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堅如磐石的城堡2
“颶風”計劃的出台
早在1942年9月中旬,蘇軍大本營和總參謀部就開始著手擬製一個極為機密的作戰計劃。
關於這個計劃的機密程度,斯大林曾對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說:“關於我們的計劃,以後我們再繼續談。在這裏討論過的問題,除我們三人外,目前不要讓任何人知道。”
這是一個由3個方麵軍實施的圍殲斯大林格勒地域德軍的反攻計劃。它的代號是“颶風”。
這個計劃的總企圖是:利用蘇軍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所形成的有利包圍態勢,以3個方麵軍對德軍兩翼實施突擊,合圍德軍,爾後消滅伏爾加河與頓河之間的德軍主力。
11月13日,晨光熹微,莫斯科又是一個晴朗的日子。
一大早,朱可夫與華西列夫斯基就來到斯大林的住處。他們剛剛從前線趕回來,是來向斯大林彙報反攻準備的情況的。
斯大林麵帶笑容。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看來,他的情緒很好。
“當前敵我雙方兵力在數量和質量方麵的對比是這樣的,”華西列夫斯基首先彙報說,“我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地域集中的兵力有11個集團軍,幾個獨立坦克軍、機械化軍和騎兵軍,1.3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1100挺高射機槍,115個火箭炮兵營,約900輛坦克,1115架飛機。敵人在這一地區的兵力有意大利第8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德國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敵人的總兵力有100萬以上,675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敵我兵力的數量幾乎相等,但我軍的士氣要大大好於敵軍。”
“主要突擊地段的情況怎麼樣?”斯大林問。
“在西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突破地段上,目前仍由羅馬尼亞集團軍部隊防守著。據俘虜供稱,羅馬尼亞軍隊總的戰鬥力是不高的。如果在我軍轉入進攻前德軍統帥部不向這裏調集其預備隊,那麼,在這些方向上我軍在數量上將占很大優勢。從目前情況看,我方還沒發現敵人有任何調動。”
朱可夫插話說:“如果我們進攻時維持這種態勢不變,那麼我軍有絕對把握在主要地段一舉突破敵人的防禦。”
斯大林點了點頭,問:“部隊準備的情況如何?”
朱可夫回答:“各方麵軍、集團軍和兵團的任務都經過演練。計劃規定的西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突擊集團部隊的會合問題,已經和方麵軍、集團軍及將要進入預定會合地區的各部隊司令員、參謀部進行了周密研究。各空軍集團軍的準備還沒有完成,大概要到11月15日才能完成主要準備工作。”
“彈藥、燃料、冬服和各種物資器材,在11月17日日終前,都可以送到部隊。”華西列夫斯基補充說。
朱可夫接著說:“我們經過和各方麵軍、集團軍司令員們協商後認為,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部隊可在11月19日發起反攻戰役,斯大林格勒方麵軍部隊則要晚一晝夜,因為該方麵軍離同西南方麵軍會合的地點近得多,晚一晝夜才能保證兩個方麵軍在預定地域會合。”
斯大林對他們的工作很滿意,又問了幾個細節問題,就對他們說:
“很好。明早你們就飛回斯大林格勒,再仔細檢查一下部隊和指揮人員戰前的準備情況。”
11月14日,朱可夫到了瓦杜丁中將任司令員的西南方麵軍指揮部,華西列夫斯基到了葉廖緬科任司令員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指揮部。
11月15日,朱可夫收到一封電報,電文如下:
康斯坦丁諾夫同誌親啟
費奧多羅夫和伊萬諾夫遷居的日期由你酌定,以後來莫斯科時向我彙報。如果你認為他們當中的某一人應先一兩天或後一兩天遷居,此問題我也授權你酌定。
瓦西裏耶夫
1942年11月15日13時10分
這是斯大林發給朱可夫的一封機密電報。文中“康斯坦丁諾夫”為朱可夫的化名,“費奧多羅夫”為瓦杜丁中將的化名,“伊萬諾夫”為葉廖緬科的化名,“瓦西裏耶夫”為斯大林的化名。電報的意思是讓朱可夫自己決定西南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轉入進攻的時間。
