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卡耐基論人生旅途4
——[英]羅素伊壁鳩魯把快樂和痛苦放在一起比較,從而得出關於快樂的結論。這種論證方法,首先肯定了個體能夠而且應該在自身中尋找快樂。這就與動物性的快樂有嚴格的區別,因為唯有人類才能在消除痛苦後獲得快樂,而且唯有人類才能自覺地實施這樣的行動。其次,他告訴我們,正是由於人們感受到痛苦,才體會到快樂的必要性,假如人們沒有痛苦的經曆和感覺,那麼,也就不會感受到快樂,也就不會有產生快樂的欲望。“身體的無痛苦”就是肉體的、感官的快樂和幸福,而“靈魂的無紛擾”就是精神的快樂和幸福。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平靜是幸福生活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人們才排除造成痛苦的因素。
伊壁鳩魯並不是籠統地談論快樂。他把快樂分為三類:一是自然的和必要的。這類快樂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必需的需求。如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等,這是人們為了免受饑渴之苦的基本需求。二是自然的但是非必要的快樂。如精美食物,可以換換口味、享享口福,但這類快樂是建立生存必需的快樂之上。三是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快樂。如沽名釣譽,既不是自然的生存需求,也不有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伊壁鳩魯在作了這樣的區分後,認為,第一類欲望和快樂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生活來說,也是能夠滿足的。
人的欲望不能過高,否則,他就根本不能得到滿足,因為,如果他總覺得得到的太少,希望有更多的欲求,那麼,他任何時候也不會感到滿足,還會被自己所不能控製的事物所左右,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生活上就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所以,人的天性所要求的財富是有限的,而且是容易實現的,而那些出於虛浮的欲望所要求的財富則是無限的,也是不能得以滿足的。
對於第二類欲望和快樂,人們隻能偶爾享受一下,偶爾享受一次還能感受到這類欲望的價值。對於第三類欲望和快樂。則是人們需要警惕的。如果被這類欲望和快樂所吸引,那麼,人們可能就會成為它的奴隸,日日夜夜為之而忙碌。到頭來恐怕是什麼快樂也得不到。伊壁鳩魯強調,自然的和必要的欲望容易得到滿足,而且得到這類滿足的過程及其滿足本身是穩定的、平靜的、無痛苦的;享受了第一類快樂,得到了第一類滿足,同時也獲得真正的幸福。
伊壁鳩魯不僅僅講快樂與幸福,他還特別重視人的美德與幸福的關係。在他看來,快樂和美德是孿生姐妹。他首先提出審慎的概念,認為,審慎是一切善肖中最大的善,是美德產生的根源。因為審慎的能力、權衡的能力,是人們獲得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美德。“一個人除非審慎地、正大光明地、正當地活著,就不可能愉快地活著。”各種美德都與愉快的、幸福的生活共存,愉快的、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各種美德。作為最大的善,審慎是正確讓人類社會和自我能力所必需的美德,同時也有助於人的達到幸福和快樂。審慎能使人們分辨快樂與痛苦,權衡苦樂利害關係,選擇最合適的行為,從而達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尊重與聲譽,這是全人類所珍惜和重視的一項權利,人們都高興自由自在地運用這項權利。
——[美]馬克·吐溫伊壁鳩魯還談到友誼在幸福中的作用。他認為,友誼是社會關係中人們能夠獲得的重要的快樂,而且,“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因為友誼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有友誼存在,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是永存的和持久的。為了獲得快樂和幸福,人們應當珍惜友誼。因為在社會交往中,有時可能會遭到他人的非正當的侵害,在這個時候,最好的應付敵人的方法是盡可能多地交朋友;而對於那些不能成為朋友的人,應至少避免和他們結怨。伊壁鳩魯期望,正直的人們之間應當互相幫助,這有助於人們獲得快樂和幸福。
伊壁鳩魯主張,道德的價值不在道德自身,而在於道德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如果道德不能使人快樂,那麼道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由於伊壁鳩魯堅持認為快樂和幸福是人生的目的,所以在他看來,道德也是為快樂和幸福服務的,道德成了達到快樂和幸福的工具和手段。尤其是明智,能夠幫助人們正確地選擇行為,辨明善惡和樂苦,正確地麵對死亡及其痛苦和恐懼。所以,“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靜觀,它找出了一切取舍的理由,清除了那些在靈魂中造成最大的紛擾的空洞意見。”有了這樣的靜觀——明智,人們就擁有了決定自己行為的力量,才能主動地創造獲得快樂的有利條件。
伊壁鳩魯指出,人的快樂和幸福依賴於人的理性能力,“遵從理性而不走運,比不遵從理性而走運還要好,因為凡是被判定為最好的行為,都是遵從理性正當地作成的。”伊壁鳩魯把具備審慎和明智理性的人,看作是可以享受最大快樂和幸福的人,這充分表明了伊壁鳩魯對於高尚道德人格的追求,他超越了亞裏斯提卜的快樂主義幸福論,繼承並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感性主義幸福觀。
從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中,人們看到,一方麵,他把人的幸福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之上,重視人的基本的物質享受和感官滿足;另一方麵,把人生的快樂與理智、道德聯係在一起,使快樂和幸福在物質的基礎上上升到精神領域,並發展為對審慎和明智這種理性能力的讚歎和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人獲得靈魂健康、精神快樂的保證。我們可以認為,他克服了亞裏斯提卜快樂主義幸福論的偏激和片麵。這是伊壁鳩魯幸福觀的進步之處。
伊壁鳩魯把哲學思維同幸福聯係起來,鼓勵人們研究哲學。他說:“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要讓他耽擱了哲學研究,當他年老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對他的研究發生厭倦,因為要獲得靈魂的健康,不會有早晚的問題。說研究哲學的時間還沒到或已經晚了,就像說享福的時間還沒到或已經晚了一樣。所以青年人和老年人都應該研究哲學,老年人通過回憶過去的愉快,仍然可以在好多事情上是年輕的,而青年人由於對將來無所畏懼,也可以同時既年輕又年老。”
在介紹亞裏士多德幸福觀的那段文字中,人們記述了亞裏士多德把思辨活動當作最高幸福的觀點,在這裏,人們又聽到了伊壁魯發自內心的要求人們研究哲學的忠告。這兩位哲學家雖然在人生哲學中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卻不約而同地把思辨活動和哲學思維與人的幸福聯係在一起,這是發人深思的。人們不想作過多的解釋,留給大家去思考吧,這樣的思考本身就是思辨活動和哲學思維,大家能否從中體驗出某種智慧的快樂和幸福呢?
“善良勝於強暴”——或是“榮譽比生命更寶貴”——或是“寧善勿惡”。
——[法]羅曼一羅蘭伊壁鳩魯還指出人們在追求幸福和快樂時要付諸行動。他說:“當幸福在時,我們便擁有一切,而當幸福不在時,我們要盡力追求它。”俗話說:“從來沒有從天下掉餡餅的美事。”幸福不會從天而降,需要人的努力、人的行動來謀求。人們可能會因某種緣由而暫時遠離幸福,但隻要不放棄追求幸福的願望,積極地采取行動,盡力為自己的幸福創造條件,幸福和快樂一定會來到我們的身邊。同時,謀求幸福的過程也是一種對幸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