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救自護能力訓練1
培養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隨著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的日趨複雜,必須從各方麵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這其中也包括自我保護能力。由於孩子天真、純潔,他們不了解社會中除了美好的人與事之外,還有醜惡的一麵。但是,讓幼小的孩子辨別複雜現象中的真偽,也是不可能的。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要教他們最基本的常識和自我保護的方法。
教孩子不跟陌生人走
首先要向孩子說明這樣做的原因。告訴孩子,社會上有人騙小孩去賣,被這些人騙走後,再也找不到父母,回不了家,還會挨打、挨罵。
給孩子介紹一些拐賣兒童的事例。給孩子讀報紙上的報導,讓孩子看電視的有關報導,使孩子具體了解被拐騙的後果。
教育孩子不和陌生人接近,不要陌生人給的東西,並且養成這種習慣。
這些教育要經常進行,家長可以抓住社會上這方麵的事例反複講給孩子聽,使孩子有深刻的印象。
教孩子知道走失後怎麼辦
家長帶孩子外出,或逛商場、去公園,常出現孩子走失
現象。為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家長要十分注意照顧孩子,不使其離開身邊,即使在人少的開闊地方,也不可讓孩子超出自己的視野。與此同時,教育孩子時時不要離開大人,能主動地跟隨大人,並讓孩子記住大人身上的突出標誌。
為了預防萬一,家長有必要教會孩子知道走失後怎麼辦。比如給孩子講有關兒童走失後如何尋求幫助,最後找到親人或回到家的故事,還可以和孩子討論怎樣做更好。
給孩子出題,讓孩子解答。幫助孩子明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找什麼人、不可以找什麼人。
教孩子記路。家長帶孩子外出時,有意識地讓孩子記住自己家附近的路名、路上的主要標誌。還可以在回家時,或到了熟悉的地方時讓孩子帶路。
教孩子記住家庭地址,家長要反複地讓孩子記住自家的地址。
家長也可以寫明家庭地址,放在孩子的衣袋中,但要教孩子知道,這紙條隻給信得過的人(如警察)看。
教孩子不給陌生人開門
小孩子好動,更喜歡幫助大人做事,無論是電話鈴響還是有敲門聲,他們總是搶在大人前麵去處理。這固然是好事,然而其中也有隱患。盜賊騙小孩開門,然後入室行竊的事屢有發生。
為提高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家長要告訴孩子不給陌生人開門,並教會孩子聽到敲門聲該怎麼辦。例如,先問你找誰,再問你是誰,最後說請你等一等,我去喊爸爸或媽媽開門。除自家人外,都不要自己去開門,而且讓孩子知道家中沒有大人時,絕對不給陌生人開門。
為了讓孩子了解不給陌生人開門的道理,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些這方麵的小故事,讀些報上有關這方麵的報道。
為了鞏固加深孩子的印象,當孩子按照要求去做之後,家長要及時地予以肯定。
公共場所火災
較易發生火災的公共場所:商場、小商品批發市場、酒店、歌舞廳等。
急救措施:
保持鎮靜,辨明方向,迅速撤離突遇火災時,首先要強令自己保持鎮靜,千萬不要盲目地跟從人流和相互擁擠、亂衝亂撞。撤離時要注意朝明亮處或外麵空曠地方跑,要盡量往樓層下麵跑。若通道已被煙火封阻,則應背向煙火方向離開,通過陽台、氣窗等通往室外逃生。
簡易防護,掩鼻匍匐火場逃生時,經過充滿煙霧的路線時,可用毛巾、口罩蒙住口鼻,匍匐撤離,以防止煙霧中毒、預防窒息。另外,也可以采取向頭部、身上澆冷水或用濕毛巾、濕棉被、濕毯子等將頭、身裹好後,再衝出去。必要的時候用自己的尿澆濕布料,但一定要冷靜才能尿得出來。
就近使用安全的樓梯通道,莫入電梯除可利用樓梯外,還可利用建築物的陽台、窗台、屋頂等攀到周圍的安全地點;沿著下水管、避雷線等建築上的突出物,也可滑下樓脫險。
火及己身,切勿驚跑如果發現身上著了火,驚跑和用手拍打隻會助長風勢,加速氧氣補充,促旺火勢。正確的做法是趕緊設法脫掉衣服或就地打滾,壓滅火苗。如能及時跳進水中,或讓人向身上澆水就更有效。
當發現無法逃出時,要選擇避難場所,固守待援衛生間是極佳去處,同時遠離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盡量呆在陽台、窗口等易於被人發現和能避免煙火近身的地方。在因煙氣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時,應努力滾到牆邊或門邊,既便於消防人員尋找、營救,也可防止房屋塌落時砸傷自己。
預防:
