深部組織及髒腑、氣血等引致的病患。由於跌打、墜墮、碰撞、閃挫時外力過重,多發於胸部和腹部。有傷氣、傷血及傷髒腑之分。如果傷處腫痛不明顯,痛無定處,則為傷氣;如果傷處疼痛顯著,皮色發紅或發紫,甚至引起發熱、嘔吐、便血等症狀,則為傷血;如果胸腹疼痛劇烈,伴有昏厥、吐血等症狀,則為傷髒腑。治療時應以複元通氣、活血化瘀為主。
中風
中醫病症名,西醫叫急性腦血管疾病。常發於40歲以後的人,喜怒憂思過度等可為誘因。此病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腦溢血、缺血性中風等。主要症狀是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同時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情輕者稱中經絡,重者稱中髒腑。中醫認為中風的病因很多,歸納起來有外風、火盛、濕痰、氣虛、內風等。治療時應以養血祛風、通經活絡為主,或采用針灸療法。病急危險者應送往醫院搶救。
主要穴位
穴位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出入的處所,俗稱穴道。穴位分為經穴、經外穴還和固定位置的阿是穴三種。人體的主要穴位有:
1百會。位於頭頂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叉點。刺激此穴可治昏迷、休克等症。
2太陽。位於眉梢與目外眥間外1寸。刺激此處可治頭痛、失眠、各種眼疾。
3人中。位於鼻下人中約上1/3處。刺激此穴可治休克、中暑、癔病等症。
4關元。位於臍下3寸處。刺激此穴可治遺精、陽痿、早泄、產後出血等症。
5膻中。位於臍上4寸處。刺激此穴可治療心血管病、胸骨後痛、喘咳等症。
6命門。位第2、3腰椎棘突間。刺激此穴可治遺精、陽痿、早泄等症。
7合穀。位於第1、2掌骨中點連線之中點。刺激此處可治高熱、中暑、中風、昏迷、頭痛、高血壓等症。
暈針
當進行針刺治療時,因為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饑餓疲勞,或是針刺體位不當,針刺較粗,刺激過重使患者產生的暈厥現象。主要症狀為感覺頭暈、惡心、目眩、心悸,繼而麵色蒼白,血壓降低,脈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識喪失。一旦出現暈針反應,應當及時處理,以免導致不良後果。一般讓患者平臥休息,喝一些溫開水或糖水,10~15分鍾即可恢複。嚴重時需給予中西藥物搶救。
針灸
針灸療法的簡稱,包括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針刺療法是用特製的金屬針具刺激人體穴位,運用操作手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搓成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沮灼穴位,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針刺和艾灸兩者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經常配合使用。針灸療法是中醫學術中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具有簡便、有效、安全、適用症廣等特點。自從《黃帝內經》中對針灸進行全麵論述以來,針灸療法已在祖國醫學寶庫中綿亙兩千年而不衰。
中藥基礎理論
中藥概述
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於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特點。
中藥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藥以外,動物藥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藥。
少數中藥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藥引
主要作用是調和諸藥、消除其他藥物毒性、矯味增效等。又稱引藥。
在方劑中,藥引一般列於諸藥的末尾,也有列於處方煮服法中的。根據作用不同,藥引可分為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即引經報使藥)、可協同諸藥發揮作用(即所從藥)、可加強主方療效矯正藥味(即附加藥)。
有時某些藥物不便直接服用,常常與藥引同煮,煮後隻吃藥引。例如醫生在開出的方劑中,加入薑、蔥、蜂蜜、鹽、醋等蔬菜或食品,這些都能夠起到藥引的作用。
中成藥
中醫藥理為指導,以中藥材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製成一定劑型,供臨床醫生辨證治療使用的一類藥物。常用劑型有膏劑、丹劑、丸劑、散劑、栓劑、片劑、膠囊劑、注射劑等。主要特點使用、攜帶、貯運方便,有些具有長效、速效、高效,也可用於危急重症的搶救。生活中常見的中成藥有牛黃解毒丸、銀翹解毒片、人參藥酒、七厘散、午時茶、滴耳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