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發展所麵臨的選擇1(1 / 3)

第一章 發展所麵臨的選擇1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原先在上海的生意人紛紛挾巨款跑到香港。他們當中,有的發展紡織等實業,有的經營地產,有的開銀行,用他們的資金和技術,推動了香港經濟的發展。

相比之下,包氏父子的經商手法則顯得過於保守。其實,他們有資金、有經驗,也有學識,並不比其他人差,隻是還未選擇到一個最有發展機會的行業而已。那麼,他們到底想些什麼呢?

原來,那些上海來的有錢人,起初隻不過把香港作為避風港,在他們的心目中,有兩個計劃。第一個計劃是移民美國。對於有野心、想幹一番事業的本地企業家和商人來說,移民美國幾乎是退休的同義詞,要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大陸才是廣闊天地。因此,大多數較為年輕的企業家都傾向第二個計劃,就是等待大陸政局穩定後,回去跟新政權合作,重整旗鼓。他們心裏明白,新政府是會願意與商家們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同發展經濟的。他們挾巨資留在香港,隻是權宜之計,其實他們是蓄勢以待,伺機而行。據說杜月笙在一九五二年,曾派大兒子以中彙銀行經理的身份回大陸,借向其恩人林桂生大姐探病之機,試探中國政府對他的態度,流露出返回大陸的願望,後來雙方談不攏,杜月笙這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包氏父子也曾有過重返大陸的打算。隨著四人公司業務的擴大,包氏家族的成員不斷加入到公司裏,包兆龍便萌生了發展大陸方麵生意的念頭。他回了一趟大陸,誰知一去杳無音訊,家裏人在焦急中等了幾個星期,才見包兆龍一臉沮喪地回到香港。原來,他在大陸被扣留了一段時間,當地的政府不明白包兆龍回去的目的,要他繳納巨額的稅款。這次挫折使包氏父子感到有些不解,他們打消了返回大陸的念頭,而決定和其他企業家一樣,在香港發展其事業,將香港的生意,由暫時性轉為永久性。

但是,投資到哪些行業好呢?

那時候,包玉剛喜歡在工作之餘,到維多利亞港,去看看來往穿梭的船隻,因為那樣,他就覺得仿佛回到了家鄉寧波。他還記得,小時候跟父親到鎮海港,第一次見到大海、第一次見到大船的情景。那時候,還天真地想:當一個船長多好,可以環遊世界。

當一個船長?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包玉剛禁不住一陣激動。

最終鎖定航運業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貿易的優惠條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船隊。自從一九一一年,中國陷入動蕩不安之後,香港平靜的水麵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大門。

香港有七十平方英裏的港口,每年的吞吐量超過三千萬噸,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二次大戰之後,世界經濟複蘇,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船運是最廉價的一種運輸方式,必將大有作為。”包玉剛對自己說。

包玉剛的決定在家裏掀起了軒然大波,包兆龍第一個站出來,態度堅決地表示反對,連朋友們也以為他“瘋了”。

朋友勸他:搞航運雖然能賺到大錢,但正如古人所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海上風浪無常,危險極大,有多少人搞了幾十年航運,到頭來卻落得個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下場;再說,香港搞航運的已有幾十家,他們的資本、經驗以及與銀行的關係,無論哪方麵都比你強,你能競爭得過他們嗎?

父親阻止他:中國有句老話,叫“不熟不做”,你對航運業了解多少?買一條船動輒上千萬元,你才有多少錢?你今年已經三十六歲啦,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還是別去冒那些無謂的風險,老老實實跟我一起做房地產生意吧!

包兆龍的話確實有一定道理。香港住房本來就不多,淪陷時讓日本人炸掉了一部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香港人口劇增,住房困難相當嚴重,一家幾口同擠一張床的情形隨處可見,另一方麵,香港未開發的土地和閑置用地數量可觀,地產業前景十分誘人。

包玉剛一向尊重父親的意見,他並沒有馬上反駁父親,而是擺出事實,據理力爭,他對父親談了自己的看法:房地產生意利潤固然可觀,但發展得再好,也是死的,帶不走的;而船是可以移動的財產,在太平盛世,可以運貨賺錢,遇著時勢動蕩,則可乘舟遠走他鄉,因此搞航運可以說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兩全之策。

包玉剛回憶說:“從寧波來的人會注意到他們的優勢。那裏的年輕人有出海的傳統,我從小對船運業有興趣。我覺得船運業向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挑戰,並可以擴展我們的進出口能力。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大陸漫長的海岸線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貿易的機會。我認為,投資航運比投資陸上更安全、更靈活自如。”

