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佛的經營管理策劃1(1 / 3)

第一章 哈佛的經營管理策劃1

哈佛的管理策劃

管理藝術理論的出現和發展表明了管理理論研究的成熟和發展,也表明了管理者作為一個整體,其實際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紀的企業使命,那麼,作為20世紀的企業應該如何麵對呢?是悲觀?是失望?還是逃避?為此,哈佛認為,悲觀失望和逃避都不是積極的態度,無論你是多麼的不情願,曆史的車輪總在前進!所以,隻有積極去麵對,才會迎得企業主動權,爭取企業輝煌。既然能勇於麵對未來,那麼,作為企業家就必得學習21世紀的管理企業法。

這裏,哈佛歸納了企業管理藝術的問題,管理藝術研究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的創造性管理活動及其規律,以指導人們在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將主觀與客觀結合起來,實現管理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管理藝術理論的出現和發展表明了管理理論研究的成熟和發展,也表明了管理者作為一個整體,其實際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深入研究管理藝術理論和管理者處理管理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對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和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產物。在理論研究中,管理藝術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管理學的一般規律,去解決由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而帶來的複雜多變的管理問題,以取得最優的管理效果的。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管理藝術具體地體現為管理者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智慧和直覺來及時、準確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與能力。

抽象地說,管理藝術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文化;具體進說,它又是一種管理方法與技巧。由於管理藝術研究的是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的創造活動,因而它較一般管理理論有更多的特殊性;同時由於它在研究管理者的創造性管理活動力圖概括出規律性,又有普遍性。

因此管理藝術一方麵區別於一般管理理論,而具有強烈的實踐色彩;另一方麵它本身又是某種具體的管理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而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由此可見,管理藝術是一個既帶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又與管理實踐緊密相聯的新興管理理論分支。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出現了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軟科學,它的特點是針對複雜多變的研究對象,以軟的智能性的技術為主,將多種領域的知識予以綜合,為不同的管理目標服務。而管理藝術所研究的管理對象和過程的複雜多變以及管理主體在發揮創造性時的綜合特點,也具有了某種軟科學的性質,管理藝術也可以說是現代管理學中的軟科學。

管理藝術的社會性是指管理藝術是社會的產物。任何管理藝術理論、管理技能、技巧和方法,都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總結、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的精神產品,而不是孤立的個人同自然界交互作用的本能或純粹的自然物。管理藝術的任何實際內容或具體形態,都帶有社會的烙印,隻有通過在一定社會關係中活動的人加以掌握和運用,才能成為現實的、能在管理實踐中實際發揮作用的藝術。

管理藝術的技術性是指藝術所包含的實際內容同一定的管理組織和管理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實現管理效率的手段。管理藝術之所以具有技術性是因為:①管理藝術的各種管理技能、技巧、才能和方法,都必須符合管理客體的要求。提出和實施一定的管理藝術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管理客觀係統的技術自然構成及其相應的技術自然運行規律。②任何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滲透著一定的管理藝術,而管理效率或效果本質上具有技術性。③管理藝術的工具化、模型化,實際上是管理藝術的本質具有“技術性”的實物化表現。

管理藝術除了上述性質外,還有一些具體的特點,即隨機性、主觀能動性、經驗性和情感性。

管理藝術的隨機性是管理藝術的最主要的特征。它充分體現了管理者處理非常規管理問題時所具有的變通能力。所謂隨機性,是指管理者依據不同時間、地點和條件,憑經驗直覺地判斷和認識客觀事物,並能隨機應變地處理問題。

管理藝術的主觀能動性是指管理者依據其個人的主觀思維對管理對象的影響作用。主觀能動性最充分地顯示了管理者個人生機勃勃的創造力,它要求管理者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要力求思維敏捷、風格獨特,增強影響力。

管理藝術的經驗性是指管理藝術與管理者的知識、閱曆和體驗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任何高超、絕妙的管理藝術,人們總可以發現其中經驗的痕跡。

管理藝術的情感性是指管理藝術總是離不開管理者處理問題時的感情色彩和傾向。正如其他藝術一樣,管理藝術也能給人以一種美的感受,引起人們感情共鳴,有著強大的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具有管理藝術的管理者,會使被管理者情不自禁地欣然接受領導。

