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敗夏侯惇1
曹操率領數十萬大軍下江南時,初到劉備軍中的諸葛亮到底起了什麼作用?由於史料記載有限,現在已難詳盡知道,隻能根據有關資料進行推測。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諸葛亮受到了劉備充分的尊重。劉備對待諸葛亮,看作老師一般。關羽、張飛對此曾一度很不高興,有一次還向劉備表示:“孔明年紀輕,有什麼才學?大哥待他太過分了,又沒有見過他真實的本領如何。”
劉備說:“我得到孔明,好像魚得到水一樣。兩位賢弟不要再說這樣的話。”
關、張兩人聽了,默不作聲地走開。一天,有人送了牛尾過來,劉備閑來無事便用牛尾結帽。諸葛亮見了,嚴肅地指出,“將軍沒有遠大的理想,幹幹這些事情就算了麼?”
劉備非常感動,扔下帽子,道謝說:“我隻是借這個解解煩惱罷了!”自此,他專心於公務,放手讓諸葛亮訓練新兵,準備迎接未來的戰爭。
操練不久,忽然有人報告說:“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惇帶了十萬人馬,殺奔新野來了。”張飛聽了便對關羽表示:“可以叫孔明上去迎擊敵人。”正在談話之間,劉備召集他們進去談話。劉備說:“夏侯悖帶兵到此,怎麼迎敵?”張飛說:“哥哥何以不叫孔明去?”劉備說:“定計要靠孔明,作戰要靠二位賢弟,怎可推諉?”關、張出去以後,劉備請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恐怕關、張兩人不肯聽我號令,將軍如要我指揮,請給我寶劍印信。”劉備照辦了。
諸葛亮立即召集眾將領聽候指揮。張飛對關羽說:“咱們暫時先聽他的,看他有什麼好辦法能一舉打退曹兵。”諸葛亮發布命令說:“博望的左麵有座豫山,右麵有座安林,兩處可以埋伏兵馬。雲長帶五百人到豫山去埋伏,等曹兵來,先放他們過去,不要作戰。曹兵的輜重糧草,必然放在大隊人馬後麵。但看南邊火起,就攔腰一擊,劫他的糧草。翼德帶一千人到安林背後的山穀中埋伏,隻看南邊火起,可以向博望城貯藏糧草處放起火來。關平、劉封可以帶五百人,預備引火材料在博望坡後麵兩邊等候,等到曹兵來時,就可以放火。”
諸葛亮接著又命令從樊城調回趙雲,在陣前正麵迎敵,不要贏,隻管輸。布置停當,又對劉備說:“主公可帶一隊人馬做後備。”最後,諸葛亮又嚴肅地對大家說:“各位要按照命令做,不得有誤。否則違令者斬。”關羽說:“我們都出去迎敵,不知軍師做什麼事。”諸葛亮說:“我在這裏守著縣城。”張飛大笑:“我們都去上戰場,你卻在家裏坐著,好舒服。”諸葛亮說:“劍印在這裏,不服從的斬。”劉備說:“你們不曾聽到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嗎?二位賢弟不可違背命令。”張飛冷笑著走出營帳。
關羽說:“我們且看他的計謀對不對,到那時再問他不遲。”其他大將都不了解諸葛亮的計謀到底如何,雖然聽了命令,也都疑惑不定。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今天可以帶兵在博望山下駐紮。明天傍晚時候,敵軍必然會到,主公可以拋棄營盤逃走,但見火起,就回頭大殺一陣。我和糜竺、糜芳帶五百人守住縣城,關照孫乾、簡雍準備酒席,擺好功勞簿,等候勝利會師。”諸葛亮初次用兵,究竟後果如何,連劉備也有些疑惑不定。
夏侯悖與於禁等帶兵到了博望,分了一半精銳兵力做先頭部隊,其餘的都在後麵保護糧車。那時正是秋天,吹著西風。人馬正行間忽然看到前麵灰塵揚起。夏侯悖便擺開隊伍,問:“這是什麼地方?”向導官答道:“前麵是博望坡,後麵是羅川口。”夏侯悖聽罷便命令於禁、李典押住陣腳,親自騎馬到陣前來看。
遠遠看到對方人馬部署,夏侯悖大笑不止。部下問道:“將軍為何發笑?”他說:“我笑徐庶在丞相麵前把諸葛亮誇得像神仙一般,今天看他用兵,正好比犬馬與虎豹相鬥。我在丞相麵前誇口要活捉劉備、諸葛亮,今天一定會馬到成功。”說完,立即縱馬向前。
正好遇到大將趙雲。雙方一語不合,大戰起來。趙雲假裝打不過夏侯悖,趕緊策馬就走。夏侯悖見了,緊緊追趕。趙雲走了十幾裏,回馬又與夏侯悖對壘,戰不了幾個回合又走。韓浩拍馬向前,向夏侯悖說:“趙雲誘敵,恐怕有埋伏。”夏侯悖說:“敵軍這副樣子,雖有埋伏,我也不怕!”於是不聽韓浩勸告,一直趕到博望坡。忽然一聲炮響,劉備親自帶了人馬,衝了過來,參加戰鬥。夏侯悖笑著對韓浩說:“這就是埋伏的兵馬,我今晚不殺到新野,決不收兵。”於是又催促部下向前追趕。劉備、趙雲等人,仍是向後便走。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這時天空烏雲密布,遮天蔽日,西風又起。夏侯悖隻顧朝前追趕。於禁、李典趕到路狹的地方,見兩邊都是蘆葦,覺得地勢不對,連忙建議夏侯惇停止前進。夏侯悖正要下令,隻聽得背後喊聲大震,早看到一片火光,兩邊蘆葦都燒了起來。轉眼之間,四麵八方,全都是火,又碰到風大,火燒得更猛。曹軍人馬,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趙雲又回頭殺了過來,夏侯悖隻好冒著煙火逃出。李典一看大勢不妙,連忙奔回博望城,火光中被一支兵馬攔住,帶隊的大將原來就是關羽。李典上前戰了一陣,奪路衝出重圍。於禁見到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奔小路逃跑。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好遇到張飛。戰不上幾個回合,張飛一槍把夏侯蘭刺倒在馬下,韓浩好不容易才奪路走脫。一直殺到天亮,夏侯悖收拾了殘兵敗將,回到許昌去見曹操請罪。