當身處陌生環境,如入住酒店、商場購物、進入娛樂場所時,為了自身安全,務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樓梯方位等,以便在關鍵時候能盡快逃離火場。
提示:
公共場所的火災更具危險性,因為群體的恐慌往往讓人更容易失去理智。
跳樓雖可求生,但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要慎之又慎。可迅速利用身邊的繩索或床單、窗簾、衣服等,自製簡易救生繩,並用水打濕後,從窗台或陽台沿繩滑到下麵的樓層或地麵逃生。即使跳樓,也要跳在消防隊員準備好的救生氣墊上或4層以下才可考慮采取跳樓的方式,還要注意選擇有水池、軟雨篷、草地等地方跳。如有可能,要盡量抱些棉被、沙發墊等鬆軟物品或打開大雨傘跳下。
交通意外和事
故道路交通事故
在交通事故死亡者中,頭部外傷占半數以上,而60%一70%死於傷後24小時內,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急救不力造成的。
交通事故所致胸部外傷的比例也非常高。
急救措施:
緊緊握住麵前的扶手、椅背,同時兩腿微彎,用力向前蹬地,緩解身體前衝的速度,從而減輕受傷害的程度。
如果車禍意外發生得十分突然,來不及做緩衝動作時,就應迅速抱住頭部並縮身成球形,減少頭部、胸部受到撞擊。
隻要意識還清醒就要先關閉發動機,對於撞車後起火燃燒的車輛要迅速撤離,以防油箱爆炸傷人。
鳴笛或閃動大燈向路過車輛發出求救信號,向旁人請求支援。無法自行處理時,一定要向旁人求救,及時聯絡救護。同時無論多大的車禍都需要撥打120急救電話。
確保傷者安全,優先搶救危重傷員。原則上盡量不要移動傷者,但若出事地點太危險,則找人幫忙,小心地將傷者搬移至安全場所。在運送傷員時,應盡量讓傷員保持平臥姿勢。傷員的頭應朝向車尾,腳向車頭,
防止引發其他車禍。可利用三角板警示標誌提醒後方來車。
頭部外傷
由於頭皮血管豐富,事故發生受傷後出血較多,易形成血腫和失血性休克,而如果發生顱腦挫裂傷、顱內出血、顱骨骨折,則容易神誌不清,瞳孔一大一小,劇烈嘔吐,抽風,癱瘓,情況很嚴重。
對頭部外傷給予止血包紮,但要注意有無沙塵等髒東西在傷口。最好讓傷者側臥,頭後仰,保證呼吸道通暢。同時立即到醫院進行CT檢查,檢查有無腦血管出血或顱骨骨折。
如頭部出血較多,用加壓包紮法止血。
發現鼻孔、耳朵“滴滴拉拉”流血或流淡紅色液體,說明是腦脊液外漏,病情嚴重。一定讓傷者平臥,受傷的一側向下,不可堵塞耳鼻,以免引起顱內感染。
如果喉、鼻大量出血,要保持頭側位以防窒息。
如有腦組織從傷口脫出時,不能加壓,以免加重損傷,最好用消過毒的碗扣在脫出部位再包紮。
頭部外傷後,有頭痛頭暈、短暫的神誌不清現象,說明腦挫傷尚輕,如果出現瞳孔放大、偏癱、抽風、昏迷,那就是中度以上的腦挫傷。腦挫傷病人一旦出現頻繁嘔吐、頭痛劇烈、神誌更加不清,應當速送醫院急救。
胸部外傷
由於人們在乘車時的位置關係,交通事故所致胸部外傷的比例也非常高。胸腔內有人體的重要髒器如心髒、肺髒、大血管,車禍所致的血胸、氣胸和肋骨骨折發生率高,容易出現休克、呼吸困難、咯血等現象。
對開放性氣胸,盡快用無菌紗布封閉傷口,同時給予吸氧,盡早送醫院手術治療。
清除呼吸道的血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停止時進行人工呼吸。
送醫院時,胸部外傷患者以半坐位為好。
肋骨骨折時給予包紮固定。
預防
教育孩子不要在街道上玩鬧;不要在斑馬線外橫穿馬路;紅燈停,綠燈走。
在橫過馬路時,有過街天橋一定要從橋上走,千萬不可翻越路中間的欄杆。
孩子太小的時候,一定要有大人陪同過馬路,千萬不要急行猛跑,更不要在路上玩耍、打鬧。
抱著孩子上街,或者散步的時候,即使在人行道上,也是離機動車道越遠重越好。
孩子剛學會騎自行車時,一定要慢行。
提示:
《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29條規定:未滿12歲的兒童,不準在道路上騎自行車、三輪車和推、拉人力車。
發生車禍時,無論傷勢如何一定要讓醫生徹頭徹尾檢查一遍。若未接受醫生仔細的診治,可能引起令人意想不到的後遺症。
發生車禍時,千萬不要扭曲傷者身體,因為車禍常傷及頸部骨頭及神經,扭曲傷者身體更是致命的動作。空難
空中常見的緊急情況有密封增壓艙突然低落、失火或機械故障等。
急救措施:
一般機長和乘務長會簡明地向乘客宣布緊急迫降的決定,並指導乘客采取應急處理。
水上迫降時,空中小姐會講解救生衣的用法,但在緊急脫離前,乘客仍應係好安全帶。如果在水中(通常飛機在迫降在水麵時都要讓旅客穿好救生衣,注意救生筏的到達口與緊急脫離道有所不同),應抓住救生物品,抬高下頜,並努力吸氣,積極遊泳;如不會遊泳,就應該堵住鼻孔,防止嗆水。
若飛機高度在3660—4000米,旅客頭頂上的氧氣麵罩會自動下垂,此時應立即吸氧。按照規定豎直坐椅靠背,係好安全帶,屈身向前,臉貼在墊有枕頭之類柔軟物的雙膝上。兩臂抱住大腿,使整個身體處於最低水平位,以減少因慣性而造成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