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降生偏室,身世平凡無奇2(1 / 3)

第七章 降生偏室,身世平凡無奇2

九王爭位,胤禛捷足先登

《詩經》說:“木秀於林,我刈其楚。”意思是說:很多樹木長在叢林裏麵,我首先砍倒那株最高的。《中庸》也說:“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欹器這種器具,盛東西隻能盛到一半,若裝得滿了,就立不住腳;撲滿是存錢罐,空著的時候誰也不注意它,滿了就要挨砸。這些樸素的道理,就是勸人處事鋒芒不要太盛。這些道理,在輕視法製重視權術的古代,不失為一種聰明的處事方法,往往能取得出奇製勝的效果。住“九王爭位”的過程中,諸子輸就輸在一個個鋒芒畢露,而胤禛贏就贏在大智若愚。

康熙一死,虛懸多年的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就得立即解決,因為國不可一日無主。當時,有資格繼承帝位的王子共有九人,他們一個個都有自己的勢力。結果,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皇四子胤禛坐上了那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這似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又在人們的意料之外。胤禛即位之日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也就是康熙死後的第七天。即位的那一年,胤禛已經四十五歲了。即位之後,他立即頒詔天下,年號雍正。以明年為雍正元年。所謂的“雍正”也就是雍親王得正位,為正主的意思。

據雍正描述自己當日繼位的情形的時候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我奉先皇的命令代替先皇去南郊祭祀。那個時候先皇身體不好,在暢春園修養。我在左右侍奉。到了十三日那天,父皇把我叫到他的寓所,在我還沒有到之前,父皇就已經把成親王允祉(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怡親王允祥、隆科多等人叫到了那裏,對他們說皇四子胤禛人品純正,性格和我很相似,一定能夠繼承大業,將國家治理好,我決定讓他繼承我的皇位。那個時候,隻有恒親王允祺奉旨冬至的時候去東陵行禮,沒有在北京,允祿、允禩等人都在宮中侍奉先皇。等我到了那裏,父皇因為病情日益加重的緣故,含著眼淚勸慰我們。到了戌時,先皇駕崩,我痛不欲生,隆科多於是宣布先皇的遺詔。我聽了這個遺詔時候,更是哭到昏厥。成親王他們向我行禮,勸我節哀,我才勉強起來處理先王的後事。”還沒等主角到場就宣布遺詔,這著實讓人心存疑惑。

康熙大帝駕崩,四阿哥胤禛奉遺詔即位,這個多年來讓諸位皇子爭奪不休的帝位終於塵埃落定,但是事實遠比我們想象得複雜。雍正也並非等閑輩,他充分考慮到了自己前麵還有很多路要走,來自於皇族兄弟的鬥爭還遠沒有結束。首先,允祉、允禟背後都有強大的勢力支持,實力不可小覷;其次,他的同胞兄弟允禵正在西北做大將軍,擁兵百萬,手下謀臣如林,戰將千員,雖然離京尚遠,但是一旦起兵謀反,著實讓人憂慮;另外,他的這次繼位是清史上第一次皇帝在遺詔宣布之前,誰也不知道康熙要把帝位傳給哪位皇子。而在老皇帝歸天,新皇帝即位的間隙,意圖謀反作亂的人難免挑起事端。那些覬覦皇位的皇子們會不會趁機發動政變,在人心浮動的時候采取行動,都是一些讓人憂慮警惕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的胤禛並沒有因為登上了皇位而得意忘形,仔細思考了一陣之後,雍正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在宣布康熙帝遺詔的那一天,為了穩住允禩一夥,雍正封允禩、允祥為親王。允祥和胤禛從小關係密切,在諸位皇子中,可以說他們是最親近的知已手足,互相之間十分信任,任命允祥為親王,就是為了讓允祥繼續保持對他的信任,繼續輔佐他建立雍正王朝。而冊封允禩,卻有好幾個意圖:

第一,允禩是多年以來繼位呼聲最高的人,時至今日仍舊有很多的支持者,保持著一定的政治實力,若冊封了他,讓他安心,也就穩住了其他的阿哥,相信允禩不會在短時間內謀反,即使有謀反之意,也必定三思而後行,這就為自己爭取了準備的時間;

第二,遠在西北的允禵和允禩是一派,冊封了允禩,也許會使允禵打消疑慮,便於將他順利召回京城。接著在二十日的即位宣言中,他又號召宗室應該團結,以國家社稷為重,目的是進一步打消諸阿哥的疑慮。雍正的想法是不必急於打擊那些政治上的敵人,若是做的不恰當,反而可能打草驚蛇,讓自己四麵受敵,關鍵是先安撫他們,從而確保大局把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皇族內部的爭鬥比想象得要激烈,伴隨著雍正皇帝登極嗣位,這種爭權爭權奪利的鬥爭也就愈演愈烈,對他嗣位是否合法,便發生了轟動性的議淪,同時引發了許多明裏暗裏的鬥爭。