戰鬥結束,關羽、張飛異口同聲地表示:“諸葛亮真是英雄豪傑。”走不了幾裏,看到糜竺、糜芳,帶了兵馬,簇擁著一輛小車,車上坐的正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見了,連忙下馬拜倒在地。從此,關、張二人對諸葛亮心悅誠服。
舌戰群儒
諸葛亮知人論事,善於抓住對方特點和弱點,最終與孫權聯盟,共圖大事。諸葛亮的智謀與智慧,可抵百萬雄師。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攻打荊州。劉備力單,攜民渡江逃避,諸葛亮隨劉備敗走夏口,劉備幾乎沒有安身之地。
這時,曹操已經攻打至襄陽,誌在江東。
劉備與孔明、劉琦在一起商議,孔明說:“曹操勢力太大,一時難以抵抗。我們不如結盟東吳孫權,以作為外應援助,造成南北相峙,我們可從中得利。”劉備擔心地說:“江東人物那麼多,必有遠謀,能容咱們嗎?”
孔明道:“如今曹操帶領百萬之師,大軍已壓至江漢,江東肯定會派人來打探我們的虛實。到時,我將出使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促成兩家聯合,共拒曹操。”
正說間,人報江東魯肅前來吊喪。孔明笑說:“大事可成了。”便對劉備道:“不可讓他看出我們的計謀,主公隻裝作不知。”
卻說魯肅見過劉備,對諸葛亮說:“我一向敬慕先生的才德,今日相見,三生有幸!孫將軍虎踞六郡,兵精糧足,又極其敬賢禮士,江東英雄有很多歸附於他。如今從你們這方麵考慮,不如派一個心腹之人到江東去結盟,共圖大計。先生的兄長在江東,每日盼望能與先生相見。魯肅不才,願與先生同去拜見孫將軍,共同商議拒曹大事。”
劉備裝作不同意,說:“孔明乃是我的軍師,一刻也不能離開,怎麼可以讓他到江東去呢?”孔明便道:“事關緊急,請奉命一行。”
劉備這才答應。魯肅於是和孔明一起,登船往柴桑而去。
魯肅回報孫權,孫權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於帳下,請臥龍先生來,升堂議事。
第二天,魯肅到驛館接孔明來至孫權大帳中。孔明隻見張昭、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官,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見禮,之後在客位上落座。張昭等人看到諸葛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遊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孔明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孔明回答道:“這隻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
張昭道:“新近聽說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荊襄。如今荊襄卻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於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閑之輩所能理解的。”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隻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謀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可為何自從先生跟了劉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懇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裏,它的誌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腑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機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麵康複。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
我主劉備,以前兵敗於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隻關、張、趙雲,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不過是暫時借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裏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障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劉琮投降曹操,我主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當陽之敗,我主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餘裏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