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鬆下論處世5(1 / 3)

第四章 鬆下論處世5

讓生命永恒

每當追尋曆史的時候,都會發現那些人的精神,仍然活在其中。但願我們能把他們偉大的精神,在現代的社會中,更發揚光大。

鬆下認為,真正領悟人生的人,是將生命與工作結合,並從中獲得快樂。

鬆下經常對他的員工說,現在正是開展人生坦途的大好時機。身為鬆下電器公司的員工,你們對將來有何計劃?有什麼具體的想法?

鬆下常與人談起,將工作視為和自己生命同樣重要,而不能感受喜悅的人,應該退出產業界。真正領悟人生的人,必能察覺到,將生命寄托於工作中,所獲得的喜悅,是多麼真實的感受。

你若贏得一個人的心,就得允許他把你駁倒。

——[英]狄斯累裏這並不是要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埋頭苦幹,而是說在八小時或十小時的工作中,要忘卻一切,全神貫注於工作,這樣才可感覺到工作所帶給你的真芷喜悅。如果在工作中,不能體會到這種樂趣,那就喪失了工作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了。鬆下有時候到工廠巡視,聽到轟轟的馬達聲,看到辦公室內,大家專心一意辦公的情形,覺得能和大家一起工作,內心實在充滿了溫馨和歡喜。

工作的喜悅,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也是最根本的喜悅。人們喜歡穿名衣,吃美食,有種種欲望,往往借著滿足這些欲望而獲得喜悅。然而,人的工作願望,實在比上述的欲望更加強烈,而且滿足工作的願望後所得的喜悅,比其他的更強烈、更有意義。

鬆下感到,別人隻看得到你認真工作,卻感受不到你從勤奮中所得到的快樂。

人們應在年輕的時候,就培養成“勤勉努力”的習性,懶惰與勤勉兩種習性,都不能輕易地消失掉。而到了年紀大時,想改變懶惰成為勤勉,就很困難了。所以,必須自年輕時,培養成勤勉的習慣才行。

培養成勤勉習性的人,雖然上了年紀,也由於習性的關係,不減勤勉且更努力;雖然他不自覺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做所為,會自然表現出勤勉努力的行為。這可以說是他無形的財產和力量。

鬆下自己小時,在當學徒的七年當中,在老板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從事學藝,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所以,在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鬆下看來卻不覺得辛苦,鬆下青年時代,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當時如果去掉勤勉努力,鬆下不知道一個青年人還所剩幾何?

因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從前的戲劇、電影中,也常有這種“期望青年”與“讚美青年”的故事編織在內。可是,現今如說出這些話,恐怕會被青年人大罵一頓。

鬆下之所以如此舉例說明,是看到今日的社會上,勤勉努力固然有,但是卻少了。無論商店或公司行號中,有勤勉努力者就有發展,雖然在這方麵,大家不會有所宣揚。而實際上,這個社會仍是被勤勉所推動,且在這種推動中欣欣向榮。因此,鬆下覺得需要向現在這些年輕人,講一講解勤勉努力之重要性。

而且更進一步地,使他們確認良好的習性與習慣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它會產生堅強的力量。

因此,培養出良好的習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所養成的是不良或者懶惰的習性,那麼將來想改變,就困難了。所以,一定要在青年時期,就置身於努力勤勉的環境中,這樣的人生才比較恰當。

而且在今日的社會形勢之下,財產是不可靠的。以前德川時代或者明治初年,都以家為中心,將財產留傳給子孫。因此,那一個藩或某一位城主有了問題時,就召其子或弟兄中適合當城主的人,立為次代的城主,這是以家為中心的製度,既以家為中心,那麼家是有意義而且是可靠的。

而現在的時代有了財產,當子女繼承時,就被遺產稅征收得所剩不多。況且,現在是一種多變化的社會,一朝一夕對事業的興廢影響很大,變化很大,所以現在這個時代,財產是極不可靠的。

沒有比人更善於社交,又不善於社交的。

——[法]波德萊爾那麼有沒有比財產更可靠的東西呢?有的,那就是永遠寄托於自身的學問、藝術、技術等,這是終身不會被人剝奪的東西。其他還有歌唱等上乘的技藝才能,也是終生不會離開自己的東西。

由此看來,勤勉努力的習性,也就是終身不會脫離其人的終身財產了。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地對真正財產的價值判斷有所認識和分析才行。

事實上,在這社會中,對有良好習性的人,不太被人稱讚是尊貴或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很有價值。而對技藝方麵,譬如:歌唱得很好的,名聲很快就會傳開來,隨即廣為人知。但鬆下認為技藝一項,雖也是附於本身不能分離的東西,但有時候,勤勉與努力,卻比較有用而又可靠。今日的情形,在職業場所方麵,仍是希望先采用勤勉努力的工作人員。有良好的習性的人,鬆下認為比較容易拿高薪或獎金。然而,事實上,多數人卻不了解它的價值,因此,鬆下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忌地提升對具有良好習性者的評價,這樣才算是真正對勤勉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鬆下認為,守則或規定就好像支撐樹苗的支柱,樹苗能獨立自主之後,才能拿掉它。