宣布了遺詔之後,胤禛在隆科多的保護下,回到了紫禁城準備迎接已故父皇的遺體。當天夜裏,載運遺體的金鑾車由大內侍衛、諸位皇子、太監等人扶入乾清宮,而此時胤禛作為太子和新君率領眾人迎接,帶頭哭送先皇。

與此同時,京城關閉九門,由步軍統領隆科多親自布置京城保安,從那天開始九門共關閉了六天。十六日,遺詔正式頒布,迥時也頒布了喪事辦理的禮製和程序。十九日那天,在一派莊嚴肅穆之中新君胤禛登極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壇,京城從此開禁。二十日,雍正在太和殿登極,受百官的朗賀.並頒布即位詔書。詔書宣布雍正將繼承先皇的法規,不作政製變更,並且期望皇族子弟們以國家社稷為大,和睦相處共享國家康泰帶來的福祉。新君即位,按照慣例還宣布了三十條“恩賜款項”。二十八日,各位欽王文武大臣共同擬定康熙皇帝的諡號,雍正刺破了中指,用自己的鮮血圈出了廟號“聖祖”二字。

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皇帝的遺體被送往景山壽皇殿停放。十二月初九日,為先皇守孝的日期到了“四期”,雍正按照祖宗的規定脫下喪服移居養心殿。到了四月十一日,康熙的遺體被送往河北遵化東陵。那年九月,雍正再次去遵化,安放康熙遺體入地宮,將墓名定為“景陵”,至此,就完成了康熙的葬禮,新皇帝雍正可以安心地坐殿了。

這葬禮地過程也耗費了不少時日,這些天裏表麵上看,大家相安無事,風平浪靜。就連雍正本人在送康熙梓宮去遵化東陵後,也寫信告訴他的心腹年羹堯說:“東陵入廟大典之後,事事都如我所願,一切事宜都已經盡力,禮數上也周到得很。”但是在這一片和氣聲中卻暗藏著無數的糾葛、動亂和殺機。

軟硬兼施,擺平競爭對手

雍正皇帝依照康熙的遺詔作了皇帝,雖然看似波瀾不驚,可內裏卻深藏暗湧。諸位皇子對雍正並不服氣,心想為什麼當皇帝的是一向不顯山露水的胤禛而不是自己?所以諸皇子以及他們背後的支持者仍舊不遺餘力地要奪回皇位,想盡各種辦法向新皇帝挑起鬥爭。

實際上,這種鬥爭在新君即位之前就已經有所征兆了。那一天康熙病危之時將胤禛召至暢春園,先皇駕崩隆科多宣布先皇遺詔,在場的允祀、允禟等諸位皇子當場就激憤難耐,在康熙未冷的遺體前大鬧了一場,還因此大打出手,還好當時隆科多在場,他身為九門提督、步軍統領,自然身手不凡,出手製住了允禟等人,隨即又把遺詔放於靈前,諸位皇子才不敢繼續胡鬧。隨即,胤禛在隆科多的護衛之下回到了大內。為了避免再生事端,隆科多就封閉了九門,胤禛也宣布,沒有令旨各位皇子不得進入大內。此後事態歸於平靜,雍正原想他就可以這樣平平安安地作他的皇帝,可哪裏知道,更殘酷地鬥爭還在後頭呢。

各位皇子誰肯就這麼善罷甘休,臣服於新君,他們向雍正攻擊的第一個回合,就是宣揚先皇的“遺詔”是假的,是雍正一夥篡改而成的。這一回合鬥爭的核心力量是十四阿哥和他的擁戴者,十四阿哥進一步宣揚說:“父皇留下的真詔書是讓我十四皇子繼承大業,而不是他四阿哥胤禛!”因此要力求奪回被雍正篡奪的皇位繼承權。

這十四阿哥允禵是雍正皇帝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說他和胤禛一樣,同為德嬪所生。這個十四阿哥天資聰穎,樣貌英武帥氣,性格耿直,並且驍勇善戰,能文能武,善於領兵打仗,頗有大將之才,很符合康熙皇帝對於新君的要求。康熙晚年曾非常重視十四阿哥,還派他做撫遠大將軍,讓他掌握軍權,為的就是令他立軍功、樹立自己的威信,為以後繼承大業打下基礎。

