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功高震主,娘舅被逼身亡1(1 / 3)

第一章 功高震主,娘舅被逼身亡1

眾所周知,雍正初年,隆科多與年羹堯,一內一外,備受雍正的信賴、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剛滿兩年,年羹堯就被雍正視為異己政敵,首先被雍正抓住罪證加以整治;在年羹堯之前隆科多就已經開始被懷疑,與年羹堯同時受到雍正的責怪,但是在年羹堯之後被定罪。

作為朝中重臣的隆科多,多多少少也有些專斷攬權,在吏部,下屬對他惟命是從,他一人執掌了用人大權。隆科多預料到自己的地位不穩固,在很多事情上都給自己留了後路。隆科多了解雍正喜歡搞抄家,害怕哪一天會輪到自已,於是就早早把財產分散到親戚家中,這件事讓雍正知道了,更讓雍正抓住了他不守人臣大義的話柄。

隆科多也知道雍正不會永遠信任他,於是在雍正二年主動提出辭去步軍統領的職位,想在形勢上爭取主動。可這樣更是觸怒了雍正。這之後,在很多場合,斥責隆科多。在年羹堯獲罪之後,雍正還把隆科多看成是和年羹堯一樣的獨攬政權的奸臣,隻不過在對二人的處理上分了輕重緩急,因為雍正首先是想把年羹堯除掉,因此對隆科多的處理就拖延了些時日。同時也可以說是年羹堯的東窗事發促使雍正加緊製裁隆科多。

雍正二年冬年羹堯獲罪後,隆科多也隨之倒黴。下麵來看看他倒黴的過程:

雍正三年正月,隆科多感覺自己和皇帝的關係已經不適合再擔任步軍統領這一職務,於是請求辭去步軍統領一職。五月,雍正把年、隆的所謂奸臣行為告訴了朝廷的眾臣,斥責隆科多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罪名和年羹堯大致相同。六月,隆科多的兒子玉柱與年羹堯的兒了年富、年興在同一天被革職。玉柱的罪名是行為惡劣。雍正認為他兒子的行為是隆科多在背後指使,是“舅舅有意擾亂的緣故”。七月,以徇私情庇護年羹堯的罪行,隆科多被削去太保的頭銜,同時被剝奪了所賜的物件。雍正派他以吏部尚書兼理藩院尚書的身份,前往阿拉善山等處修理城池,開墾土地。果郡王允禮辦理理藩院事務,隆科多的此職實際已被剝奪。八月,隆科多的俸銀祿米被永遠停給。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先命他往阿爾泰與準噶爾策旺阿拉布坦議界,然後再會同其他人與俄羅斯談判中段邊界事宜。同月,因家人牛倫索詐錢財事發,隆科多被削去吏部尚書一職,被委任專門處理前麵所說的邊界議定的事務。

雍正五年二月,雍正說隆科多貪取錢財四十餘萬兩,雍正命人徹底追查。雍正五年閏三月,宗人府參劾隆科多擅自將宗室阿布蘭給他的皇家玉牒私藏於家,雍正知道這件事之後極為震驚,傳旨命令隆科多回奏給這件事情一個回應。五月,隆科多將自己的家財私藏在允禩獲罪的兒子“菩薩保”(原名弘旺)家中的事情敗露,這件事被雍正四處散播。

雍正五年六月,隆科多被削去爵位,其一等公爵由其弟慶福承襲。雍正認為議定邊界的事情不必一定需要隆科多,於是下令將隆逮捕回京。

雍正五年七月,“菩薩保”因為藏匿隆科多的金銀而被正法,很多參與了這件事的人都受到了牽連。

雍正五年十月初五日,王公大臣羅列了隆科多的四十一條大罪安上。雍正表示,當年麵聽遺詔的大臣隻有隆科多一人,所以誅殺他心有不忍,姑且將其免死,在暢春園外空地蓋屋三間,將隆科多永遠禁錮其中。暢春園是康熙去世的地方,將他禁錮在那裏大概是說他對康熙有罪,讓他在先帝而前懺悔。隆科多的妻子被從寬處理免去處罰;他的兒子嶽興阿被革職,玉柱被發往黑龍江當苦差。至此隆科多的案子始告完結。

