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婚戀曆程5
桃樂絲妻承夫業
妻子就是你在人生的某個路口相遇並結伴同行的那個人,相遇是一種緣份,有個冥冥之中的聲音呼喚著你和她,使你們相會於同一個屋簷下。從此,你擁有了她,她擁有了你,你們便彼此相依相偎分不開了。
卡耐基的婚戀曆程
桃樂絲是一個聰明能幹的女人,與她結婚,既是卡耐基家庭生活的幸福,也是卡耐基發展自己事業的保證。
卡耐基在同桃樂絲結婚前的一個月,設立了授權製度,從而奠定了後來的事業基礎。
1945年,卡耐基創立了他的私人公司——戴爾·卡耐基組織,以繼續自己的事業。卡耐基自任總經理,桃樂絲任副總經理。以後,在卡耐基逝世後,總經理一職就由桃樂絲擔任了。
時間策劃是企業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它能提高工作效率,不過任何管理方式,須持之以恒,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方能見功力。
——李金友在與桃樂絲結婚的同時,即1942年,卡耐基開始編寫一係列關於如何控製憂鬱和煩惱的小冊子,在他的課程中使用。
六年後的1948年,卡耐基把這些小冊子集結成書,定名為《克服煩惱建立新生活的藝術》,書的銷售量達六百多萬冊,但始終沒能超過《影響力的本質》一書創下的空前成功的紀錄。
卡耐基這部著作的出版,輿論界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每日經濟時報》也忽略了它,《星期時報》的評論則說:
“最近,卡耐基先生的社會伊甸園藍圖,似乎已被公式、告誡以及個案分析製住了。相信沒有讀者會做全無回報的事情的。”
顯得較為熱情一些的是《時代》雜誌。這家刊物的文章預測《克服煩惱建立新生活的藝術》一書“可能會引起轟動和暢銷,而使那些老練世故的出版商大吃一驚”。
在《克服煩惱建立新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卡耐基仍然沿襲《影響力的本質》中頗為奏效的方法和公式。他在這本書中記錄和剖析著一個接一個的事例,以展現各種不同的人控製憂鬱、克服煩惱的做法。比如:
布斯·塔爾金頓原本相信除了眼盲之外,他能麵對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然而不幸的是,在他六十歲的時候,他卻失明了。但他發現,他能接受和麵對這個事實。
蒙姆是法國哲學家,他說到:“我的生命中充滿了可怕的不幸,然而大多不會發生。”
居住在馬薩諸賽州的溫卻斯特維吉米爾大道五十二號的爾洛·哈尼認為他叔叔將殺死他。因此,他為了這時刻的來臨,決定時時準備著,他為自己買了一具棺木及一張環球遊艇票。在旅途中,他停止了憂慮,體重增加了九十磅,並很快地返家工作了。
歐洛·仙得爾,是一名依利諾州緬屋德的主婦,在她丈夫生病時賺了錢。她當時隻有價值十分錢的材料,卻毫不憂慮的以蛋白及糖做成糖果賣給學童。“第一個月,她賺得四元十五分美金的利潤……而且在生活中投入了熱誠。”
杜勒沙的一個速記員,擁有一份無聊的工作:替海灣石油公司裝訂印好的石油契約表格。為了對抗“因無聊而產生的疲倦”,她以競賽的方式試著進行改進。結果,她變得更具充沛的精力和活力。
1948年及1949年,著名的雜誌《讀者文摘》刊登了兩篇取材於卡耐基這部著作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所傳達的信息是“活在緊湊的空間裏”,重述著“覆水難收”的道理。第二篇文章則將焦點對準不可壓抑的精神——人的特質。為對抗會議中的疲倦、旅路上的顛簸,卡耐基建議要能伸縮自如、隨機應變。
1948年,卡耐基課程在美國及加拿大的一百六十八個城市展開。他的夫人桃樂絲開始深入地參與這項事業。
卡耐基對參加他課程的學生們講過這樣一個的故事:
有一個居住在緬因州的人,他有一個“不幸”的兒子。兒子愛玩,鄰居孩子愛學;兒子愛惹事,鄰居的孩子常受到校方的嘉獎;兒子考試成績不理想,鄰居的孩子每次考試都是A。如此鮮明的對比,使得做父親的大覺丟臉,他常常斥責兒子:“人家與你同歲,卻那麼讓人喜愛,而你卻是這麼一付沒出息的樣子!”
我相信多數好的和有效率的老板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往往建立在一些並不複雜的基礎上,企業界最大的難題是,它充滿了人事關係。
——[美]保羅·蓋蒂兒子挨罵過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可他居然想著辦法來反擊父親。一天,他父親正在收看州長發表的電視演說,兒子就鬥膽對父親說:
“看看,你不是和州長一般大的年紀嗎?人家都當州長啦,你呢,還是一個小職員。”
這句話,讓做父親的下不了台。父親氣得怒發衝冠,火冒三丈。
卡耐基的學生們聽到這裏,都會心地笑起來。
卡耐基又繼續講下去:
後來這位父親靜下心來仔細地想了一想,覺得兒子的調皮話也不無道理。他想:我一直要求兒子像別人那樣,可我這個做父親的又何嚐不是一位凡夫俗子呢?
再細細地想,人生何處有個盡頭?哪裏找不到可以比較的參照物?
他想,實際上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在與自己較勁,弄得疲憊不堪,身心俱傷。別人擁有的,你沒有;同樣,你擁有的,別人也不一定就有。兒子學習成績不好,但他獲得了少年的歡樂,這不也挺好嗎?我沒有權,沒有錢,這是真的。但是,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陽光,這不是很值得安慰的麼?
如果不是兒子的那句調皮話,這位父親或許不會發現他自己其實也有許多別人不曾擁有的東西。實際上,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各有各的缺點,同時又有自己的優點。人們又何必光看別人的優點,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