在各位皇子裏,十四阿哥是自己的勁敵,這雍正本人也心知肚明,於是在康熙死後的第二天雍正就召回了在外領軍的十四阿哥允禵,命令他火速同京,並凡收繳了康熙生前給他的所有的朱批諭旨。雍正是個聰明人,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他派人秘密抵達甘州把允禵住處的所有奏折、朱批諭旨、家信全部收繳密封好送到京城,萬萬不能讓允禵私存哪怕是一張奏折。胤禛為什麼要如此急切地把允禵召回京城,同時又急著收繳康熙的朱批奏折?這起了滿朝文武的議論,大家都猜測這是要把十四阿哥調回京來管束、殺害,免得他得知京城情況之後擁有兵權在外起兵。

大夥的猜測是正確的,雍正正是懷著這種想法才讓允褪火速回京。那麼收繳朱批又是為了什麼呢?原來他是害怕先皇在和允禵的來往書信和奏折之中流露出讓允禵即位的想法,日後若是被人找了出來,他豈不是背上了篡位的惡名?這個皇帝就當得名不正言不順了。

再說說駐紮在甘州的十四阿哥允禵,實際上他也早有疑慮,遠在甘肅的他,最擔心的事就是京城有什麼變故,他遠水難解近渴。可沒有料到的是他擔心之事這一次就真的發生了。那一天阿達色匆匆忙忙地帶回父皇讓他“立即回京城,朕正病危”的諭旨,剛要啟程就又看到輔國公延信傳達的新君四阿哥胤禛要他即刻回京奔喪的命令。當時他又悲傷,又憤恨,悲的是愛他的父皇就這麼去世了,而他作為兒子沒有在旁邊看他最後一眼;恨的是他四年來統帥十萬大軍,駐守邊陲,金戈鐵馬,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原以為自己會成為即位的新君,沒想到卻被那個四阿哥搶了皇位,自己這多年的勞苦付諸東流。最後允褪是越想越氣,越氣越恨,“到底是我父皇真的將皇位傳給胤禛還是他篡奪了應該屬於我的天下,我得回去看看清楚。屬於我的東西我一定得奪回來!”

想到這裏,允禵決定率領部隊進京向“老四”問個明白。

很快允禵率領著數千精銳快馬加鞭火速回到了京城,剛剛到達直隸境內(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就被直隸巡撫李維鈞給攔住。原來直隸巡撫李維鈞是年羹堯的心腹,雍正登基後在年羹堯的保薦下得到雍正的提拔。新官上任,定會極力找機會立功討好雍正。於是李維鈞就以“天子剛剛亡故,新君剛剛策立,帶兵進京城大大違背了禮數,不得人心”,以及“京城有重兵防守,九門提督隆科多手握軍權”等原因勸說震懾允禵,讓他不得不將所部軍隊留在直隸首府保定,自己隻帶隨從衛隊進京。

這麼一來,允禵即使有起兵謀反之心,也沒有了謀反的能力了,十四阿哥允禵覺得自己到了京城就必定被胤禛控製。

到了京城,允禵馬上就向禮部和內務府提出二道谘文,要求先叩謁先帝梓宮和母後,讓他們作出安排,雍正答應了允褪的請求。

當時康熙的遺體裝殮後尚在景山壽皇殿停放,允禵看見父皇的遺體,立即到靈前哭拜,當時的雍正也在旁邊陪他同拜。允禵望見這個奪走自己皇位的四哥,就像看到了仇敵一樣,瞪著血紅的雙眼,一聲未哼。

這個時候倒是雍正首先向他打了招呼:“十四弟,節哀啊!”

可是這時候允禵依然瞪著眼,沒有動彈,也未回話。這個時候,侍衛拉錫見這形勢不對,害怕鬧出什麼亂子來,趕忙跑過去拉住允禵,讓他叩見新君。

“臣允禵叩見皇上!”他十分勉強地向雍正行了禮。

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允禵哭拜了他父皇,臨離開壽皇殿時,允禵心裏憋得難以抑製,但又無法發泄,就畫蛇添足地向雍正說:“我是皇上的親弟弟,拉錫是我抓來的下人,要是我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求皇上將我處分,如果我沒什麼做得不對得地方,那就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

雍正聽了這話隻是笑笑,什麼也沒說,心裏想:“這小子真正氣傲心高,待我日後再收拾你!”

隨後,允禵又拜見了他的母親,母以子貴,此時德嬪已經貴為皇後了。母親天性,更愛的是幼子。允禵出征西陲,四年多未見,皇位便落到大兒子頭上。可當時轟傳康熙遺詔是小兒子允禵繼位,這位置被大兒子搶了去。這回相見,自然倍加疼惜小兒子。可宮中耳目眾多,雖是有這份疼惜的心意,可又怕說穿了對兒子不利,所以那次相見,母子心照不宣,話也不多。相見後隻是互問了寒暖,說了些西征的情況。轉入正題後,母親安慰兒子說:“你和四阿哥都是我的親骨肉,你哥哥現在貴為天子,你們哥倆可千萬別鬧別扭,一旦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妥當,受委屈的還是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