一個人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於他發現了前人未曾發現的東西。包玉剛以其敏銳的眼光,預測到世界航運將會有一個大有發展,於是,他毫不猶豫,決定投身其中。

父親包兆龍被兒子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的分析所說服,不再堅持其反對意見。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讚同包玉剛搞航運,包玉剛少年時的朋友鄭煒顯就非常理解和支持他。

鄭煒顯一聽說包玉剛有投身航運業的想法,立即意識到這是頗具有戰略眼光的一步,他鼓勵包玉剛說:“一個高明的企業家與一個賭徒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能審時度勢,隨時捕捉稍縱即逝的機遇。”他又同包玉剛仔細分析:“你雖然沒有搞過航運,但你有很多別人所沒有的有利條件:你曾經在好幾家銀行幹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在調配資金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就算是正在搞航運業的人也未必比得上你;另外,這幾年你搞進出口貿易,世界各地的行情你熟悉,商場中的風風雨雨你也已經曆過,所有這些對你轉行搞航運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倒認為不一定要因循守舊,照著別人的路子走,發揮你的優勢,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

朋友一番推心置腹的話,使包玉剛感到由衷的鼓舞,更堅定了發展航運事業的決心。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同自己周圍的人很有關係。特別是好朋友,如果他在關鍵的時候支持和鼓勵你,那對你今後事業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作用。

萬事開頭難

由於決心已定,包玉剛便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包玉剛認準了航運這個目標,幹勁也挺足,但如何去開這個頭?到哪裏去尋找他的第一艘船呢?

包玉剛認為,坐在辦公室裏等電話鈴響的人是做不成生意的,於是,他開始到處去尋找門路、尋找關係。他去了倫敦,也去了華盛頓,結識了很多朋友,為他的事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包玉剛的四人公司曾在美國實行貿易禁令的日子裏與中國大陸有生意往來,於是,他的公司被美國列入了黑名單。為此,他專程跑到華盛頓去抗議。

那時候的包玉剛,口才並不很好,英語說得結結巴巴,句法冗贅,給人一種嘮嘮叨叨的感覺。包玉剛打著手勢用夾雜著寧波方言的英語,告訴那些美國人他是無辜的,那些美國人睜著迷惑的眼睛看著這位激動的中國人,也不知他們是否聽明白他的話。過了很長時間,天快黑的時候,政府大樓裏的所有人都知道了外麵有一個叫包玉剛的中國人以強硬但積極的態度在為自己辯護,最後,包玉剛終於說服了美國人,他的公司終於在黑名單上被劃掉了。

經此一役,包玉剛總算鬆了一口氣,最起碼為以後他的公司與國際上其他公司發生業務往來掃除了一道障礙。然而,他在得到他的第一條船時就不那麼順利了。

眾所周知,搞航運得買船,買船就得花錢。航行於茫茫大海之上的遠洋貨輪可不比近海的小舢舨,動輒百十萬、甚至上千萬美元一艘,自己又拿不出這麼大筆資金,向銀行貸款吧,還得有擔保人,得有一兩個大老板作後盾,銀行才會信得過你,而包玉剛此時隻是一個默默無聞之輩。

包玉剛在經營四人公司的時候,曾認識兩個人,一個是彙豐銀行的代理主席道格拉斯,另一個是會德豐馬登集團的主席喬治·馬登,包玉剛與這兩個人曾有生意上的來往。

道格拉斯知道包玉剛想買船後,明確告訴他,彙豐銀行對二、三手船沒有興趣,很難貸款給他,讓他去找馬登,因為馬登同時又是遠東船務集團的主席,也許他能幫助上忙。在道格拉斯的安排下,包玉剛拜訪了馬登。

那是一九五五年,會麵的地點在倫敦。時值深秋,倫敦秋高氣爽,少了平日裏的霧靄,卻多了一份蕭瑟。馬登身材高大,體格強壯,神情高傲而專橫,活脫脫一個普魯士人的樣子,他在自己豪華的辦公室裏接待了這個比他矮半個頭的中國人。

包玉剛不卑不亢地講述了他想搞航運的想法,馬登在辦公桌的那邊盯著他,仿佛看著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在敘述他的幻想。等包玉剛說完,他用教訓的語氣警告包玉剛:“年輕人,船運業是一個危險的行業,弄不好,你會把最後一件襯衫也輸掉。”

包玉剛點點頭說:“船運這一行風險的確很大,但做生意並不是賭博,沒有把握的事我是不會做的。”

馬登把包玉剛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似乎奇怪包玉剛會如此鎮靜、如此胸有成竹地與他展開對話。他反問包玉剛:

“航運業的投人相當大,你有多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