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七月海峽誌未酬1(1 / 3)

第一章 七月海峽誌未酬1

誰的“劍”更鋒利?

1938年,英國的林德伯格上校在訪德期間,參觀了德國的飛機場和飛機製造工廠,他返回英國後,於9月22日給美國駐英國大使肯尼迪寫了一份備忘錄,在備忘錄中有這麼一段活:

“我敢肯定,德國的空中實力強於歐洲其他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空軍總和,而德國仍在繼續加強他們的領先地位……隻要德國人願意,他們就足以毀掉倫敦、巴黎和布拉格。英國和法國的現代化軍用飛機加起來都不夠用以有效的防禦和反擊。”

林德伯格的這個判斷傳開後,使許多國家的空軍軍官和政府領導人都認為德國隻靠轟炸機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1939年9月大戰爆發後,德國空軍在波蘭的表現進一步鞏固了它那不可戰勝的形象。他們全殲波蘭空軍,並重創華沙。而在1940年5月,當鹿特丹市被化為瓦礫時,德國空軍的強大似乎已是無可爭議的了。

1940年夏,德國空軍大約有4500架隨時可以參加戰鬥的飛機,英國皇家空軍隻有2900架。如果隻看數量不看質量,德國當然在英國之上。但是,德國飛機存在著不少的薄弱環節。

德國最好的中型轟炸機是“容克-88”,這是一種航程為2100公裏、聲音刺耳的高速飛機。雖然這種飛機的性能不錯,但是它在不列顛戰役打響時才剛剛投入生產。這樣一來,德國空軍中型轟炸機的主力就隻有“多尼爾-17”和“海因克爾-111”了。這兩種型號的飛機航程距離都比較短,而且在某些角度容易受到戰鬥機的攻擊。

德國的另一種戰機“容克-87”俯衝轟炸機,又稱“施圖卡”式飛機,在對付波羅的海上的波蘭軍艦、維斯杜拉平原上的波蘭部隊、挪威沿海的英軍運輸船以及比利時和法國的盟軍步兵時,都十分有效。該機在下撲時可以完全瞄準目標,成了一種從空中對目標射擊的大炮,所以炸彈落點極為準確,而且它的機翼裝置能發出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聲,在轟炸目標時能給敵人造成恐慌。但麵對作戰飛行速度快的戰鬥機,“施圖卡”則完全不堪一擊。一旦它離隊俯衝,用皇家空軍飛行員的話來說,它就會“像蜜糖招蒼蠅那樣”引來敵方的戰鬥機。“施圖卡”沒有向後方射擊的武器,無法趕走從後麵進攻的戰鬥機,而且,由於它的載彈艙在機身下麵,由載彈艙引起的空氣阻力使它的俯衝速度相對放慢,每小時的最大速度隻有240公裏。這樣,快速進攻的戰鬥機就有足夠的時間追擊“施圖卡”。

德國空軍主要的戰鬥機是龐大可怕的“梅塞施密特-109”,它的最大時速為560公裏,是當時世界上空軍現役飛機中最快的一種。但是,由於德國空軍的戰略是突出援助地麵部隊的轟炸機優勢,所以沒有生產出足夠的“梅-109”型飛機。“梅-109”如果在自由飛行作戰對付英國的戰鬥機時,或用於擊落英國的轟炸機,可以發揮十分出色的作用,但戈林卻堅持把它作為護航機,護衛那些將在英國投下毀滅性炸彈的轟炸機機隊。這樣一來,就大大限製了這種飛機作戰效能的發揮。當“梅-109”的飛行員被迫飛在轟炸機旁當保鏢時,他們就覺得自己像一匹小馬駒,跟著一群嗜血成性的野牛當侍從,毫無用武之地。

“梅-109”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它的航程太短。這種單引擎飛機,隻能攜帶飛行80分鍾航程的燃料。即使讓它從離英國最近的法國基地起飛,在上升到足夠的高度並飛到英國海岸也需要30分鍾,返回基地再用30分鍾,在英國上空作戰的時間就隻剩下20分鍾了。在不列顛之戰中,有大量的“梅-109”飛機沒有飛回並不是因為它們被擊落,而是因為它們的燃料已耗盡。

為了彌補“梅-109”的不足,德國空軍生產了“梅-110”。這是一種航程幾乎為“梅-109”兩倍的雙引擎飛機。但是,它的最高時速僅為540公裏,與即將和它作戰的英國噴火式飛機相比,每小時慢50公裏。而且“梅-110”體形大,容易被發現和受到打擊,它很笨重,不能很快加速。

雖然存在著這些不足,但德國集中在被占領地區用以對英國實施最後一擊的龐大機群,仍是一支令人膽寒的力量。戈林和他的將軍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支力量馬上就會使英國人屈服。參戰的德國飛行員們也認為,在德國空軍與勝利打開入侵英國的大門之間所存在的,隻不過是一道虛弱的皇家空軍防線。

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究竟如何呢?