雍正六年六月初一日,隆科多死於禁所。雍正傳旨說,隆科多已經病故,賞銀一千兩,將其屍骸交給他的弟弟慶福、他的兒子嶽興阿,照平常人一樣殯葬。巧的是,本月六日,與隆科多同禁一處的前平逆將軍貝勒延信也隨後病故了。

隆科多雖與年羹堯一起遭到雍正的打擊,在處理上,年羹堯被“升調”,而隆則被逐漸削掉職權、爵位,發配到很遠的地方做苦差事。他在北邊議定邊界時,正是雍正緊鑼密鼓地向年羹堯發動最後攻勢之時。很明顯,雍正這是要隔離年羹堯和隆科多二人,處理上先年後隆,前重後輕。隆科多終被幽禁而死,雖則死因大有疑問,但形式上還是善終的。

隆科多一度被雍正捧為“功臣”,尊稱他為“舅舅”,一度在朝中紅得發紫,為何雍正轉眼間就翻臉不認人,將隆科多視為十惡不赦的罪人置他於死地呢?仔細研究一下隆科多所謂的四十一條大罪,就很容易發現這些眾多的罪名有刻意拚湊之嫌,罪名形成得很勉強。其中,貪婪之罪共十六條,涉及可以計量的贓款銀共49.98萬兩,金8萬兩,每項數目除一項38萬兩外,其餘數額均不很大,甚至收賄銀500兩也單獨成一條罪名。即使雍正在朝中要求官員應該清廉,但是上述的受賄數額在當時也著實不值一提。除此之外的政治性罪名也多是拚湊而成,並沒有像年羹堯那樣有直接令雍正絕不能容忍的事例。雍正為什麼不惜拚湊罪名也要扳到隆科多呢?如果深入考察一下,我們能夠發現雍正重懲隆科的三個主要原因:

第二,隆科多很可能掌握雍正最機密的隱私。雍正非常重視隆科多私藏玉牒底冊一事,這項罪名列為四十一大罪之首。那麼,除私藏玉牒是明顯觸犯了國法應該被治罪之外,其中還隱藏著什麼令雍正擔心和痛恨的症結呢?此外,隆科多曾經說過,“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這話似乎雍正早就知道,對此,雍正一直懷恨在心頭。隆科多說這句話一方麵是因為他跟隨輔佐雍正這麼久,了解雍正的為人。另外一方麵,曆史上功臣遭屠戮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也讓他對自己的前景擔憂。如果再聯係到康熙死時惟有隆科多發布遺詔這一曆史公案,很容易使人做出這樣推測:當年隆科多為雍正不正當即位立有大功,而隆科多事後非常擔心自己被“殺人滅口”,所以,一方麵搜集對雍正不利的致命信息以作為保護傘,另一方麵則時刻準備著接收雍正的懲罰,將家產分寄他處,以便給後人留一條生路。至少可以說,隆科多知道的事太多,雍正必欲去之而後安。

第一,隆科多權大震主,日益成為雍正獨裁的絆腳石。雍正剛繼位時,一時信得過的重臣太少,於是,在雍正即位時就立下大功,並且頭腦靈活的隆科多便成為守喪期不便過多出麵的雍正的左右手,許多重大人事方麵決策,都有隆科多的影子。作為滿吏部尚書,隆科多在用人上有較大的發言權,以致後來圍繞著他形成了一個小集團勢力,很多人都擁護隆科多,反而將皇帝冷落在一邊,這讓雍正感覺難以容忍。隆科多身兼步軍統領這一守衛京師和皇宮的重要職務,特別是他向皇帝誇口“提督之權甚大,一呼可聚二萬兵”時,雍正聽後當作何感想,不言自明。

