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官科疾病6(1 / 3)

第六章 五官科疾病6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根據曆代醫書的記載,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複發均和很多因素有關,主要是:①精神神經因素;②生活環境與肥胖因素;③飲食夫妻生活因素;④久服丹藥的因素;⑤其他一些因素。有時是單一的因素,有時是數種因素的綜合。為了方便,現分述如下:

1.精神神經因素與糖尿病的關係

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複發中,精神神經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數十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因為伴隨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以及突然臨之的創傷等,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這些應激激素是: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神經末梢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胰島α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以及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

在我國,自古就有關於精神因素和消渴病關係的記載。如我國最早的古典醫書《靈樞·五變篇》記載:“長衝直揚……心剛……多怒”的人易於發生消癉(即消渴病)。以後,唐朝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記載消渴患者“悲哀憔悴,傷也”。金代劉完素所著的《三消論》(消渴病專門著作)曾經記載:“夫消渴者,或因飲食服餌失宜……或因耗亂精神,過違其度”。以後的醫書,也曾經反複的說明“消渴患者……不節喜怒,病雖愈而可以複作”。我國曆代醫書,類似這樣的記載,並不鮮見。

2.生活環境和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

目前已被公認,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原因。近些年來,大量國內外調查材料都一致認為: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飲食增多了,體力活動減少了,人體肥胖了……糖尿病也就隨之增多了。基礎研究材料進一步說明:隨著年齡增加,體力活動逐漸減少時,人體的組成——肌肉和脂肪的比例也在改變。大體上從25歲到75歲,肌肉組織逐漸減少,由占人體體重的47%減少到36%;而脂肪組織則逐漸增多,由20%增加到36%。此點即老年人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總之,當營養相對增加,活動相對減少時,脂肪成分隨之增多,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減少,靶細胞內也有受體後缺陷,對胰島素的不敏感或胰島素抗拒也就形成,糖尿病則隨之發生,這就是當代舉世公認的解釋,也是國內外一致同意的——生活越富裕、人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多的新概念。

最老的記載和最新的學說卻煥發著同樣的智慧火焰。

遠在中國最早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了、,該書“奇病論”在解釋消渴病“何以得之”時曾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內經·通評虛實論》更明確記載:“消癉……偏枯……肥貴人膏粱之疾也”(消癉即消渴,偏枯係半身不遂)。這些記載,為曆代重要醫書所重複,如宋朝的《聖濟總錄》,明朝的《景嶽全書》等。《景嶽全書》曾經記載稱:“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

由此可知,糖尿病與生活環境及肥胖的這種重要關係,十分密切。3.糖尿病與飲酒的關係

飲酒為什麼對糖尿病有害?現代研究證明:飲酒能導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急性、慢性或複發性胰腺炎,動脈硬化,神經炎等,從而都可以成為患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危險因素。還有,長期飲酒能引起鉻和鋅的缺乏,這也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曆代醫籍,對飲酒和糖尿病的關係極為重視。如唐朝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記載:“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者,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成,此味酒客多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後,製不由己,飲瞰無度,咀嚼鮓醬,不擇酸成,積年長夜,酣興不解,遂使三焦猛炙,五髒幹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