聽說以前有個國家,曾訂定一種“學生守則”,規定義務教育中之學生,應遵守許多的條款,最後一條還規定:如不遵守本規則,可將其退學。

在這些守則中,特別引起鬆下注意者,是“對校長及先生,應起立敬禮”,規定學生迎接校長或老師時的儀禮態度。還有一條是“聽從父母的教訓,愛護弟妹。”“清潔房間,整理自己所有的日常物品等等。”連家庭中瑣碎的事務,也都規定在這二十一條守則裏麵,針對這些準備作為社會一分子的學生,使之懂得應遵守的基本常識。

鬆下在仔細考慮以後,覺得人類對規則的反應,假如沒有訂出罰則的話,除非聖人,否則很少會遵守的。

這可說是人類普遍的特質,因此美歐各先進國家,也都認清了這一點,對各項守則或規定,均訂定嚴罰的條款來實施懲罰犯者。

人類教養,沒有新舊之分或特定國家之別。無論哪國人對受教者,均是教以共同生活中應有的態度、目的,並伸展“人性”的進步。

這可能不是適切的比喻,但對人類的教養,就好像支撐樹苗的支柱一樣,因為樹苗幼稚,在沒有能力成長伸直之前,需要“支柱”來支撐,便不怕風吹雨打了,等到能夠獨立,就不再需要支柱了。而人類之教養就是這樣的。

不管你是如何偉大的人物,在孩童時期,也需要“支柱”來支撐。等到某一時期,借“支柱”幫忙,確立了方向,奠定了基礎後,就可以獨立發揮自己個性了。不論任何人,都要接受正確的教養,有的是由先輩教導、培育、教養,然後踏進社會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物。

鬆下在偶然的機會,到四天王寺去時,管長(管理一個宗派之長)拿出該寺傳世之寶兩卷卷軸給他看。

其中一卷,據說是建立該寺的聖德太子親筆寫的卷軸。說起聖德太子,我們日常使用的一萬元紙幣上,就印有他的畫像。他首次製定十七條憲法,皈依佛教,並大力推廣,是本世紀初大化革新的導因。

由於是用漢文寫的經過管長說明,才知道卷軸上寫的,是有關該寺的規則、寺院的麵積、應該建立怎樣的建築以及該做怎樣的事等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其中還有一項,是象現在的社會福利之類的事項。原來,救濟貧病的製度,竟然在大約一千三百年以前就製定實施了。鬆下為此非常興奮,也非常感動。

沒有社交,沒有適合我們口味的社交,人就永遠得不到滿足。

——[美]托·傑弗遜至於另外一卷卷軸,筆跡雖然不同,內容卻與聖德太子所寫的完全相同。據說這卷是後醍醐天皇親筆寫的。

大化革新後約七百年,曾經發生所謂“建武中興”,打倒鐮倉幕府後,將政權還給朝廷。完成這次王政複古的後醍醐天皇,是一位偉大的明君,盡量親自執政,遇到饑饉時,甚至減少自己的三餐,施給饑餓的人民吃。

後醍醐天皇正在考慮自己要做些什麼時,偶然看到聖德太子卷軸,而深有感觸。他認為這卷珍貴的卷軸,已有七百年的曆史,再常打開來看,恐怕會損壞,所以重新親筆寫了一卷新卷軸。另外附上但書,寫明他是照聖德太子所寫的抄錄,指示大家使用這卷。

當時,鬆下對四天王寺珍藏這麼了不起的國寶,深深感到親切與尊敬。

日本曆代以天皇為中心,已經擁有二千數百年的曆史傳統。從這長久的曆史所累積的體驗,確實很寶貴。而如何有效利用,使整個日本在精神上與物質上都能一並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任務。

鬆下對曆史一向很感興趣,年輕時,就常常閱讀講談書,或聽有關這一類的故事與戲劇。即使很忙碌,偶爾也會從電視或電影上觀賞,或與人交談,有時想到什麼,就請人查各類參考書籍。這時鬆下所顧慮的,就是對曆史的態度,也就是曆史觀,是不是過分強調人的醜陋麵即負麵?

所謂曆史,絕對不是他人的事,可以說是自己的麵貌。雖然,主要是以過去的事物為對象,但今日的麵貌,是由這事象所產生的。我們必須坦誠認識過去的長短,好的一麵,務必繼續發揚光大。對祖先努力的成果與累積的智慧等等,我們以何種態度去繼承、去使用,都會影響改變今後的曆史。因此,我們不能隻以個人所見來處理,更要好好觀察美善的一麵。

事物都有正麵與背麵。人有長處與短處。一個人的行為也有美與醜。

白天整齊地打著領帶工作,回到家以後,也要換上寬鬆舒適的睡衣,兩麵都是同一個人的生活。如果隻從正麵去看,會不公平,隻從背麵看,又可能發生誤解。如果要使一個人正常成長,對他的背麵要加以考慮,對他正麵的美,更要承認鼓勵及發揚。對任何人與事都要這樣。

朝日電台的廣播節目中,有個“洗心”的節目。談話的人是大阪府知事(市長)佐藤義詮先生。他平實地談著有關人的生活與思考方式,不帶說教味,又具有時代意義。聽了後心靈確實被說得很清爽。

他舉了中外古今許多有名人士的例子。比如,為萬人幸福從政,為宣揚宗教真理而受苦的事跡,看到他們在險惡環境中堅定持守,而終於獲得輝煌成果的高貴情操。

每當追尋曆史的時候,都會發現那些人的精神,仍然活在其中。但願我們能把他們偉大的精神,在現代的社會中,更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