自從戰爭爆發以來,“颶風”式飛機一直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這種飛機堅固可靠,實際上是一種能在空中飛行的炮台。較早的型號裝有8挺機槍,後來又增加了4挺。到1940年,有些飛機還裝上了20毫米的火炮。但是這種飛機有三個較嚴重的缺陷。一是它比“梅-109”的速度稍慢一些,二是它的有效飛行的最高限度比“梅-109”低,三是它有一個盲點,敵機可以利用這個盲點從上方偷襲它。

皇家空軍的另一種飛機“挑戰”式是和“颶風”式大小相近的雙座飛機,但它沒有“颶風”式座艙後的盲點,而且它尾部裝有一部4挺機槍的裝甲炮塔,火力範圍很廣。隻要德國飛行員將這種飛機誤認為是“颶風”式,想從背後襲擊時,它就會狠狠地教訓他們一頓。但是,一旦德國人學會辨別“挑戰”式,這種飛機便很容易受到攻擊了。它的飛行速度和爬高速度較慢,而且還缺乏靈活性。

在這裏,需要多用些筆墨來介紹一下英國的另外一種主力戰機,它也是不列顛戰役的空中明星,及皇家空軍的空中“利箭”,這就是“噴火”式戰鬥機。

“噴火”式戰鬥機是由超馬林公司的S係列水上飛機改進而來的,有良好的研製基礎,因此性能比“颶風”式更加出色。

20年代初,超馬林公司的天才設計師米切爾曾設計製造成了超馬林S-5型水上單翼輕型機。這種飛機以速度奇快見長,問世後立即代表英國參加施奈德杯世界飛行競速比賽。施奈德杯比賽是當時世界上最具權威的飛機比賽,賽製規定,第一個連續3屆獲勝者將永遠持有獎杯。1927年,S-5型首次參賽,即以500公裏時速奪魁。1928年至1929年,該項記錄被意大利的馬基式飛機打破,超馬林公司在S-5型飛機的基礎上又發展了S-6型飛機。1929年至1931年連續3次參賽,次次獲勝而歸,創造了時速608公裏的世界記錄,將施奈德杯永久捧回了英國。後來,它又把時速提高到了640公裏。

領受研製新機的任務後,米切爾以S-6型機為原準機,設計出了“噴火”式的原型機。1936年3月5日,原型機試飛成功,飛出了554公裏的時速,令人刮目相看。

1938年9月,首批“噴火”式開始在皇家空軍服役,編成飛行中隊。此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正在德國慕尼黑與希特勒、墨索裏尼沆瀣一氣,策劃出賣捷克斯洛伐克,企圖靠犧牲他國利益來避免戰爭,換取自己的平安。在“禍水東引”的綏靖主義甚囂塵上的年代裏,“噴火”式的誕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多少年以後,英國人士在經曆著二戰的艱險歲月時總算看到了它的價值,無不為“噴火”式衝破綏靖主義的禁錮及時降生感到慶幸。戰史學家亨利·莫爾說:“說實在的,大不列顛之所以能擁有堪與“梅-109”相匹敵的戰鬥機,完全歸功於少數有遠見的皇家空軍軍官和愛國人士的努力。

“噴火”式戰鬥機裝有一台世界名牌發動機,即英國羅爾斯—羅依斯最新型PV-12水冷活塞發動機(後改稱“梅林”發動機),它的強大馬力達到1030匹,帶動一副4葉螺旋槳。它的氣動布局和構造設計也十分成功,不僅賦予其漂亮的外觀,而且給了它良好的性能。它的機頭呈半紡錘形(半橢圓形),因此機身正麵阻力較小。發動機安裝在帶支撐架的防火壁上,背後便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這是英國第一種設計成功的采用全金屬蒙皮的作戰飛機。“噴火”式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獨特的橢圓平麵形懸臂下單翼。這種形狀的機翼設計與製造都很費時,但卻因此獲得了最佳升阻比。加之相對厚度較小,使其空氣動力性能,尤其是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為了減重,機翼翼梁與前緣蒙皮組成封閉的箱形結構,增加了結構比強度。而且左右機翼分別用螺栓與機身連接,並不貫通一體。機翼內用於貯藏燃油、安裝主起落架和全部射擊武器,翼下安裝水冷卻器。駕駛艙居機翼後、機身中央,配有半水泡型艙蓋,視界較好。

“噴火”式的飛行性能,在二戰中始終是第一流的,與同期德國主力機種“梅-109”相比,除航程、裝甲、俯衝時的供油等方麵略有不及外,在最大時速、火力強度,尤其是飛行機動性方麵均遙遙領先。由於“噴火”式的翼載較“梅-109”低,因此在與采用“高速進入,一擊就跑”戰術的德國戰鬥機格鬥時,常能通過機動奪取攻擊主動權。以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噴火”式可以在戰鬥中迂回到“梅-109”飛機的側翼或混戰中繞到“梅-109”的後麵去進攻,這使它具有決定生死存亡的優勢。在不列顛之戰中與“噴火”式交過手的德國王牌飛行員(駕駛“梅-109”)奧斯特曼中尉曾說過:“‘噴火’式戰鬥機非常靈活,適合飛特技,翻斤鬥、作橫滾都很拿手,並能在做這些特技的同時進行射擊。可把我們嚇壞了。”當然,“噴火”式也有一個嚴重的不足,它的引擎沒有注入燃料的功能,因此,當“噴火”式進行垂直俯衝時,它容易突然熄火,常常造成機毀人亡。