第三,隆科多犯了雍正的君臣同好惡之大忌。在雍正當權之後還與皇帝的政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隆科多及其家人曾經是皇八子集團的核心人物。雍正即位後,與他最大的政敵胤禩的關係越來越勢不兩立,自然,他就很關注隆科多忠於自己的程度,在意他是否已與胤禩徹底脫離關係。在雍正和隆科多之間,這一點就成為檢驗此人忠與不忠的一個標尺了。後來,雍正發現隆科多與胤禩關係不明朗,疑心頓生,直到隆科多將相當數量的金銀寄藏於胤禩子弘旺家裏事發,他才確認隆科多是個首鼠兩端的人,於是就更堅定了處置他的決心。但由於隆科多已不具備危及皇位穩固的能量和條件了,所以,雍正才沒有必要盼其速死。總之,雍正打擊隆科多,政治成份居多,經濟成份居少,與除掉年羹堯在原因上是有區別的。

雍正殺掉年羹堯、隆科多這兩個他曾經的左膀右臂,是為了在自己的統治逐漸穩固之後收回繼位之初下放過多的權力。作為一個權力欲望很強的君主,雍正當然希望將國家一切大權都掌握在自己一個人的手中。而從年羹堯、隆科多的方麵看,他們掌握的權力確實也已經超過了一個封建臣子所應該享有的權力範圍,他們享受的君王的禮遇也超出了君臣之間的關係,這種種的超越必定就會讓雍正覺得不安。於是就開始想方設法地扳到他們,實現自己的集權。

在這場君臣之間的鬥爭中,雙方都各有過失。雍正下放權力在前,後來為了收回權力開始殘酷地打擊為自己穩固王權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充分表現了霸主權力的絕對性和雍正本人的事記入殘忍。但是另一方麵,落得如此下場,年羹堯和隆科多兩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在自己權力膨脹的時候結黨營私,依靠官職謀取私利,最後身敗名裂,性命不保,還連累了相關的人。

總的來說,雍正通過年羹堯、隆科多在自己繼位之初鞏固政權,對於國家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後來權力過大造成這二人的擅權,又開始殘酷打擊他們,這雖然是為了繼續鞏固統治,但是還是壞了雍正的名聲,後人不禁會認為雍正是個過河就拆橋的人。而且國家的兩員大將被殺,統治力也必定會受到影響。

妙招迭出,肅清貪官汙吏

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作為一個老皇帝,他十分欣賞漢文帝施惠於民、盡量不擾民的統治方針。於是,像一般的老人一樣,晚年的康熙不免要有利澤天下惠及萬民,以博得百姓擁戴的想法。

但社會的發展並不想康熙所想得那樣會理想化地往好的方向一直發展,一味地寬容不加苛政,對社會並沒有多大的好處,相反,在康熙寬仁思想的指引下,康熙末年的社會積弊十分多。

首先是社會吏治日益鬆弛,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官吏貪汙成風,錢糧短缺,導致國庫空虛。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之下,政府高官們、皇子們大肆從國庫中借支,國庫告急;地方鄉紳魚肉百姓,損不足補有餘,這就導致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按照康熙末年的財政狀況,如若國家再有大災難,或者是邊疆告急引發戰爭的話,那麼國家財政必然捉襟見肘,國庫空虛到無銀用兵賑災的地步,後果十分嚴重。這種種的狀況,對於四十五歲的雍正來說,可以說是麵臨著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這些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讓雍正明白,他得尋找機會徹底改變這個狀況。

於是雍正在掌權後,第一招就向吏治開刀,這是因為史治腐敗是康熙晚年最大的弊政之一。而清查虧空正是整頓吏治的最好突破口。於是他就給戶部下達了全麵清查錢糧虧空的總動員令,對全國的財政狀況進行一個全麵的清查可以算是雍正吏治整頓的第一步。清查虧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首先一點好處是雍正通過這個運動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打擊異己勢力、樹立威權。全國大小官吏那麼多,對於新君還十分陌生。雍正除了隆科多、年羹堯等幾個可信任的人外,無所依靠。正好可以通過清查虧空這個運動,撤下大網,借勢觀人,激濁揚清,殺一儆百。

第二點好處就是康熙末年的儲位之爭十分激烈,雍正的登基即位又是詭秘難辨,以致人心不服,基礎不穩。雍正發動消查,正可以借機名正言順地打擊諸王的朋黨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利。而第三個好處是有助於摸清家底,真正掌握財政狀況。如此一舉三得,雍正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