正如前所述,管理藝術主要從管理的主體出發,強調研究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的創造性管理活動及其規律,將管理看成是主體充分發揮創造性的領域,從而主要地將管理視為藝術領域。管理藝術的這一根本特征,證實了管理學研究上重大的理論突破,使其能克服傳統管理學的局限,滿足管理實踐的要求。為此,哈佛闡述了管理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意義和作用,共有以下四點:

首先,由於管理藝術將管理視為主體充分發揮創造性的領域,即藝術領域。因而其對管理過程的研究,就不是以往的那種靜態的對待,而是將其視為需要管理主體充分發揮創造性的一種多維的動態係統。

長期的管理實踐證明,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各方麵因素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必然導致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出現某些新的特質和新的問題。這些特質與問題,既不能為傳統管理理論中那種靜態的分類研究所預見和發現,更不可能在這種研究中找到應變的根據和對策。

例如泰羅的“科學管理”,出於追求勞動生產率,就隻把企業中的工人簡單地視為機器和生產工具,而不能看到其作為社會成員將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多種社會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對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有重大作用。同樣,法約爾和韋伯等人由於過分強調和關注管理中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係,也就不可能預見到管理中所出現的非正式組織的作用。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情形下,顯然隻有運用管理藝術理論,將管理過程視為需要管理主體充分發揮創造性的一種多維的動態係統,並實施一種與之對應的綜合的、具有高度彈性的創造管理,才能克服傳統管理理論由於靜態的分類研究造成的僵化和片麵的局限,使現代管理充滿生機和活力。

其次,管理藝術強調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的創造性活動的意義,因而它反對傳統管理理論中所存在的那種“萬能主義”的傾向,它不承認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有什麼普遍適用的最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原理,而是主張以變應變,在管理中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充分發揮管理主體的主觀創造能力,做出符合實際的合理決策。

事實上管理本身是一個開放係統,它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的變化直接影響管理領域的變化。因此就不可能存在某種窮盡一切變化的適用的管理原理。我們知道,從早期的組織學派的法約爾,直到現代學派中的孔茨、奧唐納等人都力圖尋找一種“萬能主義”的管理原理。但是,實踐證明,他們的努力是枉然的。

隻有依靠管理藝術理論,在管理實踐中充分發揮管理主體的主觀創造能力,以隨機性和應變性去迎接瞬息萬變的挑戰,才能使管理切實跟上時代的步伐。

再者,管理藝術主要從管理主體出發,將管理視為主體充分發揮創造性的領域,因而它不是忽視管理主體的能動作用,而是高度重視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的能動作用。在管理過程中能否正確對待管理主體的能動作用,這從哲學上來看,實質上是一能否辯證地看待主體和客體關係的問題。大部分傳統管理理論往往具有形而上學的傾向,它們隻重視客體,而僅將主體看作是被客體所決定的被動因素,看不到主體對客體實際存在的推動作用。

最後,管理實踐的發展也證明,管理本身是一個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管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管理過程中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較高層的管理活動中表現尤為突出。

便如在杜朗接手通用汽車公司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了一係列堪稱“藝術”的管理方法與手段,大膽創新,在壞到兩年的時間內,使汽車的產量增加了幾乎一倍,並且使銷售額由2900萬美元增至4900萬美元。挽救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於破產邊緣的雅科卡,同樣發揮自己的管理藝術才能,在5年時間內,實現扭虧為贏,1983年(即第5年)實實在在地賺了9.25億美元和利潤,1983年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由1981年的每股3美元升至每股35美元,並且提前7年還清了聯邦政府8億多美元的債款。

以上分析表明,管理藝術由於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作用,已使現代管理學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哈佛認為,企業發展,不僅要靠人管理經營產品的藝術性而且更要靠企業領導,如何用人的藝術性。有許多事例可以證明,人是可以被領導的。為什麼人願意追隨一個領導者,是有各種原因的。其中包括安全、收益、權力及讚賞等。正如大家所公認的,如果部屬相信他的領導者在一定時間、地點內能滿足他所追求的欲望時,他就願意追隨這個領導。

相反,如果一個領導者錯誤地理解下屬的需要、動機以及他們所希望達到滿足的方式時,就很少有追隨者。所以員工的工作熱忱,與領導者的領導藝術有很大關係。

部屬們都希望得到有效地領導,如果領導無力或缺乏領導時,下屬就不能積極地進行工作;如果得到有效地領導,他們就會熱忱而滿懷信心地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具有領導藝術的有效管理者的成績是無窮的。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管理者對人的領導藝術。為此,哈佛從以下三個部分闡述領導藝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