英國不僅在飛機質量上超過德國,而且它還有一個“空軍力量倍增器——雷達。英國的官員把他們的雷達係統叫做“看不見的堡壘”。

雷達既是20世紀軍事科技最輝煌的成果,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雷達一出現,就向人們顯示了它那不凡的能力:它可以探明遠距離的物體,並通過分析這些物體表麵反射回來的超高頻無線電波,判斷它們的方位和速度。雷達的使用,徹底改變了空戰的麵貌。但是,在1940年,這種了不起的設備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

英國的有識之士,在很早以前就把雷達看作是皇家空軍和防空防禦中價值無比的左膀右臂。力主發展雷達的兩位主要人物,是領導國家物理研究所雷達研究的蘇格蘭物理學家沃森—瓦特和航空部的科學顧問蒂澤德爵士。沃森—瓦特和他領導的一批專家,其中有一些是從納粹手下逃出來的難民,在整個1939年和1940年春一直在致力於改進英國各地已建立的雷達網,以擴展它們的監測範圍、提高它們的清晰程度。在不列顛戰役打響之前,沃森—瓦特就告訴內閣的一個科學顧問委員會,說他的雷達站現在已經能夠精確地測定在150英裏以外升空的飛行物,這一消息使英國當局極為興奮。

德國人雖然也知道雷達,但它的不幸在於把發展雷達係統的計劃交給了海軍手中。盡管希特勒的海軍將領們也認為這種設備在海上偵察中很有用,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它在空戰中的重要性,因此投入的研究和生產力量遠遠不夠。他們把自己的雷達係統稱之為“弗莉婭”,“弗莉婭”是條頓民族的傳說中專門保護戰死者的女神。

德國人一直十分關注英國人在雷達研究方麵的進展。1939年春末,德國曾派他們的大飛艇“齊普林伯爵號”飛過北海,在英國海岸附近遊弋,記錄所測到的英國雷達波的範圍和頻率。就在這時,由於飛艇下麵的吊籃裏所安裝的接收器出了毛病,飛艇上的飛行員什麼都沒聽見。當時,英國的雷達監測員正在他們的屏幕上跟蹤“齊普林伯爵號”形成的巨大信號,當他們從德國飛艇傳回基地的信號中知道德國飛行員一無所獲時,欣喜若狂。

1940年夏,在各地的雷達站裏,英國監測人員已經開始警惕地注視著英國上空了,從英吉利海峽沿岸的頂西端一直到北海。這些雷達站監視德軍飛機在被占領的法國上空的活動,並把這些飛機的活動報告給倫敦城外本特利修道院的皇家空軍戰鬥機指揮部的中心監測室。

本特利修道院是一幢18世紀的宅第,那裏曾住過惠靈頓公爵和尼爾森勳爵這樣的客人。這幢被人廢棄的破房子,曆經滄桑。現在選它為新的目的服務,作為指揮英國空軍防禦行動的絕密中心,使它又獲得了新生。在監測室裏,“空軍婦女後援隊”的成員們根據海岸雷達站傳來的報告,在雷達監視地區的巨幅測繪圖上及時移動飛機的標記。在監測室的一個觀望台上,空軍指揮人員可以看到他們下方那張巨幅的測繪圖。就在德國機隊從法國升空並開始爬坡時,“空軍婦女後援隊”的成員就著手在測繪圖上移動標記了,與此同時,皇家空軍的戰鬥部署也形成了。而在這時,入侵的德國飛行員還蒙在鼓裏。

雷達係統

不列顛戰役初期階段的持續時間是7月10日到8月12日。在此期間的大部分戰況和開始兩天基本相同的。德國空軍進行的晝間突擊,無論規模大小,幾乎以港口和海上運輸為目標。可是,盡管人們對於德軍總參謀部的戰略意圖有著種種猜測,從德國空軍的目的來看,重點似乎不在於破壞港口和擊沉船隻,而在於消耗英國的防禦力量,為爾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創造條件。他們之所以未能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作戰活動,無論是計劃上還是在實施上,都沒有最充分地利用英國戰鬥航空兵的弱點。德國空軍參謀部的人員知道英國戰鬥機的飛行員是聽命於地麵的,因此認為他們隻能在各自的基地附近活動。事實上,英國戰鬥航空兵的組織指揮並非完全不存在這種缺點。但並不如德國空軍參謀部所想象的那樣普遍和嚴重。德國人忽視了英國最近在無線電通信設備方麵的改善,雷達操縱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以及從實踐中獲得的許多有益的經驗。德國人給予英國人一切機會,使其從許多錯誤中獲得了教訓。德空軍本來是應該不經過長期的預演性的活動,而直接對英國空軍實施一係列配合周密的凶猛的打擊的。這是德國空軍在使用原則上所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