接到斯大林的電報後,朱可夫與華西列夫斯基再次進行協商,最後確定: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的第65集團軍在11月19日發起進攻,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在11月20日發起進攻。
他們將這一決定報告斯大林後,得到了斯大林批準。
11月18日,白天下起了凍雨,夜間又下起雪來。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右翼部隊進入了的最後準備。
反攻的戰鬥命令和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告全體指戰員書已經下達。
一班班、一排排的戰士聚集在被大雪覆蓋的塹壕裏、掩體裏,進一步具體明確任務。
戰士們莊嚴宣誓,他們要忠實執行祖國的命令,用鮮血和生命將德國法西斯趕出斯大林格勒。
所有的戰鬥機、坦克都加滿了油料,裝滿了彈藥。
火炮和槍械擦得鋥亮,炮彈裝上了引信。
一場規模浩大的反攻就要開始了。
可是,在陣地的另一邊,無論是德國人、意大利人還是羅馬尼亞人,對即將發動的大規模進攻竟一無所知。
幾個月來,蘇軍從戰略後方調集了大批部隊,他們沿著伏爾加河左岸,繞過荒蕪人煙的草原,繞過濃煙滾滾的斯大林格勒,在夜幕的掩護下,秘密集結於斯大林格勒西北和頓河中遊地區。蘇軍的大規模集結,也曾引起德軍的警覺,但德國人太自信了,他們從沒有想到蘇軍的集結是為了進行一場足以改變斯大林格勒戰局、改變蘇德戰場戰局、以至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的決定性進攻。他們認為,經過幾個月的苦戰,他們已經占領了斯大林格勒城的許多地區,蘇軍受到了致命的打擊,蘇軍調動兵力隻不過是為了彌補千瘡百孔的防線,蘇軍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進攻,更不可能將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德軍包圍起來。
克勞塞維茨在他的不朽名著《戰爭論》中指出:“戰爭是充滿蓋然性的領域。”戰爭中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常常令人陷入迷茫。德軍正是陷入了這種迷茫。但是,戰爭又不是不可知的,隻要遵循戰爭指導的基本規律,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就不應當出現根本性的判斷失誤。德軍之所以絲毫沒有覺察到蘇軍的進攻在即,既是因為蘇軍采取了一係列巧妙的戰役偽裝,更是因為德國人犯了戰場上最忌諱的輕狂浮躁和盲目自信。因此,11月18日夜晚,在蘇軍大規模進攻前夕,德國人上至元首、將軍,下至普通士兵,都毫無戒備地沉睡著,第二天早上,等他們醒來時,不幸已經降臨了。
反攻開始
1942年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蘇軍開始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大反攻。
已經接近7點鍾了,天空仍然不見放晴,地麵布滿濃霧。老天不作美,隻好放棄使用航空兵。
7時20分,電話裏傳來“海中”的暗令。
頓時,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右翼部隊的三個突破地段上(總長度28公裏),3500門火炮和迫擊炮進入發射前的直接準備。大炮裝上炮彈,炮手手中握著拉火繩。
7時30分,信號彈騰空升起,各炮陣地傳來“開火”的口令。以火箭炮“喀秋沙”的齊射,開始了戰爭之神的發言。一道道火光劃破漫天大霧,大炮的轟鳴聲打破清晨的沉寂。
這一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一個偉大的日子。
天空響徹著炮彈爆炸聲,火箭炮彈爆炸的火光使霧幕變成了粉紅色,塵土卷著被炸毀的敵軍觀察所、掩體、掩蔽部的碎磚爛鐵飛向天空。這是蘇軍炮兵部隊那些久經沙場的指揮員給德軍送上的“禮物”,這一天為蘇聯炮兵贏得了榮譽。後來,蘇聯將這一天定為炮兵的節日——炮兵建軍紀念日。
8時48分,響起了急襲射擊的最後炮聲。
8時50分,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各師與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一起發起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